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爺的召喚,晚上剛好在Youtube看到清華大學AI樂團(邱君強指揮)在誠品表演廳的現場演出直播。展示三件新技術:AI自動跟譜、AI自動伴奏、AI自動作曲。筆記如下:
1.AI自動跟譜、AI自動伴奏─這兩件技術是相關的。如果AI懂得「聽」演奏(跟譜),意謂著它不再是動彈不得的卡拉OK,或是預設的電腦程式,而是能與真人一同即時演奏,甚至可以反應互動的演奏夥伴。除了以聲音參與演出,也可能發展成影像、動作或其他型式的互動,一個能「聽」的電腦,使舞台的可能性無限擴大。
2.AI自動作曲。低階電腦自動作曲並不罕見,我的手機裡就有幾十個不同特色的作曲APP。但是正式管弦樂,或是嚴謹到可以搬上交響樂舞台的作品,這倒是我第一次見到。這是我非常想探究的領域,而且很高興就在母校清華大學誕生,格外親切。真是生不逢時呀,要是我晚三十年生,一定會廢寢忘食研究的。
3.相對於棋賽的勝過人腦,藝術層面的事顯然更複雜而主觀(沒有絕對的優劣勝負)。要把「正確」的樂理做成電腦程式並不難,但是要讓AI從規律中挑選「才華洋溢」的方向去創作,恐怕就是件頗費思量的事。今天演出的作品,有些段落聽起來是頗有巧思,設計者也取樣了幾種不同風格,配器也有模有樣,頗有專業的架勢。但是流貫其中的「人味」,還乍難掌握。這就是當安可曲突然切換到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一號》時,整個人有鬆一口氣的感覺。
4.人們如何接納音樂的產生是一種精密運算,而不是靈感呢?如果你知道這些音符的背後沒有「靈魂」,你還會認真看待嗎?圍棋和西洋棋賽,哪怕電腦何其冷漠,勝了就是勝了。但是音樂呢?那個連活人也為之嘆服的秘密在哪裡?
5.其實我最想做的是電腦輔助音樂(Computer-Aided Composition),也就是如同視覺合成技術之於攝影和電影一樣,它再神通廣大,終極目標是做為一個超級工具,而不是替代人類創作本身。當然,現在很多電腦作曲軟體已經發展得蠻成熟,但是它離我心目中的「常人可用」還有點距離。這點我很難描述,但是在AI浪潮之下,人們使用音樂的門檻可能會降低。我並不認為音樂創作會從此變成不稀奇,而是在普及之後,它會成為人們慣用的新語言,塑造出新的文化樣貌,並可能達到新的高度。如果有機會,希望與清大的老師、同學們一同探究實驗。
6.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Youtube搜尋「清華大學AI樂團」,建議先聽下半場的管弦樂作品。
(楊忠衡 202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