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原鄉精神》導論之四~台灣人的七個母親
2007/06/25 09:55:31瀏覽7104|回應13|推薦19

《原鄉精神》導論之四~台灣人的七個母親

                                                            楊渡

         從全球化的角度看台灣史,我們會有更宏觀的歷史視野。而「台灣意識」與「台灣人」也因此會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就台灣本身言,它是原住民族的居住地,然而一如美洲印地安人的命運在大航海時代改變一樣,台灣原住民(不管平埔或山地)的命運自此改觀。台灣的關鍵性地理位置與移民者的不斷加入,讓台灣成為另一個面貌。


  誰能夠獨占「本土」


這就回到最初的問題:什麼是台灣?什麼是「本土」?如果「本土」所代表的是「原來的台灣」,那現在的閩南語、客家話、普通話都是外來語,不管是荷蘭、西班牙、鄭成功、清朝、日本、國民黨、民進黨,全部都是「外來政權」。如果「外來政權」應該退出,所有漢族該退出台灣,這樣的台灣,還剩下什麼?

什麼叫「台灣人」?要在台灣住多久,才能算「台灣人」?是要從明朝算起,還是清朝算起?或者,像謝雪紅,她的父親移民來台灣當佃農,她就是外省人的後代,她能算「台灣人」嗎?如果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大撤退移民來台灣的人,已經在台灣生下第四代的兒孫,都不能稱為台灣人,什麼叫「台灣人」?

台灣的七波移民浪潮


歷史無法回頭,我們唯有放大視野,從全球化的大歷史,移民人口大遷徙的過程,尋找當前「台灣人」形成的歷史,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總體來看,台灣經歷過「七波移民潮」。現在台灣的本土與文化的形成,是這移民大歷史的一部分。

嚴格來說,第一波移民是在明朝的鄭燮寫《東西洋考》的時代,荷蘭與西班牙人來之前。先來的漢人,用農具、鐵器、衣服、珠玉等,和原住民交換鹿皮、鹿肉、砂金、硫磺等。這些漢人是明末亂世的漁民、流浪者,也是商人,但定居者數量有限。

第二波移民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那是大航海的時代。他們以台灣為根據地,開展世界性的貿易(或打劫),但他們不是為建設台灣或長期統治而來,而只是把台灣當作剝削的海外殖民地,短期的航海根據地與補給站,移民人口不多,對台灣的貢獻非常有限。一旦被擊敗,就全部退出。

第三波是明朝鄭成功的時候,大量湧進來的部隊,以及明朝遺民。第四波移民是清朝幾次海禁與開放政策下,大量的移民。由於大陸的人口過多,土地併吞嚴重,這是人數最多的一次移民。台灣的閩南、客家人,大多是這時候移民進來的。它也形成土地與資源的爭奪戰,閩客械鬥,漳泉械鬥,只是這種生存戰爭的反映。

第五波,就是日據時代的日本人了,他們歷經五十年的統治,留下社會與文化,經濟與政治制度的影響,但移民者則於二次大戰後被遣返。與荷蘭、西班牙一樣,這一波移民沒有人口數量的問題,但有文化遺留的痕跡。

威權的政治與自由主義思潮

第六波移民是一九四五年後,國民政府來台接收人員,以及國民政府於一九四九年大撤退所帶來的兩百萬左右的移民。他們來自大陸各地,本有不同語言和地方文化,但對日抗戰和內戰有如颶風,把他們捲離家鄉,輾轉流浪,來到台灣。為了國防與安置,國民政府在台灣各地設立營區與眷村,這就形成總體的文化影響與衝突。

這些帶著遙遠的鄉愁,無法歸返的旅人,被歷史帶著走的中國的尤里西斯啊,只能在生活中,尋找同鄉,尋找熟悉的口味,互相慰藉。於是台灣的飲食口味、生活習性、藝術創作、地方性格、語言口音、流行文化等等,都形成一種大融合的現象,並且變成一種具有包容力的生活習慣。

無可置疑,這一波移民帶來最重要的影響,不僅是讓光復後的台灣,重回中國文化與經濟圈,五○年代的冷戰體制,讓台灣劃入資本主義陣營,進入長時期的戒嚴體制。更有趣的對比毋寧是雖然國民政府帶來戒嚴體制,卻也帶來胡適、雷震、殷海光等自由主義知識份子,以及以「自由中國」為代表的思潮。要知道日據時代台灣的反抗運動大體只有兩種性質,其一是民族主義(如台灣民眾黨),其二是社會主義(如文化協會、農民組合),自由主義的思想,最多只能說反映在議會請願運動,但微弱不堪。

台灣之有自由主義思想,還真是拜國民政府的大遷徙與「自由中國」之賜。然歷史所難以逆料者,是國民政府所帶來的自由主義,後來成為反對運動的思想啟蒙者,也就是黨外時期及後來民進黨的政治理論基礎。但是當民進黨談本土化時,卻漠視了自己的思想導師,正是國民政府與第六波移民所帶來的,他們還大談去中國化,這未免太忘本了吧!

最新的台灣人

第七波移民則始於八○年代。當台灣開放大陸探親,開放外籍勞工與外籍配偶來台之後,台灣注入新的移民人潮。根據統計,現在台灣的大陸配偶、外籍配偶有三十幾萬人,每八個孩子之中,就有一個為外籍配偶所生。而當年開放時就來台的配偶,他們所生的孩子已經大學畢業,進入社會。這樣的人會愈來愈多,成為台灣社會的主力。這就是第七波的移民。 

 

                     

《原鄉精神-台灣的典範故事》

 

作者:馬英九

導論:楊渡

 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book.asp?bookno=gb255

這是馬英九的第一本「本土論述」,具體闡明這塊土地的原鄉精神。他選擇以說故事的方式,用三個主軸──「典範」「淬鍊」「堅韌」──呈現真實的台灣。擔任公職二十餘年,馬英九於二○○七年二月因台北市長任內特別費案遭起訴,辭了國民黨主席,之後他選擇與人民「作伙」繼續向前行。他以「族群團結」「民主」「理性」「人權」等思考重點,從過去為台灣犧牲奉獻的先烈先賢們的歷史裡,理出一條傳承之路。

踏上這條傳承之路,馬英九要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發展「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作為,期待為台灣政治注入一股安定、發展的動力。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ying9&aid=1047938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又..
2007/06/25 14:09

請搞清楚,『外省人』是誰造成的?

原兇是日本,從犯是國民黨政府。

日本開始台灣的戶籍制度,也因此有內地人和本島人之分。日治時期的戶籍制度,決定了就業、就學、社會地位、經濟配給等等的差異區分。比方當時的一中,只能給內地人讀,本島人是不能讀的...即使你再優秀。這個戶籍制度的延伸,則是皇民化運動:即使你不是內地人,藉著修改你的身份,你也可以獲得相同於內地人的身份。日人藉此欲改造台灣人的身份認同。

國民黨政府很懶惰,許多在南京制訂的政策,明顯不符合台灣需求,加上國民黨政府專注於發展反攻事業,對台灣需求鮮少關注,而日本制度又有許多可觀之處,因此國民黨政府許多政策沿用日本人的制度,戶籍就是其一,『省籍』在身份證上的加註,決定了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的隔閡後果,外省人享有諸多就業、社會地位上的優越和特權,別的不說,為何今天國民黨這批外省籍二代菁英,會被持續批評?請想想當初是如何享受的。蔣經國『催台青』政策,是在民國七十年前後才開始的,相對於前三十餘年的絕對外省籍統治,造成本省籍者對外省籍的仇視,不難想像。

放下、融合,都很好,也很正確,但是應該是過去享受不正當利益的人應該去做的,而不是要求受壓迫的人去做。台灣今天四十歲以上的人,有多少人因為說方言被罰過錢?多少人在公家機關工作,因為本省籍身份,在升遷上屢屢被外省籍者壓迫?這些應該都不用多說了吧!

不去談第六波移民是怎麼對待其他移民,只要求第四波移民要放下仇恨,平等對待第七波移民(且不論壓迫第七波移民的,裡面也不少第六波移民,領了人民繳稅的錢,買外籍配偶來當女傭),這跟本是本末倒置。

當然!馬英九要出來選總統,最下策就是拿自己的痛腳給別人當箭靶,這可以理解,也可以諒解。但就算不拿出來自我批判,也不應該拿出來扭曲一番,然後順理成章的反過來攻擊別人。

如果因為外省人來,曾經帶來過『自由主義』,所以第四波移民應該要感謝第六波移民的統治...ooxx等等的,那在台灣來說,荷蘭傳教士帶給台灣平埔族文字跟文化、英國開給後也有蘇格蘭傳教士來臺、英德等列強帶給台灣近代經貿、武器的發展(不是很喜歡宣傳劉銘傳的國際觀嗎?那是誰帶給劉銘傳這些洋玩意兒的?)、日本的在台灣水、電、道路、鐵路、公路、戶籍、地籍等的建立、都市規劃的完成,新興民生工業基礎的建立等等等,是不是台灣人也要肝腦塗地的感謝他們的經濟、政治侵略?

 

搞不清楚狀況...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真是胡扯
2007/06/25 13:52

楊渡的文章幾百篇,沒有比這篇更顛三倒四的。

如果說是因為國民政府來台,所以台灣才有自由主義,那中國人是不是要把英國、還有歐美列強拱起來拜?沒有列強入侵中國,帶來西方的船堅砲利,中國會有新時代的來臨乎?

此外,全球化跟本土化絕對不是對立的,相反的,本土化的訴求,正是因為全球化的氾濫,一種在全球化氛圍裡面,獲得利益的方式。拿星巴克、可口可樂來說,正是塑造出美國獨特地域性格的產品。這樣子具有強烈地域性特色的產品,才是全球化中具競爭力的部分,相關全球化論文太多了,馬英九跟楊渡想要斷章取義的引用『全球化』的字面意義,來否決本土化的需要,這真是一個錯誤到了極點的概念。

全球化很重要,大家要關注,但是全球化也代表本土化的需要:以WTO來說,就是一種全球化的表徵,南韓在全球化之下,逐步放棄他的農業,而主打Sumsung、LG的產品,Nokin、Phillips,讓兩個國家獲得關鍵性的生產值,法國在科技類拼不過,轉而主攻農業,西班牙跑觀光、英國打金融。在全球化的氛圍下,台灣是不能跟著流行走的,中國的特色是加工、代工,印度的特色是軟體跟寶萊塢、而香港的特色是轉運,一點都不能錯的。

把全球化在經濟、文化上的作用,化約成政治上的宣傳,不是不行,但是這樣扭曲原意,還真是少見...


釣魚島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融合是一種福分,彼此能取長補短.彼此能相映成趣!
2007/06/25 13:39

不明白在台灣為何會有這樣本末倒置的概念?

 不明白有些人的心胸和氣量,遠比動物還狹窄,

 動物都知道為了生存,要團結一致!要齊力奮鬥!

 有些人卻渾然不知,真是悲哀~~

 人之所有生有不同,是為了彼此參照,彼此借鑒.

 人文源於此,人性出自此.人權為了此.


老身上来了!哦耶!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