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07 06:23:26瀏覽20|回應0|推薦0 | |
培養酸鹼值6
與孩子僵持不下,是所有父母的頭痛。 僵持的原因很多,可能因孩子本身就屬於倔強個性,可能父母在孩子進入青少年以前的管教偏差,或沒有建立正確的權柄關係,也有可能,是孩子本身有情緒障礙需要特教協助。 比方是好動兒(ADHD), 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 對立違抗行為障礙( ODD). 無論如何,僵持,容易成為一種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尤其在進入青少年之後,因著父母無法再用強迫方式解決僵持狀態,情況會更加嚴重。 是你嗎? 每天,明明知道那是個坑,仍然要跳進去廝殺一番,然後兩個人都精疲力盡地爬出來。 在各種坑裡致勝的絕招用盡,都不見果效之後,真的可以逆向思考一下,也許, 問題不出在坑裡那一場仗誰贏誰輸,也許,問題也不是如何在坑的旁邊卻不掉下去。 也許,更要緊的是:根本不該讓自己和孩子一路朝那個坑的方向走。 或者,換一個沒有坑的地方互動。 邀請孩子進到生命管理大樓的一樓,把期待攤在光下共同商量,討論,讓親子之間往坑孔的反方向行。還有地下室,那根本可以暫放一邊的期待,是無坑的空間。 再提醒一次,隨孩子年齡增長,把孩子弄上頂樓(要求他們接受你的不變期待)的次數要減少,盡量把所要求和期待挪到一樓,成為親子商量討論出來的共同期待。 兩大弟子進入青春期後,夫人更努力學習把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往地下室扔。 漸漸,夫人自我觀照,發現生命大樓裡越簡單空曠,生活,其實越自由自在,對孩子是如此,對配偶,周遭親人,朋友,也是如此。 *
初幫助孩子學習討論出共同期待,父母ㄠ有可以暫放一邊的期待。h we often ignore! 可能必須孩子一些提示,遇到性子急躁的,他們三言兩語就拒絕再談下去,並不叫做「談判失敗」。 「沒有解決方法!沒有!」這是小弟子最常給的答案。 這不叫失敗,只是還未學會,或正在學習中。校長上帝如此鼓勵夫人。 是沒關係!反正目標不在解決當下的難題,而在培養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只要持續,孩子慢慢會習慣這種場景:當自己的期待不同於別人的期待時,雙方都要付代價去找出解決的方式,然後,他們就會開始自己想點子。 並且最棒的是,孩子在商量的過程中,終於明白各退一步的好處和必要性。 父母希望孩子最終能夠獨立地解決各種問題,這種能力的培養,不該只是在危機或衝突出現時,才讓孩子學習。最好的方式,是在心情平靜的時候,就和孩子討論各種情況發生時的解決方式。 * 張亞是個十五歲的青少年,這天,媽媽對他說:「上次聽你說很想去看xx電影,這星期六我本來有空,可是,妹妹想要我帶他去買鋼琴演奏要穿的禮服,怎麼辦?」 「我先告訴你要看XX電影的,妹妹衣櫥裡已經有很多衣服了,為甚麼還要買?」 「是啊!謝謝你預先告訴我,讓我安排時間,不過妹妹長大了,去年的禮服穿不進去了,的確也很需要去買件新的,我真希望兩件事都能完成,讓你們兩個都很開心。」 張亞沒講話。 「有甚麼好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電影院離買禮服的的地方很遠,媽媽恐怕沒辦法來回跑。」 張亞說:「我已經等了好幾個禮拜,再不去看就要下片了!」 媽媽:「我也希望你可以去看這場電影,那你有沒有甚麼好點子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李大偉也想去看那場電影,說不定我可以搭他媽媽的車和他一起去看。」張亞想了想回答。 「這是好主意,我可以送你到李大偉家….不過,萬一他這星期不能去呢?」 「那----我就租個光碟回來看好了,不過,你得讓我吃披薩,爆米花,找個朋友來一起享受,那妳和妹妹也可以好好出去吃個飯,逛個街。」 那個星期六,張亞和母親和平地達成協議,並且開開心心地過了一天。很難想像,半年前這對母子幾乎是三兩句就要彼此對吼的狀況。 這種讓孩子學習解決問題,商量出皆大歡喜對策的操練,應該常常出現在生活中,可惜的是,我們通常要到衝突來了,才會想到要孩子解決問題。平常,我們就嫌麻煩。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緒衝突通常都不是意外,而是一再發生的老套,我們會讓這些類似的事重複發生,當然是因為無法解套,而且很糟的是,同樣事無論重複發生多少次,強化孩子錯誤的情緒反應多少次,父母總是要在衝突的當下才想到要找孩子商量解決問題。 看看以下的例子。 星期六下午,葉正的弟弟上籃球課的時間到了,再不出門就要遲到。 葉正的媽媽說:「小正,我們得出門了!」 坐在電腦前的葉正頭也不回地答:「我不去,這是我賺來的玩電腦遊戲的時間,我打得正精彩!」 媽媽走到他身邊,說:「小正,你弟弟要去上籃球課,我不能把你單獨留在家裡。」 葉正轉過身,很不高興地說:「為甚麼每次為了他我要在那裡無聊等一個小時,我不管!我就是不去!」 媽媽雖然覺得兒子很不懂事,但想起這不能歸類於頂樓的不變期待,必須在一樓有商有量,所以,仍把手溫柔地搭在他肩上:「我們必須想個辦法。是你自己放棄上籃球課的,否則你也不用每次在旁邊等……」 沒等母親講完,葉正已經開始冒火了,他把媽媽的手推開,提高聲量:「我得告訴你多少次啊!我討厭那個籃球教練!你害我輸了這場遊戲,不去不去!」 媽媽:「是的,你可以不上籃球課,我知道你很努力積分賺到可以玩電腦遊戲的機會,你很喜歡玩電腦遊戲,我也知道在車上等一個小時是很無聊,但是,天黑了,我不放心你一個人單獨在家,我們必須想個辦法。」 葉正重新盯著電腦螢幕,說:「我討厭想辦法,沒有別的辦法,我不走。」 媽媽:「我不強迫你去上籃球課。但也許你可以帶著樂高去,我看你這幾天一有空就在玩樂高,不是嗎?」 葉正的臉從電腦螢幕移開,看著母親說:「那樂高帶出去很容易散的,我不想帶出去。」 媽媽:「我知道你不想去。但是,我又不能把你一個人留在家裡。惟一的辦法是你帶著玩具和我一起去。」 葉正關掉電腦,沒有回答。 媽媽:「你覺得怎麼樣?」 這時弟弟跑進來:「我要遲到了。」 葉正衝著他弟弟吼:「閉嘴,傻瓜!」 弟弟:「你才閉嘴,你又要害我遲到嗎!」 媽媽:「弟弟,我要你去前門等我。現在就去!」 媽媽:「葉正,我能想出的惟一辦法就是,你弟弟上課時,你玩樂高。如果你能想出其他辦法的話,我很願意採納。」 葉正開始收拾他的樂高,邊喃喃自語:「到時候樂高散得滿車不要怪我,丟掉了你得買新的補。」 媽媽:「我們想一想,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樂高不散得到處都是呢?動動腦筋。」 葉正:「我不想動腦筋。」 媽媽:「不管怎麼樣,你已經做得非常好了。」 然後一家人終於上車,沒有正面衝突或情緒爆發。 這個例子裡面,媽媽邀請兒子達成共同期待,幾乎要失敗,幸好最後孩子配合了。但是,仔細想想這個例子,整件事引發衝突的原因主要有兩件: 1. 弟弟上籃球課,葉正必須一起出門,他討厭在那裡乾等一個小時。 2. 葉正很想玩電腦遊戲,而且那玩電腦的時間是他努力得來的。
籃球課是每個星期都要上的課,不是突發事件。顯然,葉正已經不是第一次覺得等弟弟上課時他很無聊,也不是第一次提出抗議。同時,他好不容易積到分數可以玩電腦遊戲這件事,也不是突然發生的。 也就是說,這整件事的衝突性早就可以預知,要商量出解決之道,根本不用等到出門前。 如果媽媽能選擇沒有時間逼迫的狀況下邀請兒子商量處理方式,葉正就可以專心,而不是正坐在電腦前享受的時候,被強迫要解決麻煩。去和媽媽討論怎樣處理弟弟上課時他的無聊。並且,媽媽會更有足夠的力氣和智慧,去引導兒子學習解決問題,如此,葉正對參與解決問題的經歷會有更正面的感受,並且體驗到自己的困難被媽媽看重。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