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誰是我孩子的同伴(下)
2010/04/07 01:40:08瀏覽60|回應3|推薦0

     一些華人父母為了教育,把孩子送到國外唸書時,會特別挑選那些沒有華人的地方。

  他們心中期盼:孩子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最準確的當地語言,熟悉當地文化,甚至,將來能夠進入主流社會裡工作。

  然後,那些小留學生們真的學會講一口流利英文,習慣了美國生活,交上美國朋友,融入美國的文化裡。

  到了交友戀愛,甚至論婚嫁的時候,他們就自然而然地選擇非華人。

  但在這時,父母卻跳出來,強烈反對他們和「洋人」通婚,拼命想要他們隔空相親,到處探聽華人對象,安排讓孩子認識交往,甚至,希望他們乾脆回鄉找對象。

  「你又不是ABC(在美國出生的華裔),明明會講中文,為甚麼不嫁娶中國人?」

  xxx的孩子也是早早就出國,還不是回台灣娶了我們的人當妻子!」

   那些父母又氣又悲的吼著子女。

  其實,這個結果是意外嗎?

  從送孩子到美國的第一天起,作父母的就該有心理準備,孩子可能會習慣美國文化,娶美國太太,生出一堆不講中文的孫子孫女。

  非要孩子取中國太太的人,當初,真應該把孩子留在亞洲。

  就算真的非出國不可,如果讓孩子一直在非華人的群體裡生活,又怎能期待他們

到適婚年齡時,會去交往一個和他生活方式,思考模式不同的對象呢?

 

   夫人的青春期,幾乎在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下度過。

  一到了異鄉,她被周遭各種不同的群體環繞,眼花撩亂過好一陣子。終於在心神恍惚過後,她因著身旁一些小留學生沉淪的故事,突然醒來。

  當時,她和十七歲的姊姊,十四歲的弟弟住在一棟公寓裡,父母在千萬里外,沒有親人看著,沒有舍監守著。

  上學與否,吃飯與否,作功課與否,甚至生病時吃藥與否,都是自己的問題。

  如果有朋友邀請去圖書館唸書,她自己決定,有男生邀請去舞會,她也自己決定。金錢物質是充足的,怎麼花用,也可以自己決定。

  手足在,卻各人陷在自己的青春期荷爾蒙裡,沈浮著,誰也管不了誰。

  想想,大概所有青少年夢想要有的自由,當時,她都有了。        

  但那種完全沒有疆界的,放逐式的自由,在現實裡,並不真的那麼浪漫。

  多半時候,這讓她害怕到想原地挖個洞鑽進去,或者,自己設個籠子把自己圈起來。

  當各種群體同時向她招手時,十幾歲的她開始問:「我是誰?我該屬於那裡?」

  找不到答案,她寧可選擇孤僻。

  作個局外人。

  直到她被上帝從世界裡拾撿起來,在信仰裡駐足,一步步靠近信仰群體,終於,從情感裡伸出一條線,綁在教會青少年團契的手臂上。

  她的生活,自此被這一個群體牽動著。

  因為對生命的看法一致,追求的價值理念類似,渴慕同一個真理的源頭,她在這個群體裡的互動,遠比其他群體深刻自在。

  那當然還是一段不容易的日子。

  畢竟世界太複雜,她太渺小,學校,媒體,書本,甚至連常去的商店裡碰到的人,認識的朋友,都在向她提出邀請:

  「進到我們當中,成為我們的一份子吧!」

  而年輕的她,總是一手抓著信仰的大石,一邊用著那不成熟的思想,情感,去審視每一個邀請的內容。

  沒得和大人商量請教的歲月裡,感到錯亂時,就默默禱告。上帝要不出聲,寧可不動,守在教會那小小的角落裡,等候。

     高中畢業,獨自再到另外一個國家,這回連兄弟姊妹都不在身邊了,更多的誘惑,更多的疑惑。

     加州,一個世界的縮影,從非洲某族的王子,到亞洲最大城市裡的清潔工,從最物質的到最奧秘的思想理念,從最保守到最狂野的群體。

     全世界的可能,化為一個個轉動的圈圈,在她身邊繞來繞去,想拉她進去。            但,她已懂得選擇自己歸屬的群體。

     先找到教會,參加青年團契。然後,再開始涉及其他的群體生活。

     如此,夫人的青春歲月,社交活動圈,有了固定的優先次序。

     生活,懂得站穩位置,即使誘惑來時如一陣狂風,吹出一頭亂髮,一臉淚水,頂多慌忙一陣。但雙腳,吹不離本位。

  年輕的船,不再是漂累了,隨意碰到甚麼港灣,就進去靠一下。

  她知道屬於自己停靠的地方在那裡,因為已經有種體質,胃口,在裡面呼喚著自己,將船開向那個屬於自己的港灣。

 

  孩子的「胃口」很重要。胃口會決定他們愛吃甚麼,不愛吃甚麼。

  胃口會遺傳,也有一部分天生,然後,會受後天環境影響。

  私塾二弟子天生超級挑食,嬰孩時,到了醫生指示該吃罐頭嬰兒食物,她堅決不吃,夫人試了二十幾瓶,扔了二十幾瓶。

  曾有段時日,夫人氣餒到底,真想算了,反正她就是挑,隨她吧!還好後來上帝提醒,讓她先從心裡接受二弟子是天性比較挑食的孩子,或者,接受二弟子自己的美言:「我有敏感的舌頭!(I’ve got sensitive tongue!)」。

  接納後,夫人從一心想改變二弟子成為不挑食的孩子,轉為盡力幫助一個挑食的孩子得到足夠營養,去應付身體所需。

  二弟子這兩年,越來越進步。她說:「我舌頭還是敏感的,但我可以教自己吃不愛吃的東西,因為營養。」

  而且,她漸漸發現有些營養的東西其實還越吃越好吃。

  身體的胃口如此,心靈,思想的胃口也是如此。

  不能改變天生和遺傳,但可以調整。

  我們的孩子會擁有怎樣的朋友,貼近怎樣的群體,終究,是他們的選擇。

  聽過太多故事,加上夫人自己的成長也不是照著教養子女的公式導出來的,她其實,也只能在戰戰兢兢的心態裡,努力,認真的預備孩子的胃口,把自己能做的,能給的這一份,盡量給足了,做足了。

  然而,青少年以前的預備工作,並不能成為父母掌控孩子的籌碼。總有一天,他們的路怎麼走,要讓他們自己決定。

 

  「媽媽,我甚麼事都可以跟你講,跟你討論,你也是最瞭解我的人,為甚麼我還需要交朋友?你不可以當我的好朋友嗎?」

  一天,夫人和大弟子聊到交朋友的話題上,突然,大弟子打斷問。

  夫人看著她,一方面很感動(加上有點虛榮),已經青少年的女兒願意把自己當成好友,另一方面,也有些擔心,怕她因著在家教育,失去跟人交往的興趣。

  「我還是比較喜歡當你的媽媽,」夫人謹慎選詞,「當然,我是妳的媽媽老師,媽媽廚師,媽媽朋友…..

  「但你不能做我的好朋友。」大弟子直接剪斷媽媽的花邊。

  「我不能做你『唯一』的好朋友,因為上帝揀選我來做你『唯一』的媽媽。」直接也好,打開天窗說亮話。

  「友誼是很寶貴的福氣,就像親情是很寶貴的福氣一樣,不過,當然你要付代價,才能交到好朋友,維持美好的友誼。」

  「交朋友不就為了有人可以聊天,講心事,分享喜怒哀樂嗎?」大弟子理性的分析。

  這是她,自幼重思考,邏輯,會安排生活,因狂愛閱讀而豐富。

  以前上學時就是如此,不管在哪個群體裡,與怎樣的孩子,她都可以和平共處。

  不過,在人群當中,與其說她是一個參與者,不如說,她更像一個冷靜的觀察者,看見聽見的多,感受的,卻不貼心。

  而二弟子,恰好站在另一端。無論身處在怎樣的群體裡,碰到怎樣的人,都可以撩起她情感的觸覺,讓她強烈地喜好厭惡。

  「朋友之間,不只是彼此需要,好的友誼,還可以彼此激發出生命底美好的東西。」夫人望著這個太習慣「自給自足」的大弟子,由衷地說。

  「所以,好朋友可以有很多個?」她問。

  「要得到很好的朋友不容易,雙方都要努力,付出。但,我認為不要為自己設限,上帝的恩典超乎我們所求所想,好朋友,是其中之一。」

  看她順服地點頭,夫人不知,這離她心裡真正的明白有多遠?

  「喔!媽媽鼓勵你結交好朋友,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一個意念,化為一道光,突然閃進夫人心裡。

  「甚麼?」她盯著夫人,眼底恰好也有一道光。

  「透過結交好朋友,你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祝福另一個生命。」夫人說著,在女兒嘴角的笑容裡,看見兩道光的交合。

   去吧!孩子,她默默祈禱。

  恩典同行,恩典同行。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私塾夫人@guest
Re: 誰是我孩子的同伴(下)
2010/04/27 02:18
你一定不會希忘我是妳鄰居的,一定我一年和我鄰居講不到幾句話,更別說如此剖開內心來對談了! 有時候我覺得網路的魅力,在於它把人與人之間的禮數拿掉,距離反而拉近了。
去看過你的blog,你是可以表達的,只是化為文字,需要整理,要慢慢說,有點技巧地說,會的,在你的文章裡,我還是一點一點地聽見了。

書拉密@guest
Re: 誰是我孩子的同伴(下)
2010/04/24 12:28

 讀完了上中下. 真希望你是我的鄰居. 有很多可以向妳學習.

很多感想, 也有話要說. 但不是在字裡可以表達清楚的. 算了.


Happy Juggler@guest
Re: 誰是我孩子的同伴(下)
2010/04/13 01:46
非常同意開頭一段. 華裔美人對象的論點. 可惜許多華人看不開~就只好傷心了!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