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14 16:52:31瀏覽2688|回應0|推薦6 | |
史柯西斯論史柯西斯 Scorsese on Scorsese David Thompson & Ian Christie 遠流出版 第一版:1995年3月 推薦人:Marvin 寫了一些閱讀心得,也寫了一些電影評論,沒想到竟然有網友點菜專章討論馬丁史柯西斯,Marvin頓時心生一計,翻出這本十幾年前的舊書來個一石兩鳥。說起來這本書也真是冷門中的冷門,網路上找不到什麼資料,甚至書店進貨記錄也標示兩年只賣了九本而已。本書內容源自英國The Guardian贊助三次史柯西斯的電影講座,而兩位作者就是這三次講座的主持人,這種類似口述記錄的型態也有可能是本書冷門的原因之一。Marvin看過一些口述歷史但都沒有太好的印象,有可能是自說自話美化形象,也有遙想當年的瑣碎流水帳,例如張學良口述歷史一書全是年輕的荒淫亂事,加上一大堆啊喔唉哦的無義虛字,完全沒有西安事變的第一手資料,讓這本口述歷史毫無一絲歷史的價值。而本書紀錄史柯西斯的講座內容,裏面有著太多的幕後人物與發想過程,相對也造成本書的艱澀難懂~~畢竟Marvin無法了解幕後人物的來龍去脈,因此花了數倍於閱讀的時間來查資料,果然是本難懂的書。 本書的時空背景從史柯西斯的童年生活,到拍完「四海好傢伙」及「大都會傳奇」的1990年為止,麻煩的是這些早期作品Marvin只看過最有名的幾部,大部份台灣都沒有上片也沒有發行DVD,而網路片段也無法窺透史柯西斯的手法與概念。這不禁讓Marvin懷念起「太陽系」,這家位於敦化北路國際大廈二樓的MTV~~呃~20年前啦,還是用LD跟字幕匣的時代,大量的電影資料讓Marvin好好嗑了一番。除了好萊塢電影之外,大陸的「少林寺」、「驛馬車」、「敦煌」以及南斯拉夫的「第五縱隊」等,讓Marvin見識到世界各國電影的五彩繽紛。如今大型連鎖出租店完全以利潤為導向,只有院線片及中日韓電視劇這些譁眾取寵的東西,讓經典好片更不容易找到,看來只能到網路上挖寶了。至於史柯西斯近年的作品Marvin都有看過,但又好像少了些以前的學院派實驗風格,有人指責史柯西斯向市場靠攏,不過「蠻牛」名列AFI百大的第四名,「計程車司機」第五十二名,「四海好傢伙」第九十二名~~與柯波拉等人並列第三,僅次於史匹柏、希區考克、庫柏力克及比利懷德~~應該也夠了吧。 1942年馬丁史柯西斯出生於美國紐約市一個西西里移民家庭,父母虔誠的信仰加上皇后區小義大利背景,獨特的生活型態讓史柯西斯的作品有著美籍義大利裔文化的色彩。不論是早期的「殘酷大街」、「蠻牛」、「計程車司機」,或是翻拍無間道的「神鬼無間」都可以看得出來。而史柯西斯與電影的淵源則是童年的氣喘病,這個先天性疾病讓史柯西斯遠離街頭黑社會的吸引,更多是在電影院接受老一代電影的薰陶,因而形成對電影的熱愛。由於家庭信仰的影響,史柯西斯原本打算成為一位神父,不過唸了一年神學院就被開除,因而進了NYU的電影學院。大學期間史柯西斯接觸很多新浪潮電影,被這些嶄新的思想與技巧所吸引,下定決心要拍出屬於自己風格的電影。1966年取得碩士學位後留在紐約大學任教,一年後辭去教職籌拍第一部電影「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可惜半自傳性質的電影並沒有引起片商注意。史柯西斯大受打擊並對美國電影環境失去信心而決定去歐洲發展。 只是在荷蘭史柯西斯也沒能找到更好的機會,他不得不以剪輯影片為生,在恩師推薦之下史柯西斯回到NYU重拾教鞭,沒過多久賣作尚可的商業片「Boxcar Bertha」替史柯西斯找到財源拍攝「殘酷大街」,也揭開史柯西斯的輝煌高峰。片中不論是撞球店打鬥場面扛著攝影機跟著演員跑,或是許多俯角鏡頭一鏡到底,甚至大量的音樂襯底,都反映了史柯西斯的童年經驗以及實驗性質。在書中史柯西斯談到師法Samuel Fuller的Park Row以及The Naked Kiss,利用手持攝影機來增加焦慮與壓迫感,現在談起來似乎沒甚麼了不起,但在當時卻是突破而聳動的手法。史柯西斯也常讓勞勃狄尼洛與哈維凱托即興發揮,讓現場壓力逼出演員的潛能,甚至有幾次兩人幾乎要真打起來。這部作品讓史柯西斯真正闖出名號,也捧紅勞勃狄尼洛回好萊塢參加教父第二集的演出,奠定兩人合作的基礎。 1976年經由布萊恩狄帕瑪的介紹,史柯西斯拍攝了「計程車司機」這部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電影,成為七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電影之一。可惜本片的焦點早已被模糊掉了,人們只記得茱蒂佛斯特的雛妓角色與辛克利暗殺雷根的關連性,以及勞勃狄尼洛的mohican髮型。史柯西斯闡述都市邊緣人物神經質的尋求自我~~也許是Travis自以為在追尋自我,意圖以刺殺參議員讓Betsy回心轉意,在行刺不成後無法宣洩的壓力之下,開著計程車到Lower East Side開槍射殺皮條客、保鑣及嫖客。整部電影以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進行,史柯西斯依例運用俯視鏡頭拍攝Travis蜷曲在單人床上,或是Travis打電話時把鏡頭拉到空蕩蕩的走廊,再讓Travis側邊入鏡拍攝獨行的背影,一再表現出都市底層小人物的孤獨與壓力。值得一提的是拍攝現場窗外雜音不斷,史柯西斯因為擔心收音的效果不佳,所以一直打暗號要勞勃狄尼洛不斷重複同一段台詞,造成了勞勃狄尼洛在鏡子前以各種姿勢及角度重複「You talkin' to me?」沒想到歪打正著的強化了男主角Travis的神經質,也造就一段經典的畫面。 計程車司機最後一段的分鏡圖 「蠻牛」可算是史柯西斯斯兼顧學院風格與市場價值的顛峰之作,史柯西斯故意用黑白片的新古典手法,搭配完美的運鏡與光影,背後襯著感人的音樂,真的是不成功也難。片尾勞勃狄尼洛2分半鐘面對鏡子,唸著岸上風雲中馬龍白蘭度的台詞一鏡到底,要是不得影帝就真的是沒天良了,不過史柯西斯的運氣就不太好了,獲得八項提名卻碰上辛克利暗殺雷根,錯過了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但至少把勞勃狄尼洛送上最佳男主角的大位~~唯一的。這部電影承襲著史柯西斯紐約小義大利區的背景淵源,經過美化的黑社會透過喬派西控制著一切,而音樂更是隨時出現在各個角落。其中一段勞勃狄尼洛飾演的LaMotta在休息室暖身,襯底的音樂卻是古典弦樂,隨著LaMotta步上拳擊擂台音樂也越來越大聲,等到LaMotta站在台上準備開始比賽時,古典弦樂已經佔據了主聲道,所有人的講話與現場的噪音變成背景襯底。史柯西斯利用這種轉換表現出LaMotta的走向自我毀滅~~或是自我救贖,雖然有點狗血但效果實在太棒了,就連兩分鐘的片頭也是弦樂襯底,男主角在台上熱身的慢動作鏡頭,在一片煙霧瀰漫中孤獨的身影,這絕對是Marvin心目中最棒的片頭了。 勞勃狄尼洛(左)與LaMotta本人(右) 增肥後的勞勃狄尼洛 本書也花了不少篇幅敘述史柯西斯最受爭議的「基督的最後誘惑」,經過十五年的準備與延宕,1987年環球影業接手後史柯西斯終於在摩納哥開拍「基督的最後誘惑」。本片的上映引起軒然大波,但僅僅一個月就有8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並且也有了錄影帶的發行計畫,越來越多人看到這部電影並作出中肯的評價,以700萬美元的拍攝成本而言,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成績。這部電影在許多國家遭到禁演,上映的國家更是遊行示威不斷,法國甚至有人在戲院裡扔擲汽油彈及催淚瓦斯,應該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會像「基督的最後誘惑」引起這麼大的衝突。史柯西斯在書中辯駁道:「我相信這是一部宗教性的電影,談的是苦難與追尋上帝歷程中的掙扎。它是以信念與愛拍成的,所以我相信它將是對信仰的肯定而非否定。此外我也強烈感受到,每個地方的人們都將會認同耶穌人性的一面,一如認同祂神性的另一面。」Marvin不是教徒所以無法了解聖經的意義,耶穌的人性與神性一直是爭議的核心,像是丹布朗描述耶穌與抹大拉的瑪莉亞結婚生子,造成梵諦岡教廷發表嚴正駁斥的聲明。不過這些抗議的人如果知道史柯西斯差一點就要去當神父,大概就會明瞭史柯西斯拍片的發想與信念吧。 飾演耶穌的威廉達佛(中) 史柯西斯90年代以後的電影不在本書範圍,取材自真人真事的「四海好傢伙」,忠實呈現黑幫份子大起大落的生與死。「恐怖角」則是史柯西斯另一次的嚐試,也是與勞勃狄尼洛再一次成功的合作。「純真年代」根據伊迪斯沃頓的小說改編,描述1870年代紐約上層社會被壓抑的情感。史柯西斯嚴謹的歷史考證還原那個時代的氛圍,同時對情感也有著細緻動人的刻劃。2002年的「紐約黑幫」則是開始了與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的合作,2006年的「神鬼無間」在創造了史科西斯電影的票房紀錄時,也使他拿到了畢生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卻是翻拍一部香港電影。當然史柯西斯還是保持了學院派的實驗風格,除了賺錢的主流電影之外,也持續拍攝許多短片及紀錄片,但也有純商業利益的廣告及音樂MV~~麥克傑克森的Bad。其中2002年「Russian Ark」是由俄國導演Alexander Sokurov所執導的電影。史柯西斯在片中「扮演」一位敘事者,隨著男主角穿梭於三百年俄國歷史的時空。本片動用800名以上的演員,全片90分鐘以一個長鏡頭從頭到尾,是電影技巧上的一個里程碑,更是對觀眾一次嚴酷的考驗。 同時期西岸UCLA及USC培養出柯波拉、盧卡斯與史匹柏,東岸則是NYU的史柯西斯與Columbia的狄帕瑪~~不過狄帕瑪是唸物理系,這一批新生代的美國導演推出了一部又一部經典電影。但相較於西岸導演的市場導向與電腦特效,史柯西斯堅持自己獨特的視角,冷靜剖析社會和個人的關係,在好萊塢崇尚票房利潤的環境下,卻一直堅持理念的追求與探索。史柯西斯也與伍迪艾倫、比利克里斯多等紐約派的導演一樣,以大量的對白台詞作為故事進行的主軸,讓運鏡、光影與配樂成為彰顯藝術價值的手段。Marvin二十年前覺得好看卻不太瞭解,如今還是覺得好看而且看出許多門道,相信二十年後Marvin還是會喜歡這些經典名片,這才是史柯西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偉大所在。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