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後五十歲的選擇》書摘
2009/07/23 01:14:04瀏覽3190|回應2|推薦10

臺灣的工商協進會21日邀請日本策略大師大前研一博士,演講「全球經濟與兩岸合作展望」。 (記者曾吉松攝)

大前每天看500份簡報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臺北報導 2009年7月22日 12:00 am

多次準確預測世界經濟趨勢的大前研一21日透露,他每天要看500份簡報、3500則新聞,並且反覆思考世界上發生的大小事,保持頭腦靈活。

理工出身、但曾經做過導遊的大前研一21日在台演講,條理分明、邏輯清楚,論述單刀直入,而且喜歡旁徵博引,務使台下聽眾能充分理解演講內容。

21日參與對談的遠東集團總裁徐旭東,率先問出了許多聽眾心目中的疑問「你為什麼這麼聰明」?徐旭東說,他每天閱讀九到十份報紙,不定時收看CNN 、BBC等國際電視台,但還是覺得自己「愈看愈笨」,所以很想知道,大前研一是如何充實自己、豐富學養。

大前研一回答,他每天固定的功課是,閱讀500份簡報、3500則新聞,凡是看過、就盡可能記在腦袋裡,同時反覆思考這世界上發生的事。他謙虛表示,由於年紀愈來愈大,只好不斷思考來保持腦袋的活躍,也防止自己健忘。



《後五十歲的選擇》封面(圖/天下雜誌出版提供)
作者/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 譯者/姚巧梅
出版資訊:天下雜誌出版 (臺北:2008) ISBN 978-986-6759-87-1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Focus/2007Cti-Focus-SoftContent/0,4786,9710012201+0+0+113833+0,00.html

第一章 年齡層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

創時代經營者都在二十多歲創業 進公司數年即染上「上班族」遺傳基因

現代人,如果甘於只做個公司上班族,前途將很黯淡。針對這種人,我曾再三鼓勵他們:「先重新整理至今為止做過的事,再依照眼前的社會和經濟現況,尋找、開拓自己未來想走的路。」也就是說,每人都應該透過整頓自己走過的路、重新設計自己的人生。

首先要探討的是,對企業人士而言,正值二十世代(指二十~二十九歲之間的人,以下類推)、三十世代、四十世代、或五十世代,究竟代表什麼意義?首先必須回溯領先全球的冠軍企業,如松下電器產業、本田技研工業等創辦人兼成功的大經營者,他們在二十多歲時的作為。他們有哪些共通點?正值二十世代的人應該怎麼做?

松下幸之助(一八九四~一九八九年)小學畢業後,就出去做學徒,學到了實務經驗,並且發明雙插頭,後來就靠製造和銷售雙插頭獨立創業,於二十五歲左右創立現在的松下電器。

本田宗一郎(一九○六~一九九一年)年輕時在汽車修理廠當學徒,後來得到工廠的贊助而出來創業。他的成功,是因為並不以修理汽車為滿足,他拚命地學習,因而學會製造活塞環。這是本田先生二十世代時的經歷。

總而言之,成功的經營者共同擁有的特點是:他們雖然沒有學歷,但是每個人都是極為優秀的點子王,他們的思考模式是:未曾想到要做上班族,即使當過上班族,也都在短期內與上司發生衝突,最終選擇獨立。因此,很幸運地,他們並非被馴服,反而挖掘出自己的才能。

很多上班族經常被上司質疑「是否擁有徹底執行他人所言之能力?」二十世代的企業人士如果被如此培育,最後只會習慣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思考及行動模式。這是一種上班族的習慣病,數年之後,可能會徹底地感染「上班族遺傳基因」,養成一聽到「手」,就會立即伸出手的奴性。

而現在提到的成功的大經營者,他們在二十幾歲時的共通表現就是,絕不做那種被要求「伸手」就伸出手來的乖乖牌。

二十世代能起而行動嗎?

《日本時代雜誌》(The Japan Times)雜誌董事長小笠原敏晶、也是尼富可(NIFCO)公司創業者,他的事業起跑點也是始於二十世代。

小笠原先生在學生時期,有一天讀美國《讀者文摘》雜誌(Reader's Digest),對成功發明「維可牢」尼龍搭扣(Velcro)的新聞報導非常感興趣。有趣的是,讀完以後他立刻提筆寫信給發明者,因而取得維可牢在日本的經銷代理權。他不是讀完《讀者文摘》就算了,而是隨即採取行動,取得產品的經銷權,從學生時代就表現出十足的行動力,就可以窺出其特異的資質。

社會上的人在二十世代時普遍擁有這種資質,但是大多數人不幸會在進公司數年之後,染上「上班族遺傳因子」,養成只做被指示的,沒有指示就不做的習性。

這種人往往當上司指示「去做」時,既不去思考為何要做?做了有何意義?就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地照指示做。只關心個人升遷和如何快速地完成眼前的工作。

因而不知不覺地,去做未經指示的事或進一步提出新方案的力氣,也足見消失無蹤。這樣的情況是要不得的。

就在二十世代這個階段,以經營者身分而獲得成功的人,與並非如此的人,兩者可以說早已經勝負分曉了。因此,如何度過二十世代這件事,就已經對之後的人生,造成無法彌補的差距。

三十世代是全力以赴、邁向成功的時期

成功經營者的三十世代是如何走過來的?前述的經營者都在三十世代時,確立了公司組織的基礎。其模式都是約在三十五歲前後做最激烈的改革,加速搭上潮流的列車。

換句話說,經營者最鮮亮的時期是在三十五歲前後。經營者開花期,就算估得再鬆,也不該晚過三十五歲太多。

以松下電器為例,松下幸之助發展的最大原因是,在三十世代後半期著手實施「事業部制度」。被區隔的各事業部,從研究發展到生產、銷售皆採一貫性,是預算獨立的事業部門。

僅小學畢業,也不懂英語的松下先生仔細研究過荷蘭的公司組織以後,斷然採取的事業部制度策略成功了。執行過程艱辛,支撐他的則是他在二十世代即領悟出的「自來水哲學」。

他希望將便宜而有價值的家電產品一如扭開自來水龍頭水就自然流出來一般,普及到各個家庭。但是要實現這種理想,用傳統的做法,也就是鄉間工廠來做是行不通的。於是松下先生遠赴飛利浦研習,徹底地學習該公司的組織。並且松下先生直到最後都對那段在飛利浦的學習經驗心存感恩。

其他像是美國的經營者也一樣。從哈佛大學休學後創立微電腦軟體公司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一九五五年生)、在德克薩斯大學時代即創立戴爾電腦的戴爾(Michael Dell,一九六五年生),也都在十世代、二十世代即展露才華,三十世代則奠定公司的基礎。創立耐吉(Nike)世界第一運動用品公司的耐特(Phil Knight,一九三八年生)也在三十世代,構想出品牌名「NIKE」和標誌,直線邁向第一品牌之路。

他們為什麼在三十世代時,就能集中精神創立公司呢?

三十世代,尤其三十五歲前後,無論肉體、精神、生理、能力等各方面,都是處於巔峰狀態,可說是最適合成為經營者的時期。

那些戰後的大經營者,每人都在三十世代,集中力量建構公司的原型然後開花結果。因為,三十世代是能以百分之百的氣勢突進、邁向成功的唯一時期。

人在步入社會後十年,儘量學習應該會的事情

若說經營者的開花期是三十五歲前後,那麼,白領上班族的生涯關鍵期又是何時?進入公司十年後,直到三十五歲期間,無論所待的是什麼樣的公司,在公司內該學習的事物都應該完全學會。因此,上班族在大學畢業後的前十年,能做到什麼程度就做,這就是關鍵期。其後,任何事情都學不到了。與前述的經營者經歷相同地,三十五歲前後也是上班族的黃金期。

「魔之時期」:公司內奔波始於三十五歲

三十五歲以後,如果不刻意、強制性地立定目標、提高眼界,進而邁向更高層級,自己的知識智商將無法跟著進步。

在最初十年,每個人都會有進步;但此後,能再進步的就只剩下肯繼續努力的人了。染上上班族遺傳基因之後,要一方面排除舊習性,另一方面又要朝自我發揮的方向邁進,是相當困難的事。

因為,以年資取勝的年功序列型組織中,即使過了盛期後的三十五歲至五十歲,等候出人頭地的時代仍會持續。我稱之為「魔之十五年」。過了五十歲以後,坐上權力的寶座,才能從「魔之十五年」中解脫,這是常例。

「魔之十五年」中,在公司所做的事,不過是為了讓公司裡的人知道你的名字而已。過程有點像只算減分的玩牌遊戲,一心只為了不要被扣分而繃緊神經,動輒得咎,若上司不賞識,那麼出人頭地的機會就沒了。

未來「往上升遷要員」和「被拋在一邊的要員」之間最大的不同是,其實這兩種人在上班族人生中,極早便被上司區隔,一旦年屆三十世代、四十世代,隨著年齡增長,其間的差距也愈拉愈大。

儘管如此,在四十世代時,有瞬間扭轉乾坤的機會,但是話說回來,到了三十世代結束,還是不鳴叫也不飛走的員工,要說他能在瞬間扭轉乾坤也很難。五十世代以後,鴻溝更無法彌補了。

五十世代上班族的現實

因為現今低於六十世代和五十世代年輕的人的競爭環境,已經完全不一樣。現在的五十世以下的人,和上一個五十世代的人所處的環境相比,出頭的機會少很多,相對地,被裁員的風險則高多了。

由於公司的組織屬金字塔型,因此,愈往上爬職位愈少,需要的人數愈來愈有限。尤其現在的五十世代是在戰後第一代嬰兒潮時期出生,日本人稱為「團塊」世代(指二次大戰之後三年內出生的日本人。因為人數過於龐大,就好像一巨大的團塊,故稱為「團塊世代」)與上一代相比,這一個世代面臨競爭的企業人數,可以說是壓倒性的多數。

現在正值六十世代的企業人,當初進公司時,由於公司錄用的人數少,同期進公司的人當中,兩人之中即有一人晉升為幹部。但是,以我曾經任職過的日立公司為例,現在的五十世代,當時進入公司的人數就有一千人。其中,能順利往金字塔頂端升遷的人數有如鳳毛麟角。同期進公司的一千人,幾乎在途中就陸續遭到被淘汰的命運。

日本企業界正處於從年資升等轉為能力主義的潮流中,許多公司開始重用年輕人。換句話說,原本競爭已經很激烈的中高年層就任的職位,一旦讓年輕一代也加入競爭,結果位置很可能被年輕人搶走,事實上這已經是事實。

還有,業務資訊化、尖端科技化,也是造成年輕人搶走原屬於五十世代的職位的重要原因。例如,金融界導入金融工程技術,依據新技術,處理業務的高科技日新月異。以往踏實地用自己的手腳勤懇開拓業務的五十世代,在現在的公司裡,幾乎已經找不到足以發揮其寶貴經驗和管理技術的空間了。

以上是目前正值五十世代企業人士的現況,當現在的四十世代、三十世代也成為五十世代時,競爭環境勢必變得更嚴苛,晉升為幹部的可能性也更加渺茫。 容我重複地說,一般而言,能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多數是在年輕時即與其他人不一樣,或早已因大放異彩而被貼上標籤的人。

說起來,年屆五十世代的人,如果真的能幹,早該升為總經理了。即使連銀行那種保守的業界,幾乎所有的總經理也都屬於五十世代。當然,也有一些上了年紀的上一個世代的經營者,因為公司組織重整,為了負經營責任而隱退的。但是,商業銀行的經理平均年齡降為五十歲,在十年前仍是難以想像的景象。如果連銀行業界的現況都變成這樣,其他業界就更不在話下了。

我認為,事實已經擺在眼前,身為當事人的五十世代,只能正視眼前勝負已經分曉的結果。

單靠過去的經驗已無法支撐

如前所述,對上班族而言,現代是非常嚴苛的時代。與十年前不同的是,因襲前人的腳步,而且未犯過大錯就走過來的人,在這個波瀾萬丈、波濤洶湧的世界,是無法成為頂尖人物的。相反地,對正要踏入企業界的十世代、二十世代年輕人而言,現在可以說是充滿表現機會的時代。

放眼人類生活中的任何角落,都逐漸邁向數位化;在網際網路中,舊的秩序和體制已然崩解,社會正在改變,整體邁向全新的社會。想在改革期開展新事業,就不能拘泥於舊知識和經驗,而是需要一種能對守舊的做法提出質疑,果決地開拓新事業的行動力。面臨數位社會,並非只有年輕人才能理解,才趕得上時代需求。但是,為了能夠迅速適應數位社會所引起的劇烈改革,企業領導者畢竟還是以年輕有才能者,較能勝任。

《後五十歲的選擇》書序
文/李仁芳(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人生的刻度

創業者,二十歲就拒絕感染「上班族染色體」,不願成為Yes Man. 他們在二十歲時,就抱持信念起而行動,三十歲時即大體完成了攸關事業未來發展的公司原型。

回溯成就大事業人物們(松下集團的松下幸之助,夏普集團的早川德次,本田技研的本田宗一郎,新力的盛田昭夫、大賀典雄,京都陶瓷的稻盛和夫,Omron的立石一真,山葉集團的川上源一,微軟的比爾蓋茲,戴爾的麥克戴爾,耐吉的奈特… …)的人生軌跡與歷程,幾乎毫無例外。

這些創業人物都在30歲時,貪婪地學習,奠定其事業的基礎。然後大略35歲前後,做了最激烈的企業改革,讓事業組織加速搭上潮流列車。

可以說30歲,尤其是35歲前後,身為經營者,無論肉體、精神、生理與能力各方面,都是站在巔峰的年齡,可說是經營者最鮮美、最富於衝撞意志與創造力的時期。

如果只是一般帶著「上班族染色體」,習於被社會成規馴養,不敢做衝撞體制的創新異端,這樣的人到35歲時,仍舊是養成了當被要求「手伸出來」,就立即伸出手的乖男巧女習性。像你我這樣的一般尋常凡人,坐在論資排輩的科層組織中,再過大前所謂的「魔之15年」後,一晃眼就50歲了。

50歲以後的人生第一守則是要體認,「窄而深才是生存的關鍵」,範疇廣泛地涉獵與學習是年輕人的天地,50歲以後就該放棄「範疇經濟」,追求「深度經濟」。

走窄而深路線的人終會獲勝

年輕時代的SONY,一無所懼地朝創新事業勇往邁進。可是當Apple推出i Pod與i Tunes Music Store,橫掃全球市場,重新界定了Personal Audio與線上音樂領域時,曾以Walkman稱霸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Personal Audio產業的SONY卻束手無策,一籌莫展。

正是因為SONY身兼軟硬體的綜合公司,以致於遲緩整頓CD銷售額消退的事業,未能快速擁抱網路音樂的新世界。

數位時代是與「綜合」對峙的窄而深的世界。背後沒有包袱,已無所失者反而可以極力經營嶄新的事業,這是無包袱的明快者必勝的秘訣。

同一家SONY(Canon也是),相對於Kodak在膠捲技術的鉅大利益包袱,當其在投入數位相機市場時,也因為無包袱拖累,一旦投入戰場,就義無反顧,勇猛前衝而一無所懼。

中年的人就像中年的公司,要整頓囤積無益脂肪的腰圍,揮慧劍斬斷捨不得的痴愚,將一切重新歸之於零,才是求生之道。

像國家這種大組織也是相同道理,日本之所以強盛,因為這是一個會歸零的國家。經過270年德川幕府掌政的江戶盛世,「明治維新」說改革就改革。一九四五年終戰,也很快重新定位,走「產業立國」、「技術立國」路線。很少見到一個國家如日本,在僅僅一百年之間,即歷經兩度翻天覆地大變動,而能歸零重新再造,其命維新。真正少見的能Unlearn放空,如此靈巧整頓的國家。

2005年,日本人的平均年齡達50歲。步向高齡化的日本社會終於登上「平均年齡50歲」的新舞台,台灣距離這個階段也不遠了。最近台北出版了一本角度新鮮麻辣的書《笨蛋,問題出在四年級!》台灣人說的四年級大體與日本人說的「團塊世代」相當。終於,台灣也有人將焦距放在四十五歲至五十五歲的人,透視人間本質真相,認真思考如何充實50歲的人生。

綻放在原野上的花朵,發一隅之光

50歲的人生第二守則是要立定志向做一個無名的,美麗地綻放在原野上的花朵!換言之,50歲的心志是別做枯木,做開在原野的花朵吧!提出你的生命智慧與養分,在身邊栽種培育下一個世代的種子,改良身邊土壤的質地。50歲的人若能如此提升自己對周遭環境的價值與貢獻,「發一隅之光」,年輕人自然會聚集到身邊來。

不用權限,而以人性一決勝負,是五十歲的「非掌權者」唯一的武器。

不要一味守成,也不要覺得可惜,要勇於reset自己的人生,改變心情作個了斷。活出真實的自己,不用在配偶家人面前逞虛榮。50歲人生的第三個守則是向自己承認自己盡力了,卻只能做到這個程度。要會自覺自己已無法比現在更有成就,帶著感恩的心情成佛,別再百分之一百把自己當「公司人」來過日子。而是開始能以「人」的身份安安心心地把人生重心放在自己的生活上,專心地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不為無法解決之事煩惱,積極地將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絕對要多用時間與金錢在雙親身上,不要在雙親往生的時候後悔哭泣。要常常想,該如何做,才能讓父母往生前覺得「啊,過了一個好人生!」也許每隔十年就要做一次人生的盤點。至於50歲做盤點時,一定要將家人放進考量的範圍--這是50 歲人生的第四守則。

分辨「實華」與「虛華」,了悟Having≠Being

50歲的人如果還看不清「實華」與「虛華」的分別,還不懂得Having≠Being的道理,可以說是完全的痴愚。大前有一次問在世界各地擁有十幾棟別墅的朋友:「去年,你那些房子,去了幾次?」

朋友回答:

「才去看了其中兩棟,擁有這麼多,卻根本用不完。」

幸福的指數,未必與所儲蓄的財富金額成正比。告別世界時,將儲蓄全部歸零的人生,其所展開的世界,是何等的燦爛!

想做的事,現在立刻開始著手去做。別將想做的事挪後,很多人夢想著退休後再「每天釣魚」,但釣魚是因為偶爾為之才有趣,老後再每天都釣魚,那和做漁夫的工作有啥兩樣?

最成功的人生,總是忠於自己內心的選擇。股神巴菲特自言:「我從很年輕的時候,就熱愛自己的工作。」有人對他說:「這份工作我打算做十年,雖然不喜歡,但是我打算做滿十年後再做自己喜歡的事… …」巴菲特爽利毫不含糊地評論說:「對我而言,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說法,就像是把性愛存起來,等老了再享受一樣!」

活在當下,決心成為靈魂自由人!

這種現在一直拼死工作,做老後的夢,無異畫餅充飢。有些事現在不做,就永遠不會做了。那些把「想現在就做」的情緒延至將來再說「退休族」的人,將來說會過愉快的退休後生活,是很令人懷疑的。

50歲的人生要活在當下,如果有想做的事,就立刻去做。能充滿元氣地到外處奔馳的人,臉一定看起來很年輕,而且容光煥發,是所謂50歲成佛邁向第二人生的覺者。這種人活到75歲、80歲都仍然活得很燦爛。50歲以後,與其仍然現出戰鬥姿勢充滿血腥氣味地活,不如早些成佛追求自己的樂趣,過只做喜歡事情的人生,別理會他人的批評。

50歲以後人生的第五守則,是掌握逐漸升高的人生濃度。50歲前後,是能看清全盤人生的結局並開始倒數計時的時候。人生的路已走到濃密森林中,再往前就是準備長久休憩的甜蜜黑鄉。森林中的時計緩緩刻下人生的刻度,50歲的人開始懂得珍惜。

今後還有幾次與良朋佳友共進晚餐?幾次與衷心關愛的人遠方旅行?深刻體會一期一會的人生遇合、邂逅不會再來,而會一次比一次珍惜,打定主意就是要活在當下,決心當個靈魂自由人!

據說現在從本鄉的東京大學連到谷中的散步道,在天晴的週日,沿途走著一大排中高年齡的夫婦。從前人跡罕見的場所,如今卻像活京都的「哲學之道」。也像是回應這群50歲人的期待似的,曾幾何時,充滿江戶時代風情的茶屋興起,這條散步道變得熱鬧起來了。

眺望夕陽暮色,觀賞璀璨人生。只要有心,50歲的人要過幸福的人生,也不是那麼難哩!

(圖上)大前研一21日被問及臺灣的未來,他笑說,已來臺多次,早就聽過有人講臺灣只剩三、五年好光景,「可是我看你們現在活得很好嘛。」說罷又隨即警告說,臺灣只剩黃金的一年,能否成功布局大陸市場是轉型關鍵。(圖下)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黃茂雄(左起)、遠東企業集團董事長徐旭東21日與策略大師大前研一會面,企業界領袖希望大前為臺灣指點未來。(聯合報記者曾吉松攝)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ttting&aid=3158525

 回應文章

地藏不藏●不藏極樂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參透生命
2010/01/30 03:04

提早看懂生命,提早知道生命的幸福,感恩一切~  祝福一切~

真的找到自己,走要走的路,越來越開心幸福~ 

無論幾歲開始都來得及立即走向幸福開心~ 

生命的引導,以生命來引導~

開心老師回家老師讓我們學著:知天意,知己心。


傳佈福音的同時,上天看著祢,祂知道祂的子民在為祂做事~

丁穎達教授(mattting) 於 2010-01-30 05:01 回覆:
嗯,有道理!

魏承頤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值得我把時間浪費在此
2009/12/10 04:09
被你這篇「後50歲的選擇」深深吸引
一直以來對於長篇文章沒耐心讀完
但,開始耐心看完此讀書心讀時
卻再捲回去重新看過,消化、感想...
看到好多自己的影子...深深的有所感概
40多歲創業〈雖腳步晚了些〉
不斷充實自己、努力學習....
50歲人生守則...從第一條到第五條
逐步的引導我們怎麼去走這人生的50歲第二生命
最終還是希望我們能放下、活在當下、珍惜當前...
經由你的心得介紹,讓我不由得喜歡上這類的人生智慧
謝謝你的分享



丁穎達教授(mattting) 於 2009-12-10 16:38 回覆:
一年半前在鼎泰豐旁邊的誠品書店第一次看到這本書,覺得內容挺有哲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