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印度博帕爾事件34周年的省思
2018/12/19 22:57:54瀏覽327|回應0|推薦0

1984123日凌晨,美國聯合碳化物(Union Carbide)公司設於博帕爾的農藥工廠發生氰化物外洩事故,廠區內一個儲氣罐因滲水而氣壓遽升,最終導致罐壁不堪負荷,罐內含有劇毒的化學物質倏地大量外洩。毒氣伴隨濃濃煙霧飄散至鄰近社區,瞬間奪走近3000條人命、至少8000人在往後的幾周內接連喪生。

 

 

New Year's Concert 2005 Lorin Maazel

 

【摘要2018.12.10.蘋果 鄭欣娓】那是一個無風的冬日深夜。印度中部城市博帕爾Bhopal)一處貧民社區的居民同時在半夢半醒間感受到一陣強烈的頭痛與暈眩,嗆人的氣味衝入鼻孔、燒灼口腔,不尋常的濃重煙霧刺痛眼球。驚醒過來的人們還來不及搞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便只管踉蹌著往外逃命。

眾人倉皇地驚叫、推擠,有人逃到一半頹然倒地,可能是突然看不見了,可能是半途失去了意識,也可能是被早一步橫倒在路上的遺體絆倒了,總之他們是再也無力向前了。當然,也有人打從一開始就沒能清醒過來。將近3000人死亡。這幾乎僅僅是一瞬間的事情。

1984123日凌晨,美國聯合碳化物(Union Carbide)公司設於博帕爾的農藥工廠發生氰化物外洩事故,廠區內一個儲氣罐因滲水而氣壓遽升,最終導致罐壁不堪負荷,罐內含有劇毒的化學物質倏地大量外洩。毒氣伴隨濃濃煙霧飄散至鄰近社區,瞬間奪走近3000條人命、至少8000人在往後的幾周內接連喪生;就連事發當時正巧搭乘火車路過的旅客,也逃不過在車廂內枉死的命運。

醫院裡一團混亂。不斷哀號的傷患持續湧入,醫生和護理人員束手無策,因為他們從沒應付過這麼大規模的突發狀況,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救治氰化物中毒的傷患。 

然後是如鬼魅般揮之不去的後遺症──在這場災難中倖存下來的人,自此飽受因污染引發的癌症、呼吸道疾病、眼疾、皮膚病或終身殘廢的折磨,傷亡人數至今已累積超過60人。

數十噸遺留在廠房內的化學廢棄物迄今沒人善後,有毒物質於是一點一滴滲入土壤與地下水、一點一滴被人體吸收;變異的基因繼續傳到下一代、下下一代,孩子們雖未曾親身經歷30多年前那有如人間煉獄般的一夜,煉獄的記號卻狠狠烙印在他們或畸形、或殘缺、或發育遲緩的小身軀上。 而遭化學污染破壞殆盡的環境,則已再無完全修復的可能。 

聯碳工廠在1969年風光落成的時候,曾是博帕爾躋身現代化發展都市之林的寄託,孰料博帕爾最終迎來的,卻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工業意外。「意外」說到底其實是人為造成,調查報告將毒氣外洩的責任歸咎於維修工人操作失當,然若進一步追究,聯碳為節省成本而縮減安全管理上的開支,恐怕才是釀成大禍的根本原因。 

事發後,聯碳以平均分配下來1人僅25000盧比(折合約台幣1萬元)的賠償金打發受害者,旋即拍拍屁股走人──「這個數目對印度人來說已經夠好了!」後來併購聯碳的陶氏化學(Dow Chemical)發言人這麼說。

至於聯碳的美籍負責人安德森(Warren Anderson)當年則是在遭逮捕歸案幾個鐘頭後便旋風獲釋、離境,自此,印度法院所有後續判決都彷彿與此人無關,直到他4年前在美國以92歲的高壽過世。 

34年前,工業化發展在博帕爾留下無法磨滅的傷痛。30餘年來,全球現代化的腳步未曾停下,打著經濟發展大旗的印度政府不但張開雙臂歡迎跨國企業設廠投資,更計劃沿著海岸線建設一座又一座的核電廠

只是,博帕爾事件受害者滿是病痛的身體,卻好像不斷地在向大眾質問:如今的我們,真確信自己已有足夠的能力,去應付再一次可能的突發性大規模災難了嗎? 

 

多數人真的寧要核能 也反空污嗎【摘要2018.12.10.蘋果 邱文聰】公民投票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對公共政策的集體價值決定。現行《公投法》更賦予公投結果於一定期間內具有價值鎖定的法律拘束力。然而一如法律的意義須透過法律解釋予以確認,公投結果也一樣有待解釋。但解釋終究不能咬文嚼字刻意耍賴,也不能望文生義過度解讀。

「反空污」與「以核養綠」兩案公投通過的意義,都必須被放置在公投效力期限的制度框架中,小心予以界定。若不考慮公投效力的期限問題,「平均每年至少降低1%火力發電量」的「反空污」方法,雖可讓火力發電量佔比在2025年減為79.2%,讓空污量較今年少6.8%

但以目前核能除役與替代能源的發展進程,「反空污」2022年起就會出現供電缺口。火力發電若不分燃煤與燃氣均只減不增,替代能源又尚未能補足供電缺口,在多重限制下,「反空污」與主張廢除《電業法》2025年非核期限的「以核養綠」案雙雙通過的結果,似乎意味台灣多數民意在「非核家園」與「反空污」二者間,選擇後者。

只不過,若為了減肥而下決心逐餐減量1%,卻未區分該減的食物,以致長時間下來雖稍微瘦身,蛋白質卻嚴重攝取不足時,為免肌力不足的方法,似乎只剩下以號稱低卡的能量棒全面代替正餐,但這真的代表即使能量棒中的高果糖,可能使三酸甘油酯上升而增加心臟病風險,我們也仍會在所不惜選擇減肥嗎? 

事實上,「反空污」與「非核」從未在這次公投中正面對決。「移除非核2025年期限」,雖可能出於擁核民意,也可能只想讓非核進程有更多彈性。在公投主文欠缺擁核或廢核的明文對比下,只有江湖訟師才會在主文要求廢除《電業法》的非核期限外,自行衍生出多數民意擁核的結論。 

而「逐年降低火力發電」案無條件追求「反空污」的結果,似乎與「非核家園」存在無從解消的緊張關係,但公投主文從未要求公民必須在接受空污和接受核能二者間擇一取捨,則公民投下同意「反空污」一票時,能說就是放棄「非核」?

更大的問題在於,上述「反空污」與「非核家園」間的價值衝突與能源規劃的兩難情境,相當程度是刻意忽略公投通過之效力其實有法定期限,所製造的假議題。 

《公投法》第30條第5項與第6項規定,「經複決廢止之法律,立法機關於2年內不得再制定相同之法律」、「經創制之重大政策,行政機關於2年內不得變更該創制案內容之施政」。公投通過的效力期限主要著眼於民意可能隨時間改變。 

又受限於一案一事項與全有或全無的投票規則,公投一般也無法如立法程序,在提案中附加考慮相對周詳的條件或擬定完整配套。從而即使公投有價值鎖定效力,終究不應毫無期限地架空立法與行政權。「反空污」案在未細緻區分燃煤與燃氣發電對空污的不同影響下,自始剝奪了以空污危害遠低於燃煤的燃氣發電,取代燃煤和核能的選項。 

因此,在「反空污」公投通過後2年內,行政機關固然受到「每年至少降低1%火力發電」的嚴格拘束,並不意味2年後,不能以當時存在的科技,在至少同樣滿足「反空污」要求的前提下,為供電需求找到更佳的出路。

同樣地,立法機關固然在「以核養綠」公投通過2年內,不能再以立院多數制定2025年非核期限的法律,也並不意味2年後,不能重新審視能源科技與產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做出更符合當時民意的決定。 

事實上,在公投通過之效力限於2年的情況下,若第3年起已有無須犧牲供電,卻優於每年火力發電降1%之減污效果的「非核」發電手段,使2025年的減污率超過6.8%時,豈有繼續自絕於該等發電方法的必要與正當性?

公投通過後法定的2年效力,既已解除了不顧實際減污成效、只求無限期減量火力發電所造成的虛假供電困境,就不要再讓「寧要核能,也拒空污」的論調,假多數公民之名繼續攪和了。 

 

核廢料最終場址 清大旁邊如何?【摘要2018.12.10.自由 鄭先祐】報載,核一廠一號機,已經是黑戶!運轉執照已到期,卻無法進行繼續延役運轉,或結束除役。問題卡在核廢料(用過燃料棒)的原來暫置場區已經爆滿,新建的乾式貯存場又無法獲得當地(新北市)政府同意啟用,因為台電至目前仍無法確定核廢料最終場址。新北市政府擔心,最終會放在當地!

核廢料最終場址,是個燙手山芋,特別是用過的燃料棒,高強度,會發熱,且半衰期很長,長達數千年,甚至萬年。只要有核電,要找尋最終場址,世界各國都非常頭痛。

台灣核電啟用初期,美國擔心台灣發展核武,而要求台電用過的燃料棒必須運回美國。但據說,當時運到美國的港口時,就被拒收,原船載運回台灣。這些高強度的核廢料,美國自己就很難處置了!

理論與實際顯示台灣於可預期的未來,都無法確定核廢料的最終場址。因此,或許需要考量暫時(多年)的處置場址。我個人大膽的說,若自然條件許可,這個場址可選在清華大學附近。理由是,這裡有全國最早、最知名的核工系所學者專家可就近照顧核廢料,以確保安全無虞。

而且,有鉅額的回饋金,可資助清華大學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可說是兩全其美的選擇。何況,因為清華大學位於新竹,這樣可遠離大台北都會區。況且,這只是暫時的,只要能找到永久的最終場址,就可搬過去了。若當地有反對壓力,則可迫使這些學者專家們更盡力的找尋最終場址,儘快解決這個無解的難題!(作者為國立臺南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

 

祭重賞也沒用不只核廢料 日本煩惱核汙土壤【摘要2018.12.10.聯合報】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選址在各國都是難題。日本政府提出高達90億日圓(約台幣25億元)補助金給願意接受選址調查的各級地方政府,但公開徵選十六年至今仍沒結果。為了獲得民眾的理解與合作,日本政府去年七月首度發表科學特性地圖,區分出合適地點,以此為基礎重新啟動全國各地說明會,展開對話。

日本自2002年公開徵選核廢料最終處置場,2007年高知縣東洋町曾表達願接受地質調查,但因居民反對而中止,之後便難產至今。

日本政府希望透過明確標準向民眾說明,降低阻力,透過科學特性地圖定出明確標準,如含有低於PH4.8酸性地下水、十萬年間隆起於三百公尺等,排除火山活動、斷層帶活動、地層脆弱等地區,以及蘊藏礦物將來可能開挖的地區,標示出安定性高、靠近海岸易運送的合適地區,逾九百個市區町村,約日本國土的七成。

若有地方政府願意作為候選場址,將進行三階段、為期約廿年的詳細調查。第一階段約兩年,進行火山與斷層活動文獻調查;第二階段的概要調查約三年;第三階段精密調查十五年。願意接受調查的地方,第一階段提供最高補助金20億日圓、第二階段70億日圓。地方可在任何階段反對並中止調查。

不過,關西電力核電廠內儲存空間將於數年內陸續飽和,至今仍找不到暫貯地,由於擔心暫貯變成永久貯存,沒有地方首肯。東京電力與日本核能發電公司共同出資,在青森縣陸奧市興建日本第一個核廢料暫貯設施工程延宕,啟用時間不明。

讓日本政府頭疼的不只核廢料,福島核事故的汙染土壤高達兩千兩百萬袋,日本政府2015年通過法律,承諾30年內移出福島縣進行最終處置,連環境省內部都坦言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日本政府希望重啟核能,將發電占比拉回到兩成左右,但目前僅少數機組恢復商轉;從核廢料提煉出鈽燃料的鈽熱發電技術停滯不前。在美國核不擴散的要求下,日本政府七月底公布的能源新指針宣示減少鈽的持有量,代表以核廢料再利用為前提的能源政策將重新修正。

 

核電美麗的錯誤【摘要2018.12.10.自由 林尚榮】台大風險中心日前公布調查,台灣有高達八成二民眾關心能源政策,但僅三成二答對主要發電方式為燃煤,有四成四誤認是核能。

美麗的錯誤不只一端。核能是台灣的好能源;台灣沒有核電會缺電;煤電是台灣空污的源頭,而核電是其替代選項,這些一籮筐都是。

今年六月,馬英九呼籲「核一、核二、核三除役要再考慮,核四一定要恢復運轉,才能解決北部缺電問題」。之後能源政策相關公投上場,空污議題成了台中市長選舉的主軸,結果就不再贅述了。

核電如果這麼神通(馬前總統所謂的「夠、穩、廉、潔」),那麼在全球能源市場的競爭上,它的增速應當遠高於發電總量的增加,不斷提升佔比才對。但事實不然!

九合一大選前,國際能源署發佈《世界能源展望2018,不久,英國《金融時報》能源評論員就2018年的《展望》報告與十年前做了對比,發現在2008年碳氫化合物(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佔全球能源總供應的81%,現在這個比例仍是81%,而以風能和太陽能為主的可再生能源,則從十年前的1%提高到7%;可再生能源並沒有在取代碳氫化合物,而是在取代核能等!

作者在更早的專文指出,核電在全球發電的佔比已從二十年前的16.5%,降至現在勉強達到10%。因為過去八年,太陽能發電成本下滑86%,風電下滑67%,且相關技術不斷精進

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IEEJ)所發布的IEEJ Outlook 2019,指出2016年核能發電佔比是10%,預估2030年降為9%,至2050年再降為7%,這時全球電力結構依序為:煤炭30%,天然氣29%,水電12%,風電10%,核電7%,太陽能6%,其他可再生發電4%,石油2%

其中佔有率提升者為天然氣、風電、太陽能、其他可再生發電。煤電佔比減少八個百分點(21%,核電減少三個百分點(30%),是較大輸家;核電也是被取代者。

然,全球都在減核嗎?不!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2000年之後,中國投產了33個核電機組,佔全球的四成左右;「中國製造2025」也把核電站定位為重要技術。排名第二的俄羅斯投產15個機組,印度(11個)緊跟其後。與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擴核形成對比的是,歐美國家出現了脫核潮流。

如美國,從1970年代迄今共興建150個核電機組,目前仍在商業運轉的剩下98個,預定2025年之前再關停11個,主要原因是由於頁岩油革命。在歐洲,德國和法國等國出於安全性考慮,計劃擺脫對核電的依賴。IEEJ也指出,日韓未來新建核電廠的難度將增加。這是工業發展史上的另類「你丟我撿」。

有報導指出,中國提升核電技術是擴充軍備一環;印度的核電站出口則是為了對抗中國;這是核能議題的另一個層面。馬的擁核,是不是也有另一個層次的別有用心,就不得而知了。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1219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