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6/24 06:34:03瀏覽5035|回應9|推薦25 | |
《原鄉精神》導論之三~九份故事,從美國築路的廣東工人開始 楊渡 四、第二波全球化 第二波全球化浪潮起來的時候,台灣面臨的衝擊更大。那就是殖民帝國的時代。 第二波全球化,我們界定為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技術、生產、交通、動力等的變革。大航海時代雖然改變了世界貿易版圖,但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更為全面。而航海的技術也變了,那就是蒸氣動力,取代了帆船。要幫船找蒸氣動力,就得在世界各地建立燃煤的補充站。 台灣的媒,成為列強覬覦的對象 天可憐見,台灣北部有品質優良的煤,就成了列強覬覦的對象。從一八四一年開始,美國就派兵開始攻打基隆,但被擊退。一八四八年,英國海軍中將戈爾頓來台,勘察基隆一帶的煤層,發現它的品質非常優良,返國後回報英政府。一八五○年,英國駐北京的公使曾向清廷請准開採基隆煤礦,但遭清廷回絕。翌年,英輪船開始在淡水、基隆請求互市,並且依照商船納稅。此外,一八五五年美國水師提督彼爾理也來到台灣,並且派人調查基隆的煤源,返國後發表公告,想要謀取採礦權。此外法國也不甘寂寞,時時來侵犯。 劉銘傳來台督導軍務 清朝為了阻止列強,決定派劉銘傳來台灣督導軍務。就這樣,開始了基隆與台灣北部的建設。 建設與衝突不斷發生,中法戰役就是一例。然而大歷史難以讓我們充分了解人民生活的變化,反而從九份與金瓜石的地方史記載,我們更能體會一個普通人與全球化大歷史的交會,是多麼具有戲劇性。 早在清朝初年,就有人知道金瓜石附近產有金礦,根據清朝來台灣的首任諸羅知縣季麒光於一六八四年所著的《台灣雜誌》上記載:「金山,在雞籠三朝溪後山,土產金,有大如拳者,有長如尺者,蕃人拾金在手,則雷嗚於上,棄之即止。小者亦間有取出,山下水中沙金碎如屑……。」其中,雞籠指的就是現在的基隆,而三朝溪指的是現在的三貂嶺附近,也就是在九份南方的武丹山一帶。不過,到了清朝乾隆初葉,由於清政府嚴禁採礦,使得台灣的採金業者全部銷聲匿跡。 劉銘傳開鐵路,發現金瓜石金礦 金瓜石、九份的金礦之所以被發現,要拜劉銘傳開鐵路。由於基隆是台灣出海的重要港口,而台北到基隆之間又盛產煤礦,他修築這條鐵路,除了連接台北與基隆間的交通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將產出的煤運到基隆,供軍艦和商船使用。 由於修築鐵路的中國工人,幾乎沒有相關的經驗,這時,美國已完成了太平洋鐵路的修築,使得原本在美國作工的廣東籍華工沒有了去處,因此,他們渡海赴台,加入台灣修築鐵路的行列,這些工人見識過美國早期的淘金熱潮,對於如何淘洗砂金有那麼一點經驗(而閩南、廣東移民都是農民,根本沒這種經驗)。依據台灣礦業史的記載,有一天,在修築八堵鐵橋時,一位廣東籍工人看到明亮亮的河床底下彷彿有黃金的顏色,他非常好奇,在午餐過後,基於好玩,拿著他的飯碗到橋底淘洗河砂,無意間竟洗出細小的砂金,他高興的告訴了人,於是百年來無人聞問的砂金,自此爆炸般轟傳開來。從一八九一年開始,聞風而來的懷著淘金夢者,聚集了三、四千人,沿著基隆河邊淘洗砂金。 當然,下游會出現砂金,代表著上游一定隱藏著金礦,於是,開始有人往上游尋找。直到一八九四年,發現九份附近的金礦礦脈。原來,下游出現的砂金是由於山上的砂岩礦脈受到水的沖刷而流到河床底下! 九份故事,從美國築路的廣東工人開始 可是,兩年之後,中日甲午戰爭滿清失利,台灣在馬關條約中被割讓給日本,於是,台灣砂金的開採與生產就拱手讓給了日本人。而日本人的開採更有規模,更有計劃。 但不管如何,改變金瓜石地方歷史,真正發現找到金礦的人,竟是曾到美國築路的中國工人!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整個發現的背後,涉及更遙遠的地域、更遼闊的大歷史,以及更複雜的世界局勢。台灣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各國覬覦的對象,而全球化的影響也不是一個空洞的名詞,而是深入到民間的生活裡去了。今天,我們視為懷舊的、古老台灣的象徵:九份,故事竟是由到美國築路的廣東工人開始,這又是多麼鮮明的象徵。 全球化從Starbucks連結到九份
我們一直以為,全球化,它好像是一個很龐大、很現代的的概念;例如,全球化的Starbucks,跨國公司,IC產業……。其實它不只是 Starbucks,它還連結到九份,連結到金瓜石,連結到凱達格蘭族,連結到基隆港,甚至於台灣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的生活裡。 今天重新省思這段歷史,我們當能更清楚看到:全球化早已發生。全球化的問題不是我們要不要,而是列強用槍砲打進來的,凱達格蘭人就這樣「融化」、消失在歷史中。 台灣會不會變成菲律賓或印尼? 講白了,台灣是被資本主義世界性的擴張所影響,而後引起各國的交相侵占,南北皆然。在這個過程中,透過鄭成功與清朝,漢人最後戰勝,有清一代,大量的移民構成了今天「台灣人」的主體。如果不是如此,今天的台灣會不會變成菲律賓,或者印尼呢?誰也不知道。
《原鄉精神-台灣的典範故事》
作者:馬英九 導論:楊渡 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book.asp?bookno=gb255 這是馬英九的第一本「本土論述」,具體闡明這塊土地的原鄉精神。他選擇以說故事的方式,用三個主軸──「典範」「淬鍊」「堅韌」──呈現真實的台灣。擔任公職二十餘年,馬英九於二○○七年二月因台北市長任內特別費案遭起訴,辭了國民黨主席,之後他選擇與人民「作伙」繼續向前行。他以「族群團結」「民主」「理性」「人權」等思考重點,從過去為台灣犧牲奉獻的先烈先賢們的歷史裡,理出一條傳承之路。 踏上這條傳承之路,馬英九要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發展「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作為,期待為台灣政治注入一股安定、發展的動力。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