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2/18 22:21:46瀏覽140|回應0|推薦0 | |
面對充滿變數與挑戰的2023年,台灣美國商會於7日發布「2023年商業景氣調查」。儘管其中有71%的會員表示,對台灣的經濟前景充滿信心,甚至有高達88%的美商會員公司表態,願意持續或擴大在台投資。
Study with the best of Vivald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A2ZsRc_iZk
【摘要2023-02-11.六.工商時報】面對充滿變數與挑戰的2023年,台灣美國商會於7日發布「2023年商業景氣調查」。儘管其中有71%的會員表示,對台灣的經濟前景充滿信心,甚至有高達88%的美商會員公司表態,願意持續或擴大在台投資。 然而在有關台灣能否提供充足綠色能源,以及兩岸緊張局勢加劇所蘊含的地緣政治風險等兩項議題,卻也同樣引發逾半在台美商的高度關切甚至憂心。除此之外,在台美商同時也有將近半數會員,認為台灣法規需要根據經濟與社會需求與時俱進的修訂,以及呼籲美台雙邊政府應該更快、更深入的取得貿易協定的進展,並擴大國際經濟參與,才能建立更具韌性的經濟體。 檢視美國商會此次「景氣調查」所涵蓋的包括景氣、能源、法規、兩岸關係及美台雙邊貿易協議等五大議題,誠然反映出在台美商的關注焦點。但工業總會、商業總會、工商協進會、中小企業總會等八大工商團體負責人,也於日前宣稱,將於20日集體向蔡英文總統「拜晚年」。期盼政府能策定全球市場與兩岸經貿並重,符合台灣經貿利益,且具有主體性的經濟戰略。 以在台美商而言,針對兩岸關係一方面有多達67%認為台海局勢升溫並未對企業造成重大干擾,但同時又有47%表示因應新地緣政治已經或擬調整營運計畫。從這兩項數據,恰好顯示在台美商心理的糾結。一方面期盼兩岸關係緩解,則在台美商即可搭上順風車進軍大陸市場;但另方面又擔心兩岸關係無解,再加上美國一旦依循「晶片法案模式」,要求在美中之間選邊站,則自然也就不能沒有調整營運計畫的風險管控對策了! 兩岸關係與美台關係的相互糾結如何化解或進一步惡化,除了直接影響美商與台企對台灣經濟景氣的不同評價與期待之外,另外兩大議題,包括能源的適足性及法規的能否與時俱進,乍看之下雖然不像前述三大議題的急迫性,但卻是對於蔡政府能否落實ESG的關鍵考驗。 以能源議題而論,美國商會的報告,已經表明在台美商高度擔心台灣是否有充足綠色能源供應,並期望政府能將「充足能源」列為未來一至三年的首要任務。同樣的八大工商團體負責人也對低碳能源能否穩定供應「非常憂慮」,甚至建議為確保供應無虞及達成減碳階段目標,包括核能、氫能、燃煤等也都應列入選項考量。台企和美商不約而同的表態,對於任期即使只剩下一年多的蔡政府,理應成為無可迴避的課題才對!
上市櫃營收守穩3兆大關【摘要2023-02-11.六.經濟日報】上市櫃公司元月營收出爐,不畏清庫存、春節長假衝擊,在台積電(2330)、鴻海兩大扛霸子撐腰,及觀光等零售股逆勢成長下,整體營收達3.21兆元,雖月減8.8%、年減10.4%呈現雙衰退,然為歷年同期第三高,且守住3兆元大關,為台股營收連續23個月達3兆元以上。 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分析,元月上市櫃公司總營收出現年、月雙減,主因農曆年放長假、出口訂單恐連續五個月下降、美中兩國對我進口減少;營收重點落在觀光、飯店等內需產業解封效應,尤其接下來還有全民發放6,000元消費利多挹注,值得關注。 中長期來看,陳奕光認為,台積電元月營收創下歷史同期新高,意味第2季有機會回升,另外,土耳其重建商機將帶動原物料產業營收;整體而言,今年經濟不是硬著陸或軟著陸,而滾動式著陸(loading landing),3月起部分公司將滾動式上升,帶動股市往上走。 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也看好較早調整庫存的產業營收,可望於2、3月回穩,加上先前已傳出驅動IC、手機零組件等湧現急單、中國大陸手機銷售有落底跡象,後續可觀察訂單持續性。
傳中國紫光集團將接手格羅方德成都爛尾晶圓廠【摘要2023-02-11.六.中時】近日大陸半導體市場傳聞稱,中國紫光集團可能將接盤此前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 在四川成都的爛尾晶圓廠,做為條件,成都方面同意出資投資紫光集團。 四川成都市政府之所以找上紫光集團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紫光集團是中國本土的大型半導體企業,不僅旗下擁有多家知名半導體企業,同時也擁有相關晶圓廠的運作經驗。另外,紫光集團背後的「智路建廣聯合體」更擁有龐大的半導體投資版圖。 資料顯示,2016年5月31日,格羅方德曾與重慶市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欲與重慶市政府成立合資企業,在中國新建一座12吋晶圓廠。之後雙方合作破裂,合作方換成了成都市。2017年5月,格羅方德宣佈在成都建造12吋晶圓廠,投資規模估計超過100億美元,成為大陸西南部首條12吋晶圓生產線。 成都晶圓廠共分兩期建設:1期為成熟製程(180nm/130nm),預計2018年底投產;2期建設則是22FDX FD-SOI製程,預計2019年第4季投產。其產品廣泛應用於行動終端、物聯網、人工智慧設備、汽車電子等領域。 不過到了2018年6月,格羅方德開始全球裁員,成都廠也暫停招聘。根據當時格羅方德成都廠員工的透露,該晶圓廠內根本沒有設備,等於是一個閒置爛尾廠房,再加上目前美國持續擴大對於大陸半導體設備採購等方面的限制,紫光集團若真的接手格羅方德成都廠項目,恐怕也會是個燙手山芋。
中國晶片廠自相殘殺?長江存儲砍中企7成訂單【摘要2023-02-11.六.自由】業內消息人士爆料,中國最大的記憶體製造商-長江存儲最近幾個月大幅削減生產設備訂單,砍單潮直接殺向自家人,光是中國半導體設備商-華創科技就被砍了7成訂單,這表明長江存儲的擴張計劃,受到華盛頓晶片禁令打擊甚大。 在美國及其盟友圍剿下,中國半導體陷入內憂外患,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執行長趙海軍10日吐實,中芯京城因「設備交付延宕」,量產時間預計將推遲1到2個季度。 中芯京城原本預計投資 50 億美元,是中芯國際在中國的4個28奈米晶圓廠之一,也是與中國國家半導體基金和地方政府合資的結果,中芯國際持有 51% 的股份。趙海軍的話表明,在美國禁令下,中芯國際取得半導體設備陷入困境。 台經院分析師劉佩真(Arisa Liu) 也說,長江存儲面臨生產及產品銷售的巨大不確定性,可能正在減少對供應商的採購。除了削減設備採購外,長江存儲也決定裁員 10%,其在武漢第2家晶圓廠的建廠計畫確定推遲。
中芯國際去年Q4獲利雪崩近3成【摘要2023-02-11.六.自由】美國在去年10月初對中國祭出晶片禁令後,中國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獲利雪崩。中芯國際發布2022年第四季財報,營收16.21億美元,年增2.6%、季減15%;歸母公司淨利3.86億美元,年減27.8%、季減18.1%。 中芯國際表示,2022年第四季營收季減,主要是產能利用率下降及產品銷量減少。2022年全年中芯產能利用率92%,到了第四季產能利用率僅79.5%,同比減少19.9個百分點,環比下滑12.6個百分點。 展望2023年,趙海軍表示,智慧型手機和消費電子回暖需要時間,工業領域相對穩健,汽車行業的電子增量則可以抵消部分手機和消費電子疲軟衝擊。他說,上半年行業週期尚在底部,外部不確定因素影響複雜,下半年能見度依然不高。
友軍!銷售額雪崩快4成【摘要2023-02-11.六.中時】美國近年不遺餘力的打擊大陸半導體發展,限制對華半導體相關出口擾亂市場,東京威力科創去年第四季財報顯示,該公司對大陸銷售額較前一季下滑39%,凸顯拜登政府對華出口禁令,連帶設備供應商也遭到波及。全球半導體景氣低迷也是拖累銷售額的原因之一。 只不過,東京威力科創上修截至2023年3月的全年財測,上調700億日元至2.17兆日元,並調整去年11月時合併營收2500億日圓的悲觀預期。東京威力科創總裁河合利樹(Toshiki Kawai)表示,「制裁確實造成影響,但大陸客戶的投資計畫並沒有出現原本預估最糟的情況」。 日本、荷蘭已經與美國達成共識,將一同對大陸實施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預期對日本半導體設備供應商造成巨大影響。
脫鉤大陸…美3大晶片商轉戰東南亞【摘要2023-02-11.六.聯合報】美國祭出的出口管制,正加速中美技術供應鏈出現脫鉤現象。日經報導指出,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 Research)和柯磊(KLA)等美國半導體設備供應商,正將業務從中國大陸轉移至東南亞。 應用材料、科林研發、柯磊控制了全球晶片生產工具市場35%左右,但這三家公司去年十月以來,或是將外籍員工從中國大陸轉移至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或者增加在東南亞的產能。 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為因應美中緊張情勢帶來的政治和貿易風險,也考慮大幅加碼對越南既有的投資、擴建在當地的測試與封裝工廠,加碼投資金額可能高達十億美元,象徵越南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扮演日益重大的角色。這些美國半導體廠無法像過去一樣服務大陸市場,許多非大陸籍員工選擇遷回美國本土市場,或改駐東南亞。 國際研究機構以賽亞調研副總經理陳逸萍表示,美半導體設備供應商一直裁減在大陸的員工,並分批撤離。她預期,由於美國、日本和荷蘭的協議,未來三至五年內,中國大陸晶片步伐將減緩,但大陸勢將增加對設備領域的投資。 中國是晶片設備業者的重要市場,過去美國半導體設備商的中國市場營收占比接近30%,但應材、科林、柯磊上一季的中國營收占比,已下降至20%、24%、23%左右。
最強1月台積營收衝2,000億【摘要2023-02-11.六.經濟日報】台積電(2330)昨(10)日公布年1月合併營收約為新台幣2,000.51億元,較上月增加3.9%,較去年同期增加16.2%,首度超過2,000億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台積電首季財測達成率已約39%,但估計2月至3月仍有季節因素、庫存去化導致營收下降情況,AI急單效應約在今年第2季逐步顯現。台積電1月營收首度超過2,000億元,業界認為,主要反映農曆年前拉貨備貨需求。 台積電先前財測以新台幣兌美元平均匯率30.7假設基礎,法人推測,台積電首季新台幣營收約介於5,065億元至5,372億元,平均值約5,218億元,1月營收為首季高峰。 近期AI競爭白熱化,出現晶片急單需求,特別是大廠在AI訓練期需要硬體設施,帶動5奈米家族先進製程需求。法人預期,AI運算由高速運算(HPC)晶片支撐,相關高階繪圖處理器(GPU)急單加入,有望為第2季營運增添動能, AI屬於HPC領域,HPC產品包含數據中心GPU(AI加速器)、傳統x86架構CPU、ARM架構CPU(結合AI加速器)與ASIC等,只要相關終端應用成長皆有望帶動先進製程用量。 先前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在1月法說會指出,台積電2023年美元營收仍目標成長。預期2023年上半年的營收將比去年同期下降中至高個位數(mid-to-high single digit)百分比,下半年美元營收維持年成長,全年美元營收成長。法人提醒,季節性因素與景氣需求仍是變數,後續仍要關注產業與客戶庫存去化速度是否如預期,才有利於台積電下半年復甦的表現。 去年12月以來各界都在探討半導體產業未來各種可能復甦走勢,包含V型、U型乃至W型,都有理由依據。但美國聯準會為了壓抑通膨的利率決策,連動全球經濟前景變化,半導體前景始終有不確定因素。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日前在1月法說會上提到,「有信心下半年營運會反彈,這是否為V型仍不確定,但可以肯定不會是U型。」
台積電打爆一掛美晶片廠這家慘剩1/4 謝金河:張忠謀這句完全命中【摘要2023-02-11.六.中時】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去年第四季淨利2959億台幣(約100億美元),全年1.0165兆台幣(約338億美元),狠狠把一掛半導體大廠打趴在地,而競爭對手英特爾市值更只剩不到台積電四分之一,怎麼追都追不上。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去年很多人唱衰台積電,現在繳出令人驚豔成績單,展現全球競爭力,也印證創辦人張忠謀不斷提醒:「企業的成功,要像馬拉松,必須是長久的努力!」 謝金河指出,全球科技大廠去年第四季財報,在景氣低迷,全球大裁員潮中,大多數企業獲利都不佳,除了Nvidia外,幾乎全部都揭露,如果把每一家公司淨利一字排開,台積電可以拿到第四名,如果比對市值,台積電的業績相當亮眼。 他說,從財報來看,蘋果第四季淨利300億美元,衰退13.4%,蘋果賺一季,大約是台積電賺一年。 第二名是微軟,淨利164億美元,這次ChatGPT大利微軟,結合Bing的Azure營收216億美元。 第三是Google的136.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06.4億美元呈現大幅衰退,接下來,Google要面對搜尋引擎的廣告業務空前挑戰。 台積電第四季淨利2959億台幣,約100億美元,全年1.0165兆台幣,約338億美元,如果以這個為標竿,去年第四季Amazon只賺2.78億美元,慘輸台積電;Meta淨利46.5億美元,Tesla的37億美元都不如台積電。 謝金河分析,如果拿半導體產業來比,InTel第四季虧損6.64億美元,AMD小賺2100萬美元,Nvidia第三季純利14.56億美元,都輸給台積電很多。 如果比效率,InTel宣布在美國投資200億美元,台積電幾乎和InTel同時宣布,但台積電的亞利桑納廠已經進行裝機儀式,InTel廠房仍在努力中。 台積電可以靠自身創造的盈餘進行擴廠,但InTel必須借錢建新廠,競爭力大不相同。現在InTel市值剩下不到台積電四分之一,怎麼追都追不上台積電了。 「而南韓三星電子Q4淨利23.5兆韓元,約18億美元,全年43.38兆韓元,約33.4億美元,也差台積電很多。去年Q4海力士虧29億美元,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中國最大的中芯國際Q4淨利3.86億美元,算是差強人意。」
台積電去年專利申請七度奪冠 無人能敵【摘要2023-02-11.六.壹蘋】智慧局公布2022年專利申請及公告統計,在發明、新型、設計三種專利申請方面,本國人由台積電以1534件發明專利七度居冠,外國人由應用材料(881件)首次榮登榜首;三種專利獲證方面,由台積電1196件及高通573件分居本國人及外國人之首。本國人三種專利前十大集中在半導體、顯示器及資通訊產業。 其中,台積電專利申請1534件,自2016年起穩居首位;其次為宏碁(530件)、友達光電(505件)。聯發科(412件)以年增58%創近3年新高。南亞科(371件)、群創(336件),其申請量雙雙刷新近10年以來最高紀錄。 2022年台積電發明專利申請1534件,把第二名宏碁遠拋在後,件數幾乎是第二名的3倍,也較外國人申請高出8成。不過宏碁專利年增15%,台積電為年減21%,群創光電年增27倍成長最大。 去年本國人百大三種專利申請1萬2771件,年增4%。由於企業和學校申請量上升,發明專利(9555件)、設計專利(793件)各成長4%、14%,此外,企業和研究機構亦帶動新型專利(2423件)年增3%。 本國有6家銀行進入三種專利申請百大,其中合庫以220件高居銀行榜首,其次為台灣銀行214件,兆豐銀行205件位居第3,發明專利申請量則為第一(53件)。台新銀行以87件首次進入三種專利申請百大。 本國人三種專利申請百大的28所學校中,城市科大(162件)連續3年排名榮登各校之首。以發明專利來看,成功大學以135件申請最多,其次是陽明交通大學(125件)、清華大學(108件)、台灣大學(77件)。 研究機構方面,有2個機構進入本國人三種專利申請百大。工研院(331件)排序第8,穩居各研究機構之冠,其次是金屬中心(87件)排序第41。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