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晶圓代工價格戰 蠢動
2023/02/05 21:51:16瀏覽157|回應0|推薦0

三星上季晶片事業獲利重摔超過九成,但與台積電(2330)競爭的晶圓製造事業,上季和去年全年營收卻創新高,去年獲利也有所成長,反映先進製程產能擴大,客戶和應用領域也更加分散。

 

Chopin - Nocturne in E flat major Op.9 No.2 Classical music relax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9zqp4wG5x0

 

【摘要2023-02-01 .經濟日報】三星上季晶片事業獲利重摔超過九成,但與台積電(2330)競爭的晶圓製造事業,上季和去年全年營收卻創新高,去年獲利也有所成長,反映先進製程產能擴大,客戶和應用領域也更加分散。

不過,三星坦言,本季難逃產業庫存調整壓力,將使得晶圓代工業務產能利用率開始下降,業界憂心,三星恐發動降價搶單戰術,不利台積電、聯電等台廠。

業界分析,近期晶圓代工廠產能利用率普遍下滑,聯電產能利用率更由先前滿載盛況轉為下探七成左右,並傳出有廠商部分生產線產能利用率僅剩五成,但台積電、聯電都堅守價格,台積電今年更漲價6%,聯電則預期本季產品均價(ASP)持平。

在「終端需求不佳、晶圓雙雄價格卻很硬」的現況下,三星若降價搶單,對正面對龐大庫存壓力、不願付出更多製造成本的IC設計業者與整合元件(IDM)廠而言很有吸引力,三星不僅可藉此填補產能空缺,也有助提高市占率。

三星並未提供其晶圓代工產能利用率相關數據與報價動態,僅透露產業庫存調整,導致晶圓代工業務產能利用率開始下降,但仍預期下半年來自車用與高速運算需求將帶來復甦,將以第二代3奈米製程的產品競爭力,贏得新客戶,並已成立先進封裝團隊支援晶圓代工業務所需。

三星並更新最先進晶片製程的資訊,3奈米製程「良率穩定」,第二代3奈米製程正「進展迅速」,也在為汽車應用開發4奈米製程,今年將聚焦於開發2奈米製程。

 

感想:汽車用晶片、電動車晶片,仍然全球大缺貨,應該努力耕耘這一塊。

 

美日荷聯手限售晶片設備 中國彎道超車機率如何?【摘要2023-02-01 .中時】美日荷終於在日前達成對中國限售半導體設備協議,雖然沒有公布協議細節,但外界都猜測限售的項目應該比先前管制的範圍更大,不少大陸半導體界對此感到憂心忡忡。一些分析人士估計,除了原有的半導體先進製程設備之外,連成熟製程的設備與材料零組件都可能會列入管制。

如果真如業界所做最壞的估計,別說相當長時間內無法實現彎道超車,可能連現有較高階的半導體生產線都會難以為繼。根據荷蘭光刻機巨頭艾斯摩(ASML)日前對媒體發出的聲明中表示,這項由幾個國家達成的先進製程晶片技術與設備的最新協議,其涵蓋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先進製程的光刻機。這意味著除了先前已經列入管制的EUV極紫外光刻機之外,連已部份出售到中國的DUV深紫外光刻機都會列入禁售管制。

不只先進製程設備取得無望,未來就連已在中國生產多年的成熟製程(28nm以上)設備,其維修零件與相關材料(如光刻膠)亦可能遭到攔截。日媒指出,出口管制需修改法令,限制措施可能要數個月才會實施,亦即這段時間以來仍對中銷售的設備與材料將透過修法進行限制,其中除了東京威力科創的光刻機,以及用於晶圓的光刻膠等材料。

如果限售的範圍擴到大包括28nm在內的成熟製程,有業界人士說,那就不只是「卡脖子」,而是「割腰子」了。除了無法升級至先進製程,連成熟製程都可能因難以維護或材料短缺而無法生產。有分析人士以華為智慧手機比喻道,華為被抵制後無法獲得5G的高端晶片,往後恐怕連4G晶片製造都受到影響。

目前大陸半導體業者擁有的DUV光刻機設備數量為全球最多,它們的正常運作與維護離不開美國、荷蘭和日本的技術與零組件、材料支持,如果把連這些都限制,大陸的DUV光刻機用不了多久就會無法正常生產。

即便有部份材料或零件可以使用國產替代,但這種精密機器必須樣樣合規才行,即便迫不得已走上國產替代,到每一樣都開發出來,也得花掉相當長的時間。如此一來,缺乏先進晶片支持,從國外又無法進口,各種高科技的研發都會受阻。

一旦荷蘭和日本的限制也正式生效,中芯國際(SMIC)、長江存儲(YMTC)、長鑫存儲(CXMT)等大陸最頂尖半導體企業,目前已擁有的DUV光刻機等設備的維護就成了大問題,維護所需的圖紙、配件、工程師,缺一不可

如果美日荷的晶片協議的限制擴展到維護技術與材料,現有的高階半導體設備可能幾個月後就會停擺。中國做為全球最大的晶片進口國,在國產晶片生產線受阻時必須擴大對外採購,也會更加依賴外國晶片產業,外國的晶片製造商、半導體設備與材料業者也能因此獲益,日本、荷蘭不見得會因這項協議吃多少虧。

有些媒體的評論指出,沒有DUV/EUV光刻機,還能發展NIL光刻機,但這些媒體從來不提這款光刻機使用的NIL技術,是由普林斯頓大學周郁教授研究出來的,它使用的美國技術與專利一點都不比DUV/EUV光刻機少,美國照樣可以依現有的技術管制路徑限制美國技術對中國出口。

此外,最近為規避昂貴的EUV光刻機而快速發展的小晶片(晶粒)技術,大部份也都掌握在美國企業手上。唯一的差別是小晶片技術發展時間尚短,所需的配套設備與材料沒有光刻機那麼複雜,要在短時間內趕上美國的技術進展比走DUV/EUV光刻機路徑要容易,研發經費也少得多。如果從成功機率與成本效益衡量,採用其他的半導體技術或許是彎道超車最有希望的路徑。

 

風力與太陽能成歐盟2022年最大電源【摘要2023-02-01 .中時】歐洲環境與能源智庫Ember今天發布報告指出,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共占2022年歐盟區電力來源22%,首度超越天然氣和核能,成為最大供電者,且2023再生能源將持續大幅成長。

歐盟去年能源拉警報的原因除了俄烏戰爭衝擊,還有500年一見的大旱影響水力發電,以及德國廢核、法國多個核電廠檢修斷供。Ember指出,光是乾旱和核電廠停擺的缺口,就相當於去年歐盟電力需求7%,這個缺口絕大部分靠風電和太陽能的成長補足,小部分靠燃煤。

去年歐盟燃煤發電量成長7%,導致整體電力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較2021年增加了3.9%。不過,去年歐盟雖較前一年多進口了2200萬噸的煤炭,但實際用量只有1/3燃媒占去年歐盟電力的16%,該智庫認為歐盟會員國政府正努力達成讓燃煤退場的承諾,減煤大勢已定。

太陽能則在去年大放光芒,發電量成長24%,相當於為歐盟省下100億歐元(約新台幣3262億元)的天然氣成本。其中荷蘭成長最快,太陽光電已占其電力組成的16%;希臘則可望在今年底由太陽能供電8百萬瓩(GW),比原定目標提早7年達成。

Ember估計今年歐盟燃煤加天然氣的發電量將衰退20%,有助於全力擺脫俄國能源依賴。

該報告作者瓊斯(Dave Jones)表示:「歐洲已經避免了能源危機最糟的狀況。2022年震撼帶來的是燃煤極小幅成長、再生能源極大量增加。」他補充,能源危機無疑加速了歐洲的電力朝向更乾淨能源轉型,且2023年將會完全展現這個變化,「改變來的很快,每個人都要準備好面對它」。

 

落實結構轉型【摘要2023-02-01 .工商時報】面對全球通膨持續、各國升息未歇,加上廠商處理庫存,全球終端市場需求急劇萎縮,導致景氣大幅下滑之下,包括世界銀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無不悲觀展望2023年全球經濟,先後下修預估成長幅度至不到2%,甚至將其形容為「黑暗時刻」即將來臨。

台灣景氣亦不例外,與全球之同步呈現下滑,尤其2022年後半以來在全球終端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影響下,使得出口貿易旺季效應落空。依據財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去年12月出口貿易降至357.5億美元、年減12.1%,連續「四黑」,創下20個月最差表現,同時電子和資通兩大出口產品進入下滑周期;經濟部甫公部的12月外銷訂單降至521.7億元,年減23.2%,亦為連「四黑」。至於2023年上半年度出口是否重返成長軌道,並不樂觀。

此外,加上近年以來被譽為「護國神山」的半導體產業龍頭台積電在美中兩國對抗升溫所延伸的「地緣政治」因素下,去年12月赴美投資布局,除了引發國內社會擔心可能波及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之外,頗為憂慮台積電赴美投資事件,未來是否更進一步衝擊出口貿易之表現。

無庸置疑,自從美中兩國掀起貿易爭端,接著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來,國際貿易表現頗為低迷。不過,台灣卻又在外銷訂單移轉、遠距數位商機等因素帶動下,以半導體為主體的電子資訊通信相關產業出口貿易,則是表現相當亮麗,占出口的4成以上,其中大陸市場占比超過6成,使得半導體產業被譽為護國神山之產業,讓台灣的出口貿易至20228月止呈現26個月長紅,而且在全球多數國家經濟陷入衰退下,已成為持續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

然而,在展望未來出口貿易是否復甦之同時,經常遭到忽略的是,台灣貿易條件指數(Terms of TradeTOT;亦即衡量一個國家出口一個單位商品可以換取多少單位進口商品,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商品出口與進口商品的相對價格=出口物價指數/進口物價指數)正在衰退。

依據主計總處所公布的貿易條件指數資料顯示,若以2001年貿易條件指數是100為基期,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後,台灣除了自2014年至2016年受惠油價大跌略為上升之外,從2017年的110.82019104.9202193.1,逐年下降至2022年的87.8

從台灣過去六年以來的出口貿易結構加以觀察可以發現其端倪。這些現象顯示,台灣除了在出口分布上過度偏向大陸之外,在出口項目上,更是傾斜集中電子、資訊、通信等商品。此與競爭對手的南韓之出口項目,包括汽車、電子、資訊、鋼鐵、造船、化學、紡織等商品多元分散有所不同,使得台灣較為不易因應國際經濟情勢急劇變化,例如全球金融風暴之後,台灣重要出口國家因經濟復甦緩慢而造成進口需求減少,導致台灣經濟成長受到波及。

換句話說,如果排除美中貿易爭端未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造成外銷訂單移轉、遠距數位商機,其實近年以來,台灣已經掉進「出口貿易停滯」陷阱。此一情勢對台灣經濟的前景而言,與其追求貿易量值「成長」,不如落實貿易結構「轉型」。至於在策略上包括:

其一,提高製造競爭能耐。台灣受到市場規模較小與資源缺乏限制,長期以來所採取的進口原物料、零組件,經加工、製造後出口貿易模式,易受國際環境因素變化影響。因此,未來除了加強「自主創新」形塑優勢條件,擺脫對手威脅之外,必須深耕「品牌台灣」提高附加價值替代微利代工,同時更加需要落實「節能減碳」發展綠色產品降低能源依賴。

其二,擴大服務貿易占比。台灣已經從製造業培育服務業,轉型為服務連結製造相互促進經濟成長,但服務是需求導向的產業,國內市場較小,難以達到規模經濟。因此,未來擴大服務貿易出口,並非協助國內廠商「走出去」延伸國外出口貿易布局,而是吸引國外人士「走進來」擴大國內服務貿易規模,進而為台灣打造護國神山之服務產業。

其三,推動市場多元布局。台灣出口分布與商品過度傾斜,是近年貿易條件指數逐年衰退的關鍵。因此,未來因應經濟區域整合蔚為潮流之下,除了積極洽簽自由貿易協議拓展市場,以及突破參與國際經濟組織避免孤立之外,必須調整出口增量迷思,同時檢視出口商品內涵,藉此找出利基產品、行銷模式,進而透過「多元連結」創造出口貿易動能。

 

房市交易量衰退 六年首見【摘要2023-02-01 .經濟日報】2022年全國建物買賣移轉棟數昨(31)日出爐,交易量達31.8萬棟,不僅失守32萬棟防線,更2021年減少約3萬棟,相當於台北市一整年買氣蒸發,年減率達8.6%,寫下近六年首度交易量衰退紀錄。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指出,2022年房價見高,市場買氣已跟不上房價漲幅,不僅一手市場的預售揭露交易量衰退,整體全國買賣移轉棟數也減少,顯示去年房市買氣在升息、政策打炒房、資金行情退潮、買方追價動能不足等多重利空襲擊下,房市已進入盤整期。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去年房市氛圍呈現「上下半年兩樣情」,原先市場還維持2021年的成長勁道,但隨著央行升息、兩岸緊張、股匯震盪、地方大選,以及《平均地權條例》修法等政經干擾,2022下半年房市由多轉空,以致全年買賣移轉棟數「開高走低」。

以縣市來看,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指出,扣除量能低於千棟的離島縣市後,各都會區房市大致呈現「都會衰退蛋白微增」格局,其中又以新竹市量縮最明顯、年減32.8%,基隆市則異軍突起出現年增18%量能。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認為,六都中除了台中市去年在交屋潮撐盤下,成交量仍維持年增1.4%正數外,北北桃、南二都等五都則明顯熱度衰退,其中高雄交易量年減17.3%最多、台南市買氣也年減13.7%,新北市、台北市、桃園市量能也均各別萎縮11.9%7.4%6.2%幅度。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表示,去年下半年起房市買氣呈現低量盤整格局,由於今年市場還有經濟情勢、房市政策、市場超額供給與總統大選等變數,今年房市挑戰仍大;張旭嵐指出,由於新法將上路,預料將助長市場的觀望心態2023年全國買賣移轉量不排除將面臨力保30萬棟的壓力。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17828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