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4/04 18:19:35瀏覽5921|回應0|推薦21 | |
↑德珍在台北畫室裡,除了電腦繪圖外,也繪製大量大幅油畫。(2005年)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一位讓人懷念的才女─德珍,音樂時代《梁祝》(2003)、《世紀回眸─宋美齡》(2005)、《四月望雨》(2007)的主圖繪製者。德珍的畫風細膩、典雅、華麗富含戲劇性,使音樂時代作品呈現一種特有的人文氣息。音時一直和德珍維持合作關係,無法繼續的原因,是她突然離開了這個塵世。在她最喜愛的工作檯上。 德珍本名江慶儀,1974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師大美術研究所,原就擅長西方油畫和傳統中國繪畫。筆名「德珍」,靈感來自清德宗光緒和珍妃的愛情故事(也是她最著迷的題材)。德珍個性開朗熱情,醉心傳統中國美學的構圖和用色,尤其是中國古典服飾的研究,堪稱一絕。她到處採集資料,並把研究成果,表現在她的畫冊和為音時繪製的主圖/插畫裡。德珍結合傳統筆法和電腦繪圖,在當時是先驅之一。那時電腦繪圖不像現在,可以直接用筆在螢幕作畫,而是要透過外接數位板。視覺和手部動作協調不易,筆觸壓力調色也極為複雜,加上電腦速度慢,完成一部畫作確實嘔心瀝血、耗時甚久。 我們每次工作,都會先做資料搜尋、構圖討論、以及劇情說明,做出幾款草稿。人物造型為配合首演,通常融合演員形象加上劇中角色設定(祝英台/辛曉琪,宋美齡/宋美齡+洪瑞襄,鄧雨賢+純純/江翊睿+洪瑞襄),但無論用哪位演員或歷史人物做藍本,神態設計是最重要的。例如祝英台柔中帶剛的堅毅、宋美齡的縝密心思、鄧雨賢與純純的青春純真,德珍都捕捉得很傳神,姿態、造型、神情、顏色、背景…無不妥善的融合在一起,這些畫作也就成為音樂劇永久的形象代言。當然,每部作品都有許多背後故事,希望以後有機會再為大家述說(不忙作戲的時候…)。 ↑電腦繪圖,還是德珍的看家本領。當時的設備和現代不能比,如果德珍今猶在世,新設備一定讓她如虎添翼。(2005年) 2008年德珍遠嫁北京,音時接下來的台灣音樂劇二部曲《隔壁親家》改用Q版漫畫、三部曲《渭水春風》用歷史圖片合成,2012年四月就傳來德珍因心肌梗塞於工作中去世的消息。她去世時年僅38歲;不過以當年電腦繪圖的艱辛,心力交瘁是有可能的。回想過去短短十多年間,音時合作的劇組、演員,已有四位才女逝於盛年,心裡有說不出的哀傷與不捨。而她們所貢獻的每一分創作或演出,都成為作品永恆的追念。又是四月了,適逢《四月望雨》重新搬演,也是德珍去世十週年紀念,對於這幅已經深植許多人腦海的插畫,特別要拿出來提一提。是的,這是德珍的遺作,是少數劇場畫作之一,也是本劇永遠的容顏。
(楊忠衡/20220404)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