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另一種版本說「少不看《三國》,老不看《西遊》」。說法很多,反正小說不像經典,裡面多少有離經叛道的「毒草」,對衛道人士而言,每本都有「不宜」之處。我對「少不看《三國》」印象特別深刻,因為是國中老師在課堂說的。年少不馴,硬是向老師借了「老少皆不宜」的全本《三國》來看。
印象中人物特多,幾位經典人物的故事因為先前略有耳聞,沒有太大驚奇,反倒是有些過場的配角,往往有令人難以忘懷的表現。
比如「拔矢啖睛」的魏將夏侯惇,他在征討呂布時被流箭射中左眼。他生氣的拔出帶眼珠的箭頭,大喊一聲「父精母血,不可棄也!」然後一口把自己的眼珠子給吞了。據說暴跳如雷的夏侯惇後來找到敵將曹性,連本帶利的用矛把他從臉面到後腦給通了。《三國演義》之所以膾炙人口,就是這樣有畫面的場景俯拾皆是。首先,被箭射中眼睛就是常人無法體會的經驗,依重力加速度計算,如果被箭正面射中,箭頭可能直接進了腦,讓人立馬NG,還由得他大喊「父精母血」嗎?他還可以把眼球拔出來,當章魚丸子給吃了。這個美食場景讓我左臉從國中疼到現在。
好,先別管夏侯惇的眼珠。《三國演義》表面上標榜忠君、重義,其實基本上就是一部權術、詭謀、暴力的百科全書。雖千百年過去,沙場政壇發生的所有不堪,都可以在書中找到典型和註記。我認為,政體多變,人性如一。只不過從以往的「一人一刀」,進化到「一人一票」。文明的現代,大家動口不動手,放話不放箭。為了求勝,既然不能一槍把對方崩了,只好操弄更多的詭謀。虛虛實實、分分合合,有時真人威脅利誘,有時網軍精神霸凌。檯面上不像古時那樣腥風血雨,檯面下陰狠較古尤有過之,恐怕羅貫中再世,也要拍案驚奇。
這就是當今政壇正在上演的戲碼,不翻到下一回合,永遠不知道劇情如何發展。媒體每天都在議論,每天都在猜。有人冒出來,有人消失,有人翻紅,有人變黑,就像翻看一本真人版N國演義,又像一場全民共玩的線上遊戲。雖然歷年選戰都有類似特性,但是今年版劇本編得特別細膩詭譎。
「三國」告訴我們,不管標榜教忠教孝,還是以道德仁義為名,都是人間戰局所用的工具。這世上只有無悲、無喜、非善、非惡的因果邏輯,和一套複雜的致勝秘笈。做為不可知論者,我從來不相信那些冠冕堂皇的的氣泡口號,但也不至於忿世到否認遊戲規則的必要性。有時計謀運用得好,還能如同藝術般的優美(就像籃球賽裡一個欺敵轉身灌籃,得到觀眾的滿堂采般)。認清場上凡事都只是賽局,反而不致於失望到覺得人間無明。人在江湖,難免逢場作戲,高來高去。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外江湖的時候,保有一顆超然了悟、通透清明的心,還能「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隨手寫寫。
楊忠衡 20230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