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1 03:08:20瀏覽18|回應2|推薦0 | |
除蟲3
孩子漸漸長大,他們的談話開始從簡單的喜好厭惡,進入觀察或經驗後的描述。 小女生一般口齒伶俐些,也容易把感覺講得精準,但小男生,肢體動作多,但語言,常常必須經過鼓勵,才慢慢地,先把看到的事情,用非常簡單的幾句話講出來。 有些只有兒子的媽媽因此羨慕有女兒的人家,總覺得人家小女生嘰嘰喳喳,早早就會和媽媽「談心」,而自家兒子如此無趣,除了單純敘述,交換消息,談話就像報流水帳,並沒有溝通到內心的感受。 其實,當孩子在敘述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們採取的角度和敘述的方式也在透露著內心的感受。只是起初,父母要學著解碼。 小宇有一次回家對媽媽說:「李小虎 (他班上的小男生)今天說他看到妳陪我走到學校門口!」 小宇的媽聽了,本來不在意,以為他不過隨口報告一件事,所以也隨口答:「喔!他剛好在旁邊啊!早上學校門口很多人,我沒認出他來!」 小宇又說:「小虎 說他爸爸都送到學校前一條街就走了,因為大門口很擁擠!」 雖然兒子敘述的時候沒甚麼喜怒哀樂表現在臉上,但小宇的媽聽到這裡,開始有點興趣,於是她說:「每天早上還是有很爸媽會陪孩子走到學校門口!」 「大部分是幼稚園和一二年級的學生,小虎說三年級以上的爸媽都不會送到門口!!」小宇接口。 這下子,小宇媽媽的耳朵豎起來了,因為這兒子剛升到三年級,離開小學「低年級」的身份,她想,是不是男生會在意媽媽這樣繼續陪走到門口呢? 可是小宇並沒直接提到他對這件事的感受,只是一直在陳述事情,所以,媽媽就切進去問:「你希望媽媽也送到學校前一條街,不要陪你走到門口嗎?」 「小虎說我媽媽看起來人很好!」小宇回答。 「那你喜歡我陪你走到門口嗎?」媽媽又問,喜歡或討厭的情緒語言,是她想直接聽到的答案。 「我也覺得你很好!」小宇卻用他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從敘述當中,去引導,瞭解孩子的感受,是一個長期培養的功課,目的不在「探聽」甚麼,而在讓孩子學習表達,習慣表達。 當然,不是每次我們都能從一個沒有情緒的敘述去和孩子內心的感受交流。 有些孩子天生比較不懂得表達感受,有些孩子不願意表達感受,或者,有些孩子像夫人家老么,情緒對他來說,是個比較抽象,無法捉拿的東西。 無論孩子天生或目前的狀況如何,經由一些中性的敘述和對談,只要讓孩子習慣講,漸漸,他們就會越來越瞭解自己的情緒變化。 建立孩子情緒表達能力的最終目的,並不單單為了讓父母能夠瞭解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尤其是媽媽,當孩子到了青少年,因為情緒管理不當而闖禍或出問題的時候,常常會說:「我瞭解我的孩子,他是因為這樣,所以那樣,所以才會這樣。」 聽起來,這位爸爸或媽媽非常瞭解自己的孩子,問題是,他並沒有引導孩子去認識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的情緒走向,進而管理自己的情緒,這,實在很可惜。 尤其是對那些比較有情緒障礙的孩子,特別緊張,畏縮,或是情緒反應大,脾氣暴躁的孩子,他們需要的不只是一個瞭解他們的父母和朋友(雖然這是第一步),而是被培養出一種能夠看懂自己情緒地圖的能力。 夫人常常覺得現代教育裡面,沒有包涵專門教導孩子怎樣瞭解和管理自己情緒的課程,是非常大的缺欠。 仔細聆聽許多犯罪者的故事,每一位,裡面都有些發膿發臭的情緒爛瘡,沒有得到關注和處理。 再去聆聽一些青少年和父母之間水火不容的問題,表面聽來是溝通不良,實底,常常還是缺乏情緒管理能力,導致雙方溝通一路蚾行。 我們總是等到孩子因著各樣問題撞牆,才想到要去怎樣幫助他們收拾殘局,或者責怪孩子脾氣大,悶葫蘆,沒耐性,太無理,太偏激。 而孩子(其實父母也是),卻一路無奈地被情緒牽著鼻子走,自以為毫無解套的可能。 其實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學習瞭解自己的情緒走向。 夫人還記得老大在進入兩歲的時候,個性一向溫和的她突然進入人生第一個反叛期,變得常常不順服,而且發脾氣。 有次她才情緒冒過煙,夫人和她聊剛剛發生的事,問她知不知道自己變得很容易生氣,她一臉惶恐地,說:「媽媽,好可怕,我最近這裡面有個怪蟲蟲!」 「甚麼蟲蟲?!」夫人望著她胖胖小手猛指的胸膛,非常疑惑。 「就是啊!這裡,常常有一個怪蟲蟲在裡面,突然會長大,一直想要跑出來!」她的手從胸膛往上移,繼續描述:「蟲蟲這樣,跑到這裡,脖子,到喉嚨,卡著,很難受,很難受,我一定要發脾氣,才能把那個大蟲蟲吐出來。」 她講得生靈活現,夫人彷彿真能看見那隻叫做「憤怒」的大蟲蟲從她小小嘴巴裡噴出來一般,聽著,身上都起了雞皮疙瘩。 「喔!所以以後千萬不要讓怪蟲蟲長大,爬到脖子,只要發現胸前有怪蟲蟲,就趕快跟媽媽說,我們一起請主耶穌把它抓走,它就不會從喉嚨裡跑出來了!」夫人回答,老大認真聽著,認真點頭。 這孩子語言能力發展得早。 不過,能用怎樣的語言表達出來,雖然每個孩子有別,但是,小小孩察覺「情緒」蹤跡的能力,卻的確比父母預測的要早很多。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