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拜訪哲藝老師位在淡水的宅邸,走了三座橋,翻了三座山,錄了三集Podcast。
2.不知為何,最近談台灣樂壇的場合多了起來。因緣造化,我從高中就開始關注台灣當代作品的議題,一直懷抱「改革」台灣樂壇的理想。一直到1990在中國時報撰寫「責任樂評」、創辦「音樂時代雜誌」時達到高峰。不過那也已經距今三十年!三十年一轉眼過去,究竟成效有多少?確實有,但總體來看,目前還只能說「革命尚未成功」。
3.雖然三十年來,大家都知道我常唱學院派的反調,但真正瞭解和支持我的人很少。圈外人不關心,圈內人怕麻煩,反正音樂廳裡有幾輩子聽不完的西方古典音樂,作曲家總有國家補助可以領,誰在乎究竟自己音樂文化留下多少成績?不知不覺我也已經是個「準老人」(朝坐免費公車邁進),這些論述是該完整整理一下,讓有心的下世代明白我究竟努力什麼?這個努力可以達到什麼前景?
4.和哲藝的對談,是內行對內行的交鋒,那些很複雜隱晦的議題,只有在江湖中浮沈過才能體會。和哲藝討論,有些東西總算能一講就通,並激發出想法和結論。
5.上個月在文化大學「華岡講堂」,我首度提出「李哲藝現象」這個詞。這個題目蠻好,讓我找到一個切入點,可以把過去的論點「舊調重提」。
有目共睹,李哲藝已是台灣最活躍的作曲家,也是史上唯一有自己樂團的台灣作曲家。其他作曲家是巴不得有人演自己作品,李哲藝則是被稿約追著跑…。但一般人可能分辨不出,在學院作曲家眼中,哲藝是個系統外的「怪咖」。這個怪咖,沒有體制背景、沒有公資源,沒有大佬撐腰,不但沒有被消滅,現在個人聲量可以蓋過整個學院系統。台灣音樂史未來一定要好好探討這件事。
6.突然明白,過去自己的主張(通眾、普智)推展困難,是沒有夠說服力的案例。當年胡適要提倡白話詩,就以身作責寫作了「嘗試集」,用實例印証理論。音樂也是一樣,沒有佐証,再多書空咄咄也只是拳頭打在空氣。現在大家從音樂劇和其他場域看到創作音樂的新平台,從哲藝身上看到走出自己前途的例証。那麼,我下一步的論述裡,就可以把理論和實際交叉印証,這是二十多年前辦不到的。
7.Podcast是個好東西,也感謝哲藝的邀請。在忙碌的創作演出之外,還要去碰觸吃力不討好的議題。然而此時確實到了知其然、更須知其所以然的階段。到時歡迎大家聽聽,我也許詞不達意,但是一點一滴,慢慢來,總有一天會有人明白我的心。感謝!
(楊忠衡/20210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