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5.方苞〈左忠毅公軼事〉演義★
2009/09/19 01:36:33瀏覽64027|回應1|推薦4

方苞〈左忠毅公軼事〉演義 2014/11/17

 

超連繫: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學習評量

左光斗故里巨幅畫像「鐵骨御史」

末時期政治家軍事統帥史可法

揚州梅花嶺下史可法祠。饗堂中有史可法塑像,忠肝義膽,正襟危坐,氣壯山河

原文:先君子嘗言,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公下廠獄,朝夕窺獄門外。逆閹防伺甚嚴,雖家僕不得近。久之,聞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公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來!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不速去,無俟姦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噤不敢發聲,趨而出。後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崇禎末,流賊張獻忠出沒間,公以鳳廬道奉檄守禦,每有警,輒數月不就寢,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或勸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公弟,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於堂上。

余宗老塗山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公云。

主旨:記述作者父親所講的左光斗史可法師生之間的軼事:視學京畿,獎掖後進;身陷囹圄,訓勉報國。公與公的師門情誼,弘揚忠毅精神。明寫左光斗的忠貞行實,實紀史可法壯烈殉國之其來有自。抒發民族大義,歌詠慷慨殉國。

方苞一生,經歷清代三世,由於受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牽連,雖幸逃一死,卻備受折磨!對忠烈及山河故國必極為思慕。史可法之悲壯殉國曾震驚強虜,對民族大義激勵甚深方苞處境艱危,自不敢顯揚忠烈。氏「忠烈」之孕育出於左光斗陶鑄者甚多。敘述師之情誼與家國之悲痛,表彰末的忠臣義士,顯見桐城派古文求真義的精神

全文大要:

本文以側面烘托的方式描寫左忠毅公,而孟子之名言:「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謂之仁」之聖賢精神加以融貫左光斗之軼事即是「惠、忠、仁」之落實。「分財、教善」是因,「得人」是果。錯綜互出,而「為天下得人」是全文的重心和精華。公比記公多,可見公行誼的忠烈。

分段大意及結構分析:

首段:記事件之緣起──公之視學京畿與「分財施惠」

分財施惠」是「教善」之基、「得人」之因,關鍵是公識見之精確超層次由左公之「視學京畿」至「使拜夫人」,而突出「解貂覆生」之分財恩惠,以見其「為天下得人」之仁心

()「視學京畿」:以明「玉尺量才」的職責。

()「風雪嚴寒」微服出行:預伏「解貂」之難能,也表現出左忠毅公性格和精神之「忠毅」。

()「伏案臥」:明此生之勤苦。

()「公閱畢,即解貂覆生」:暗示史可法行文之雅,以及公識見之高卓、愛才惜才之切、發現人才的欣喜

()「瞿然注視」:明前此未曾謀面,表現了左光斗全神貫注的神態,刻劃出他對史可法刮目相看,看見他出現在考場的內心喜悅隱然流露

()呈卷,即面署第一」:明已瞭然其才。「即」字,反映了公求才若渴之殷切。由於有了「公閱畢,即解貂覆生」作根柢,就不會覺得「呈卷,即面署第一」冒失輕率。

()「召入,使拜夫人」:許以繼志述事。此識才,是老師對學生的期許和獎掖,則志事之傳已定。以後之教善、為天下得人,乃自然之理。

二段:公之忠耿剛烈及最偉大的「教善」怒罵之言、投擊之勢遂成石破天驚!

()敘史公探獄之艱難:公所受之酷刑及其忠貞由此而見。

()公烈行苦心:怒斥史可法,曉以大義;驅公速去,以免姦人構陷。

()綜結公受教憬悟之深:「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承上啟下,聯繫公、公。

三段:史公一生為國家盡大忠,為民族盡大孝之壯烈,乃受公人格之感召以見左公之「為天下得人」公這種品格正是繼承自左忠毅公,並進一步加以發揚。「以賓顯主」,側面烘托。

    思考問題:在三、四段公的軼事傳裡,為何轉而寫史可法史可法生平事蹟不少,為什麼只選這幾件事托公?】

()「每有警」、「令二人蹲踞」、「寒夜起立,……」:史可法征討張獻忠時,勤於職守、身先士卒的忘我表現,凸顯史可法以國事為重、公而忘身的忠貞品格。語句典雅簡潔,氣勢萬鈞。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公有這樣的想法,與公的期許相呼應。乃千古壯語,出自可法之口,卻源於左光斗之教。此「軼事」因此提昇了人文精神層次

公終極於抗殉國。而在此無一語提及者,乃時代環境有大忌諱,方苞處境尤其險惡也。故公之行實僅及守禦流賊。而其最後抗,壯烈殉國之大忠,則從公之自白間接見之。

四段:記公之大孝不忘本:篤厚師門,公之親如己親。

公在史可法心中的地位。照應首段「使拜夫人」:今日之「拜夫人」,是學生對老師的懷念與尊崇。

五段:補記事由來:公軼事之信而有徵,照應首段之「先君子嘗言」。

析譯:先父曾說:昔日,同鄉前輩左忠毅公,在京城近郊督察學政時(明獎掖後進、玉尺量才的職責),有一天,風雪交加,天氣很冷(顯示公入寺、解貂覆生的原因,預伏「解貂」之難能。「嚴」寒:轉品,形容詞轉為副詞),他帶著幾個騎馬的侍從,穿著便服隱匿身分,外出巡視查訪表現出左忠毅公性格精神之「忠毅」。微,副詞,暗中、祕密地),進入一座古廟。見廂房中,有一個學生伏在桌上睡覺,文章剛寫好草稿(明此生之勤苦)公讀完後,就脫下身上貂裘(解「貂」覆生:借代為「貂裘」)覆蓋在這學生身上,替他關了門暗示史可法行文之雅,以及公識見之高卓、愛才惜才之切、發現人才的欣喜,問寺裡的和尚,原來就是史可法。到考試的時候,官員唱名,唱到公時公很驚訝地注目凝視明前此未曾謀面,表現了左光斗全神貫注的神態,刻劃出他對史可法刮目相看,看見他出現在考場的內心喜悅隱然流露,待史可法呈上卷,公即刻當面簽署為第一名(明已瞭然其才。「即」字,反映了反映了公求才若渴之殷切由於有了「公閱畢,即解貂覆生」作根柢,就不會覺得「呈卷,即面署第一」冒失輕率請他到家,讓他拜見夫人(指公繼室氏,名君祐桐城人,有賢名。崇禎元年,曾攜子入京,上書為夫訟冤),說道:「我幾個兒都平庸無能,將來能繼承我的志向和事業的,只有這個學生了。許以繼志述事。此識才,是老師對學生的期許和獎掖,則志事之傳已定。以後之教善、為天下得人,乃自然之理)【首段記事件之緣起──視學京畿:「分財施惠」是「教善」之基、「得人」之因,關鍵是公識見之精確超,而突出「解貂覆生」之分財恩惠,以及「為天下得人」之仁心】

公被關東廠的監獄中(「下」廠獄:轉品,形容詞轉為動詞)公每天早晚都在監獄門外窺察探視史可法心中關切至極,而「窺」字也呈現了逆閹防伺之嚴。可是謀逆、橫行無道的宦官──魏忠賢和他的爪牙,防範戒備很森嚴,即使公的家僕也無法靠近。過了許久,他聽說公慘受烙鐵灼燙的酷刑,隨時可能死去黃煜《碧血錄》載:楊漣左光斗等人被誣以受遼東經略熊廷弼之賄賂,每日廷杖一百;並且施以炮烙,一烙或至數十烙,皮肉焦爛,慘不忍睹五十兩銀子(銀一兩,稱一金)流著眼淚請求、商量守獄的兵丁想辦法,兵丁被感動了(「卒」感焉:頂針)一天,教公換上破衣草鞋,揹著竹簍筐,拿著長柄(「手」長鑱:拿。轉品,名詞轉為動詞),偽裝成清除垃圾的工人寫出史可法擔心其師安危,冒險入廠獄探視,也暗中道出廠衛防範之嚴,帶他進去,暗指公所在的地方(敘身陷囹圄慘遭炮烙,冒死探獄之艱難。把獄卒貪賄怕事之狀,表現得生動傳神原來公坐在地上靠著牆壁,臉上額前都燒焦爛,無法辨認,左膝蓋以下,筋和骨完全脫離了絕無狼狽委頓之態公走上前去跪下,抱著公膝蓋悲泣。公認得出是他的聲音可見神志清楚,但眼睛卻張不開,於是用力地舉起手臂,以手指撥開眼眶「奮」和「撥」這兩個動詞,表現了左光斗雖遭刑之酷刑凌虐,意志依然堅定剛強的性格,也印證「面額焦爛不可辨」之慘象,眼睛像火炬一樣光亮見其剛「毅」不屈性格。明喻,誇飾),很生氣地地說:「沒用的蠢材!這是什麼地方!你竟敢前來(擔心史可法被逆閹發現,故出言怒罵)!國家局勢已經敗壞到如此地步,我已經將要死了!你又不重視自己的生命,而且不明白拯救國家的道理(如果你也完了)天下的事還有誰能夠支持(自己遭受酷刑,仍心懷國事;期勉史可法繼己志事,為國珍重)若不趕快離開此地,不必等惡之人來羅織罪狀、設計陷害你,我現在就擊殺了你。」(急以大義責求史可法,速離險境,以免落入姦人之手。公烈行苦心:堅持大義,不溺於情;痛責冒死探監的門生,曉以大義;表現其不顧個人安危,時時以國事為重的「忠」貞品格。訓誡史可法要保有用之身,以救亡圖存。怒責史可法探獄,是恐其受株連,此乃公愛護公的表現,也是為了教善,為天下得人)於是,公就摸拿地上的刑具,做出投擲打擊的樣子(即使行動艱難,左光斗仍意志堅定,要史可法離開。出於愛才和以國家大事為重,壓抑了對史可法的師生之誼,出色地刻劃出此時左光斗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怒罵之言、投擊之勢,遂成石破天驚公閉口不敢說話,快步走出了牢房(趨:小步快走。敬重老師不顧己身,一心為國;有感老師不久人世,強抑悲痛)。後來常流著眼淚敘述這件事,告訴人家說:「我老師科舉時代,應試及第者,稱主考官為座師,自稱門生的肺肝猶言心腸,都是堅硬的鐵石鑄造而成的啊(暗喻。深受老師化私情為大愛的剛強性格與磊落胸襟所感召)!」綜結公怒罵、受教後憬悟之深)【次段公之忠耿剛烈和最偉大的「教善」

崇禎末年,聚眾擄掠、居無定所的寇賊張獻忠(與李自成等並起為寇,據陜西河南,陷成都,自稱大西國王張獻忠是個殺人魔王,攻進四川時殺人無數四川曾立了一個七殺碑,上面寫著:「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善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慘無人道,後為兵所殺),在蘄春黃岡潛山桐城一帶流竄擾民,鳳陽廬江二府兵備道的官職奉令守禦抗賊,每次遇有流賊將要來犯的危急警訊時,常常幾個月不上床睡覺,將士們輪流休息,自己卻坐在帳幕外面;挑選強壯的士兵十人,教兩人蹲坐著(踞:ㄐˋㄩ,蹲坐、伸開腿坐)用背靠著他們,每遇一更鼓(時辰轉移。漏,刻漏;鼓,更鼓;古代計時、報時的器具。一夜分為五更,每更擊鼓報時),就依次替換兵士。每次在寒夜裡站起身來,抖動衣裳,戰袍上的冰霜同時散落地面,發出清脆響亮的鏗鏘響(摹寫。史可法征討張獻忠時,勤於職守、身先士卒的忘我表現,凸顯史可法以國事為重、公而忘身的忠貞品格正是繼承自左忠毅公,並進一步加以發揚。「以賓顯主」,側面烘托。有人勸他稍休息,公說:「我對上怕辜負了朝廷,對下怕愧對我的老師啊!」(排比兼類疊修辭。乃千古壯語,出自可法之口,卻源於左光斗之教。公「勤於職守」,是受公的精神感召。此「軼事」因此提昇了人文精神層次)公忠勤國事壯烈的人生,乃受公人格之感召:以見左公之「為天下得人」。公終極於抗殉國。而在此無一語提及者,乃時代環境有大忌諱,方苞處境尤其險惡也。故公之行實僅及守禦流賊。而其最後抗,壯烈殉國之大忠,則從公之自白間接見之】

訓練軍隊率軍作戰,往來經過桐城時,一定親自到的府第,向太公、太母請安,在堂上拜見夫人(記公之大孝不忘本,篤厚師門公之親如己親,照應首段「使拜夫人」:而今日之「拜夫人」,是學生對老師的懷念與尊崇

我族的長輩先生(姓,名,字爾止,號塗山順治時,隱居江寧,為方苞祖父的堂兄弟,以詩著名,著有《塗山集》),是公的外甥(或女婿。按:此指女婿。女婿,亦稱館甥。據馬其昶(ㄔˇㄤ)〈左忠毅公年譜〉記載,方塗山左光斗的女婿),與先父交情很好,據他說:公在獄中所說的話,是親自從公那裡聽的。(云:句末語助詞,無義。表明作者之父與方塗山之間的關係,史可法方塗山原為舊識,讓塗山成為公軼事的見證人,藉以顯示故事情節的真實性,增加文章的可信度。)補記公軼事之由來:明其信而有徵,照應首段之「先君子嘗言」】

引起動機:

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最重要且最深的其實是什麼?身教──人格的典範。

教師在教育他人之前應先能掌握自我,重視品德教學,尤其是在「身教」方面,身為一個老師應如何表現在教育上,作為學生良好的榜樣!身為教師便要賦予自己一個使命,便是要求自己成為一個典範!老師的人格特質,無不嚴重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教學時應以育人為主,教書為輔。

朝自太祖開國,少有賢君,晚年行事已淪入殘暴昏庸。成祖遷都迫於形勢,而其居心、施政多出私心。傳世繼續亦無賢君,閹宦弄權,朝政紊亂,民生凋敝,國運式微。但其國祚依然延續二百七十餘年。其關鍵所在應是讀書人的氣節發揮了一定的力量所致。從方孝儒楊繼盛于謙張居正左光斗史可法等先賢,讓人感到:似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支撐大江山。

「移宮案」主角─熹宗朱由校,任魏忠賢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後又兼掌東廠.

魏忠賢(1568-1627)畫像,熹宗魏忠賢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後又兼掌東廠,一些逢迎拍馬屁的官員甚至稱呼「九千歲」

時代背景:

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楊漣(字文孺,號大洪。湖廣應山人,著有《楊大洪集》)與左光斗同登進士,授中書舍人。神宗太子,名常洛。時貴妃恃寵欲立其子常洵為太子,嘗使人持棍入宮加害常洛而未果。神宗去世,常洛登基,是為光宗。即位四日就得重病,貴妃使內侍崔文升進瀉藥。鴻臚寺丞李可灼又進紅丸,服後次日去世,在位僅二十九天熹宗即位後,改元天啟16211627),光宗寵姬李選侍借撫養為名,仍留居乾清宮,勾結宦官魏忠賢,意圖挾持熹宗作威作福。大臣聯合上疏要氏遷出,而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尤其聲色俱厲,熹宗乃下諭旨,迫氏移住噦〔ㄏㄨˋㄟ〕鸞宮,是為「移宮案」。熹宗魏忠賢為司禮監兼筆太監,後又兼掌東廠。下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爪牙,從內閣六部至四方督撫,遍置黨羽。魏忠賢經常外出炫耀威風,一些逢迎拍馬屁的官員甚至稱呼「九千歲」。勾結熹宗乳母客氏,專擅朝政,大興黨禁,殺東林黨楊漣等,朝廷權柄逐漸被宦官魏忠賢掌握,朝政大亂

東林黨楊漣15721625)在熹宗即位後升任左副都御史,在「移宮案」中出力頗多。由於東林黨人士大量排除異己,也為他日後的慘死埋下了禍根。楊漣魏忠賢竊權納柄,閹黨當道誤國,於天啟四年六月上疏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指出:「其罪一,魏忠賢原本是市井無賴,中年淨身進入宮中,在博取皇上信任後,擅權亂政,破壞祖宗的內閣票擬制度。其罪二,為了翦除異己,魏忠賢指使黨羽孫杰陷害顧命大臣劉一燎周嘉謨,導致二人離位。皇上因此落下了驅逐先朝老臣的罪名。其罪三,魏忠賢賞罰不明,顛倒是非,排斥公正無私的忠臣孫慎行鄒元標;袒護製造混亂的方從哲……上述所言句句屬實,只是皇上左右的人畏懼閹賊的權勢不敢上奏;外廷百官靜觀事態發展也無人上奏。雖然有人揭發閹賊的罪行,但客氏又在皇上面前為他開脫,致使無法無天的閹賊依然我行我素。如今閹賊依托門牆,宮中府中大事小事,無一不是忠賢專擅。宮廷之內都只知道有忠賢,不知有皇上。皇上的尊嚴何在?皇上年富力強,豈能受制於宦官小人?請皇上召集文武百官,將其嚴懲,以正國法,並將客氏遣出皇宮,以清除隱患。若能為國除此大害,臣就算一死也在所不惜……」,認為「寸磔忠賢,不足盡其辜」但是熹宗未採信,批覆「是欲屏逐左右,使朕孤立」。魏忠賢甚恨之,以「黨同伐異,招權納賄」等罪名,妄興汪文言獄,並反誣陷楊漣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賄賂,判定楊漣左光斗各坐贓二萬,魏大中三千,逮捕楊漣等人入獄。左光斗續草奏劾魏忠賢黨三十二斬罪,不及上奏,便被閹黨提前下手,誣陷下獄。天啟五年七月,楊漣左光斗遭酷法拷訊,受酷刑折磨,史載「五日一審,受拶、夾、棍等刑,不能跪起,平臥堂下受訊」。五日後,竟慘死獄中,死前書《獄中絕命辭》。楊漣被閹黨錦衣衛都指揮僉事許顯純以鐵釘穿腦,當場斃命,死狀最為慘烈。當其遺體被家屬領出時,全身已經潰爛。左光斗魏大中被打死後均體無完膚。根據方苞左忠毅公軼事〉記載,將死之前,左光斗的學生史可法買通獄卒,前往探監,遭光斗怒斥離去

天啟七年(1627年)熹宗駕崩,思宗即位之後,懲辦誅滅魏忠賢等閹黨,魏忠賢自殺。並為楊漣等人平反冤案楊漣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諡為忠烈,其子楊之易並得以進入國子監。南明福王弘光時,為左光斗平反,追諡忠毅史可法祥符(今河南開封市)人。崇禎年間進士,左光斗「忠義」感召,繼其志業,忠君愛國。曾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後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學士,督師揚州。鎮揚州任督師時,外出不張傘蓋,吃飯只一道菜,夏天不搖扇,冬天不穿皮衣,睡覺不脫衣服。他四十多歲了,還沒有兒子,他的妻子想給他娶小老婆,史可法長嘆一聲說:「國家正處在多事之秋,哪有心思考慮生兒育女的事呢!」清多爾袞致書勸降,堅拒,城破被害。乾隆時追諡為忠正。後人尊稱為「(閣部)」。

題解:本文出自《方望溪先生全集》。左光斗,字遺直,安徽桐城人。個性敢言直諫,不畏權勢。與楊漣協力排斥宦官,時稱本文對公的言行事蹟略而不詳,只記敘楊漣史可法師生之間的軼事:視學京畿,獎掖後進;身陷囹圄,訓勉報國。

左光斗15751625),字遺直共之,號浮丘,諡忠毅,於萬曆三年(1575)九月九日重陽節出生於南直隸桐城(今屬安徽清淨橫埠河畔的大朱莊萬曆三十五年考中進士,先後任過中書舍人、監察禦史、大理寺左寺丞、大理寺少卿、左僉都禦史等職。他的官職並不高,最高只做到四品。左光斗東林派的主要成員,在末激烈的黨爭中,他是少數保持著清醒頭腦的官員之一。他在任監察禦史時,捕獲假官一百餘人,震動京師。更可貴的是,他能深刻地認識地到農業的重要性,並且身體力行,親自垂範,在北方推廣水稻種植,大獲成功,使北方成為「塞上江南」。他與楊漣在移宮案中擁立熹宗朱由校有功,朝野並稱「楊左」。後來魏忠賢專權,他與反對閹黨的楊漣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顧大章等人一同被害慘死,時稱「天啟六君子」。據代《桐城縣志》載,左光斗在家鄉被逮入京時,家鄉父老傾城而出,頭頂明鏡,手端清水,截住馬首,滿城號哭,「緹騎亦為之涕零」,幾百名鄉親含淚一直將公送到黃河邊上。崇禎時,東林冤案平反,贈左光斗右都禦史、太子少保,謚號忠毅為了紀念這位先賢,左光斗故里所在的村亦更名忠毅,後來簡寫為中義,一直沿用至今。

《說文》:「軼,車相出也。從車,失聲」。〈段玉裁〉注云:「車之後者,突出於前也。」按「軼」字:從車立義,本指「後車突出前車」。車路有軌可遵循,突從後出,即不遵循行車之途軌。引申:凡正途旁出者皆得謂之「軼」。人之行實紀於正史本傳,而史傳必不能周,沒有記載,後人或摭拾補缺,稱為「軼事」,又稱為「逸事」,義近於「野史」。軼:一ˋ,通「逸」,散失。史上名臣偉人一生言行曲折繁複,正史傳記只能錄其大要。野史逸聞補苴缺漏,探幽發微,提昇人文精神層次。有些逸事、野史的確可補正史的不足,彌足珍貴;但也有不少是穿鑿附會、不足採信的。本文既名「軼事」,所以作者對於公一生言行事跡,略而不書。

寫作特色:

  一、結構嚴密,取材精當:全文以左忠毅公的「忠毅」為主線,以史可法的言行為陪襯,著意選擇細節,用簡潔洗鍊的語言,生動地表現出左忠毅公的性格和精神面貌,真正做到了「以義為經、以法為緯」。選擇代表性細節,凸顯人物精神:方苞這篇散文成功之處,在於他選用了一些蘊含豐富、最能表現人物精神、內心世界的細節。

二、「以賓顯主」,側面烘托:這篇散文寫了兩個人物,一是左光斗,一是史可法。但是,作者匠心獨運,寫史可法是為了烘托左光斗,通過史可法的形象反射出左光斗的光彩。

三、文字雅潔,形象生動:作者以「雅潔」自許,本文在語言運用上,確實做到了簡樸、雅潔、精確。善用簡樸、白描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人物形象、精神。

舉止動作

動機、心態

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

表現了左光斗愛惜人才,對人才的關心與體貼,發現人才的欣喜。

及試,吏呼名, 至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

「瞿然」二字,表現了左光斗全神貫注的神態,刻劃出他對史可法刮目相看,看見他出現在考場的內心喜悅,隱然流露。

「即」字,反映了左光斗求賢若渴的急切。由於有了「公閱畢,即解貂覆生」作根柢,就不會覺得「呈卷,即面署第一」冒失輕率。

朝夕窺獄門外。

史可法心中關切至極,而「窺」字也呈現了逆閹防伺之嚴。

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

既寫出史可法千方百計、冒死探監的愛師之心,同時也暗中道出廠衛防範之嚴。

微指公處。

「微」字,把獄卒既貪賄又怕事,表現得生動傳神,既潔又雅。

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

「公辨其聲」,可見神志清楚;「奮」和「撥」這兩個動詞,表現了左光斗受刑之酷烈,剛強的性格,也印證「面額焦爛不可辨」之慘象;「目光如炬」,足見其意志堅毅。

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

左光斗出於愛才和以國家大事為重,壓抑了對史可法的師生之誼、出色地刻劃出此時左光斗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

說明史可法公感召,與將士同甘苦,忠勤為國。

方苞畫像↑↓

作者:方苞16681749

一、字靈皋,一字鳳九,號望溪安徽桐城人。

書香世家,刻苦勵學:方苞祖父方幟,曾任江蘇省教諭。父方仲舒,為國子監生,有文名,亡後隱居。方苞家道雖中落,但頗知勵學,與兄方舟、弟方林刻苦攻讀,且以孝悌相勉。方苞十歲,習作八股文,為其兄所勸止,但因此而於科考場上屢遭挫折,直到年三十二,始中鄉試,然次年及三年後的禮部考試,皆落榜。遲至康熙四十五年,年三十九,中進士第四名(雖因母病返鄉侍疾,未及參加殿試,後世皆以為方苞已有「進士」科名)。

二、康熙五十1711年,因為作序牽連入獄:戴名世南山集》中引用不少桐城學士方孝標《鈍齋文集》、《滇黔紀聞》中,懷念南(指亡後的福王弘光、唐王隆武、魯王、唐王紹武、桂王永曆等)、批評滿清的文字,朝廷大興文字獄,戴名世被凌遲而死,並牽連數百人。方苞則因在《南山集》序中列名,《南山集》的木版又存在家,因而被牽連入獄,論罪應斬,幸經李光地等人多方救援,得到從寬處理,編入漢軍旗為奴。

三、遇赦編書著作宏富:康熙五十二年,清聖祖方苞以平民身分負責編校典籍,雍正乾隆朝曾任禮部侍郎、武英殿修書總裁。雍正即位,正式赦免方苞罪狀,授侍講學士,歷任一統志館總裁、皇清文穎館副總裁。乾隆朝,任三禮義疏館副總裁,陞禮部右侍郎,兼經史館總裁,而於七十五歲(乾隆七年)告老還鄉。

四、論學以宋儒為宗,曾以「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介韓、歐之間」與好友相勉;為文嚴標義法:義,即內容要言之有物;法,即形式要言之有序,其文條理井然,以雅潔著 稱。與劉大櫆、姚鼐號稱桐城學派。主張義理、詞章、考據三者並重,成為桐城派。方苞研究學問尊崇程頤朱熹等人的理學,尤其長期專心研究《春秋》、三《禮》。

五十多年間寫成經學著作《春秋通論、《周官集住》等,直至八十二歲時,仍著述不輟,完成《儀禮析疑》一書。後人將他的著作,合編為《方望溪先生全集》。〈獄中雜記〉氏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在刑部監獄中寫成的,所記成為獄中日睹,或為獄中傳聞,真實地揭露了司法制度的黑暗。

 

國學常識:

一、駢散年代分布

朝代

秦漢

晉南北朝、隋、唐初

明清

文風

古文

 駢文

古文

文風不興

古文

 

二、「古文」與「駢文」的區分

文體

別 名

盛行時代

性 質

 

主 張

古文

散文

唐宋

同屬無韻文

散句、格式自由、樸實無華、蘊涵教化。

文以載道

駢文

四六文

六朝

對偶工整、辭藻華麗、聲韻和諧、多用典故、講究平仄。

形式美

 

三、唐至清古文流變簡史

朝 代

 

說 明

唐代
古文運動

興起
原因

1.

自魏晉六朝之後駢文大行,文風漸趨華糜綺麗、側重排偶、用典、又講音律,內容則日漸空洞,形成脫離現實、重視形式、華而不實的現象。須恢復秦漢古文。

2.

唐朝自安史亂後國勢衰落,藩鎮割據,宦官弄權;韓愈、柳宗元主張古文運動以移風易俗,鞏固王室。

3.

當時佛、道二教盛行,不事生產,韓愈以捍衛儒家道統為己任,以古文排斥佛老。

醞釀

1.

北魏蘇綽、隋李諤、王通或仿古文倡作樸質之文,排斥駢儷浮華之風;或提出復古的理論。

2.

初唐陳子昂提倡漢魏風骨;蕭穎士和李華提出「宗經」、「說道」和「尚簡」,倡散文改革,反對文章的駢化;韓會和柳冕提出文章的教化作用;獨孤及提出「文師兩漢」,梁肅教人要「敦古風」,元結主張為文「救世勵俗」,都為韓愈、柳宗元的古文運動作準備。

領導與發展

貞元、元和年間,韓愈、柳宗元加入從事古文寫作,由於有理論有創作,故有成就。附和者有李靚、歐陽詹、劉禹錫、白居易、元稹等人。韓愈有自信,百折不回,又善於宣傳,廣收門徒,於是形成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韓愈之散文雄渾、柳宗元雄深雅健。
韓愈主張思想復古、文學復古,以復古道為目的,復古文為手段,而所謂「道」,是指儒家的道。韓愈在繼承的基礎上,亦有所創造和革新,主張學古文「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韓愈主張「文以載道」之思想(然此一名詞至周敦頤始正式提出),宣揚儒道,攘斥佛、老,「破駢為散」,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文風,主張恢復三代兩漢自然質樸的文體,「言貴獨到」,「詞必己出」,要「文從字順」,唯陳言之務去。
柳宗元論文意見,與韓愈不盡相同,但反六朝與復古的觀點卻一致。柳宗元所謂的「道」,比韓愈更廣泛。柳宗元散文創作成績優美,是韓愈古文運動有力的支持者。

主張

1.

倡「復古」,以先秦兩漢的散文,取代六朝的駢文。(六朝是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

2.

主張文以載道,將文學與儒學融合為一。文以行為本(強調道德修養)。言、辭必己出;內容求蘊涵教化。

3.

以群經子史為文學典範,文辭求文從字順、樸實無華、務去陳言、辭必己出;內容求蘊涵教化。

4.

養氣。

餘緒
作家

韓愈、柳宗元、劉禹錫、韓門交遊或後學皇甫湜、李翱、張籍、李漢、沈亞之、孫樵、李觀、樊宗師等。李翱、皇甫湜繼續倡古文,其後又有孫樵、劉蛻等人繼承餘緒,但是已衰落,不如之前興盛。

影響

韓愈、柳宗元提倡平淺質樸的散文,使空虛華美的駢文遭受打擊而一度衰落。韓、柳諸人致力於古文創作,使唐代的古文得到很好成績;元稹、白居易一派的社會詩,也受他們理論的影響。古文運動也影響唐代傳奇的發展。
唐代古文運動直接影響到宋代古文運動,而其對散文的影響則遠及清代。由於重視古文,經史遂成為文學的正統。但過於偏重文學的實際功用,而輕視了藝術的生命與美的價值,也容易造成後代貴古賤今的觀念。古文運動在唐代並未完全成功,晚唐五代駢文又興。

宋代
古文運動

興起
原因

1.

源於駢文的再度流行:韓愈、柳宗元以後唐代散文衰落,李翱過於重道,其文章不足以繼續領導風氣;皇甫湜則使散文走上怪僻艱澀之途。晚唐李商隱、溫庭筠等人專事雕章琢句,六朝風氣又盛行起來。

2.

宋初文風綺靡,文人多寫歌功頌德、華而不實的駢文。宋真宗時,西崑派更重視雕章麗句。另一方面,宋代尊王攘夷思想與哲理風氣興起,亦推動古文運動盛行。當時理學家與古文家針砭其弊,古文運動又應時而起。

領導與發展

1.

第一階段的鼓吹者有石介、柳開、孫復、穆修、尹洙和王禹偁,主張有明道、致用、尊韓、重散體及反西崑體五點。

2.

第二階段以歐陽脩為領導者,主張文道並重,先道後文,除理論外他還有優秀的作品,支持者有梅堯臣、蘇舜欽、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及曾鞏。

主張

1.

強調道與文的關係:先道後文。

2.

求平易暢達之文風。

3.

易道易曉之語言風格。

作家

歐陽脩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王安石宏偉精闢、曾鞏雄渾瑰偉、蘇洵古勁簡直、蘇軾汪洋宏肆、蘇轍汪洋淡泊。

影響

阻遏纖巧綺靡文風的流行,反對艱澀怪僻,建立了平易流暢的文章風格,使散文更具表達力和生命力。宋代古文運動並主張文道合一,影響直至清末。古文運動至此完全成功,古文成為文章之正宗。

元代

文風不興

代表人物:姚燧、虞集。

明代
古文運動

背景

明代的文學批評有復古與啟新二種潮流。明初宋濂、劉基便是復古潮流的先驅代表,主張師法古人之「道」與「意」,反對專溺於辭章之間。





代表

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王廷相、康海、王九思。
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

主張

1.盲目尊古,擬古主義盛行。
2.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代表人物

宋濂、劉基、方孝孺、王守仁。唐順之、王慎中、茅坤、歸有光。

主張

提倡唐宋古文。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確立了唐宋八大家的歷史地位,八大家因此定名,並尊韓愈為八大家之首。

啟新
(公安派)

代表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主張

倡「性靈說」:文章須「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影響

下開晚明抒情小品的機運,然創作、理論未能相配合,末流之弊,較擬古更甚。

清代
古文運動

背景

清初的文風,大致以恢復唐宋古文為主流。然而,駢文在清政局逐漸穩定後又流行起來,甚至有壓倒古文的趨勢,古文家則予以反攻、捍衛。

清初

古文亦盛,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為代表。

桐城派及其流變

 

 

 

 

 

 

 

初期

代表:方苞、劉大櫆、姚鼐。

1.方苞認為作文的目的,不僅是做一個文人,主要是通經明道。而經、道的根源是六經、論、孟,其次是左傳、史記、,推崇經史之書、崇尚唐宋古文家和歸有光的古文。方苞為文嚴標「義法」,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其文章力求「雅潔」,即「澄清無滓」,為桐城派之祖。方苞將古文與詩詞歌賦分開,認為詩歌無法明道,對小說戲曲則更加輕視。曾說:「非闡道翼教、有關人倫風化之文不茍作。」
2.劉大櫆深得方苞推許,方苞曾對人說:「如苞何足算耶?邑子劉生乃國士爾!」其重要文論,見於「論文偶記」。
3.姚鼐,世稱「惜抱先生」,是劉大櫆的學生,主張義理、詞章、考據三者並重,為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編「古文辭類纂」一書,是一部古文總集,選文嚴謹,為桐城派的教科書。
 

中期
陽湖派

(1)以惲敬、張惠言為代表。
(2)主張駢散互用,為桐城派的支派。

清末
湘鄉派

以曾國藩為代表,擴大桐城派門戶。為中興桐城派之功臣。

四、桐城派

時代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興起的散文流派

釋名

1.

由(方苞)創立;其後(劉大櫆)、(姚鼐)一脈相承,因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故世稱「桐城派」。

2.

方、劉、姚三人,合稱「桐城三祖」

3.

劉大櫆: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

4.

姚鼐:字姬傳,室號惜抱軒,世稱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文集》。他編選的《古文辭類纂》,將古文分為十三大類。

主張

1.

論學以(宋)儒為宗,以「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介(韓)、(歐)之間」與友好相期勉。

2.

思想推本於(六經)、(論語)、(孟子),文章步軌(左傳)、(史記)、先秦、兩漢的散文、唐宋古文八大家、明代的( 歸有光 )。

3.

為文嚴標(義法):「義」──指內容要(言之有物);
                                    「法」──指形式要(言之有序)。

4.

主張(義理)、(詞章)、(考據)三者並重。

5.

方苞為文,平實謹,以( 雅潔 )著稱。

 

五、桐城派流變

 

時期

地位

代表人物

 

主張與風格

桐城派

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

影響清代

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安徽桐城人)

1.

推本取法六經、《論語》、《孟子》、《左傳》、《史記》、唐宋八大家和明代歸有光。

2.

提倡古文「義法」:「義」指內容要「言有物」;「法」指形式要「言有序」。

3.

文章風格「謹嚴雅潔」。

4.

義理、詞章、考據並重。

陽湖派

乾隆、嘉慶年間

桐城派支派

惲敬、張惠言(江蘇陽湖人)

1.

思想除取法六經,又兼取諸子百家;文章亦兼學駢文之長。

2.

理論和創作上的影響都不及桐城。

湘鄉派

道光、咸豐、同治年間

中興桐城派

曾國藩(湖南湘鄉人)

1.

曾國藩為文主張剛柔相濟,散駢互用。

2.

義理、詞章、考據、經濟(經世濟民)並重。

3.

古文宗桐城而加以擴大,文章淵雅宏闊。

 

六、坐長跪箕踞蹲踞

古人「坐」時兩膝著地,兩腳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跟上;即「跪坐」。

長跪

如果將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長跪,又叫「」,這是將要站起來的準備姿勢,也是對別人尊敬的表示。

箕踞

兩腿舒展而坐,形如箕,是一種隨意不拘禮節的坐法。

蹲踞

指兩腳底和臀部著地,兩膝彎曲上聳蹲坐著。

 

七、閒談宦官

古代的君王、貴族和一些奴隸主人,為了使自己的妻妾們對他保持貞節,不准她們和一般男子接觸,但後宮又需要男子服役,所以就大量地使用閹人,即中國所稱的太監。古埃及、波斯、印度等都有相同的做法。英文中的「太監」(eunuch)一詞是由希臘語「守護床鋪的人」而來的,由此可知太監的作用。

「太監」和「宦官」在清朝以前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不過那時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悉用閹人」是東漢以後的事情。「太監」一詞,遼代才出現,明代,太監和宦官才發生聯繫;太監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官職的設置,所任者並非都是閹人。明代在宮廷中設置了由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是宮廷中的上層宦官。所以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級宦官;充任太監的必須是宦官,而宦官卻不都是太監。到了清朝,太監才成為宦官的同義語。

「公公」是對太監的尊稱,因為太監,特別是高級太監最接近皇帝,權勢極大,最了解皇帝的心思,在朝為官者有些時候得依靠太監揣摩皇帝的心思,或借助大太監的權勢往上爬,要是直呼「太監」,顯得不禮貌,所以稱其為公公,以示尊敬。

「寺人」是宦官的早期稱謂。此稱謂早在西周時代即已出現,古代「寺」、「侍」兩字相通,《詩經秦風》鄭氏箋云:「寺,又音侍,本亦作侍字。」所以,寺人是因其內廷侍奉的職掌而得名的,「云寺之言侍者,欲取親近侍御之義,此閹人也。」

太監的稱呼很多,如宦寺、閹寺、閹宦、宮監、貂寺、內鐺、內侍、內官、中人、中官、豎閹、閹人、奄人、椓〔ㄓㄨㄛˊ〕人、宦者、淨身等等。鄙稱有宦豎、閹豎、內豎以及閹狗等,尊稱有公公、老爺等。

宮廷中的宦官彼此之間一般都以「爺」互稱,姓張稱張爺,姓李稱李爺。遇到輩分比自己高的宦者應稱「師父」,對外人則通常自我謙稱為「刑餘之人」。據晚清宮廷中的太監池煥卿等回憶,「太監們不喜歡人們把他們直稱作太監,如果你把他們叫做公公,那簡直是罵他們八輩祖宗。」由此可見,在太監們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人們能像普通人那樣的,稱其為「爺」的。

中國歷史上著名宦官──閹侍

豎刁

春秋時齊國宦官。他為了表示對齊桓公的忠心,自行閹割,而齊桓公也因為這件事而不聽管仲遺言,親信豎刁。齊桓公病危時豎刁作亂,桓公衣袖蒙臉,氣絶而死。之後齊桓公五位公子為繼位而明爭暗鬥,沒人替桓公收屍。

嫪毐

〔ㄌㄠˋ ˇ〕戰國時秦國的假宦官,與太后私通,生有二子,並與太后密謀欲篡奪嬴政之帝位,事敗被滅三族。

趙高

秦始皇和秦二世寵信的宦官。秦始皇駕崩後,矯詔殺死太子扶蘇,並擁立秦始皇次子胡亥為帝,胡亥即為秦二世。趙高權傾朝野,指鹿為馬。後又殺死胡亥,最後被秦三世子嬰殺死。

蔡倫

東漢時宦官。他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造紙術,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時稱「蔡侯紙」。被後世傳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黃皓

三國時蜀漢宦官,《三國演義》中,劉禪因聽信他而荒廢政事。

高力士

唐玄宗寵臣,權傾朝野,連太子也叫他「二兄」,諸王公主稱他為「阿翁」。傳說李白醉酒後要「力士脫靴」,他不得已而從命,但也因此深恨李白。

李輔國

唐肅宗當權的宦官,第一位宦官宰相。原為太子李亨(肅宗)所信任,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往蜀中避難,獻計太子留下指揮並培植勢力,在靈武即位,他因此成為唐肅宗最信任的人。

魚朝恩

唐朝時以監軍出身的宦官,為唐肅宗所寵信。曾進讒郭子儀,使朝廷削其軍權。他跋扈用事,威懾朝廷,唐代宗無法容忍,後為宰相設計縊殺。

仇士良

唐憲宗寵信的宦官,還曾毆打御史元稹。歷憲宗到敬宗三朝,至文宗即位,欲根除宦官禍害,與臣子李訓的密謀,不慎消息走漏,仇士良劫持唐文宗,致使李訓、鄭注等為首的朝臣集團計畫失敗,史稱「甘露之變」,從此唐朝中央政府澈底被宦官集團控制,皇帝成為宦官的傀儡。

童貫

北宋宦官「六賊」之一,性巧媚,在杭州為徽宗搜括書畫奇巧,與權相蔡京勾結,在小說《水滸傳》亦有描述。欽宗即位,童貫被處死。《宋史》列為「奸臣」。

鄭和

明成祖三寶太監,航海探險家。於西元一四五年,奉明成祖之命首度下西洋,西元一四三三年,其所率領的第七次下西洋船隊返抵中國,這趟遠航壯舉歷時二十八年。

王振

明朝第一位當權宦官,本是讀書人,但因屢試不成,最終「淨身」入教授小太監讀書識字。他得到太子朱祁鎭(日後的英宗)信任,甚至以「先生」稱呼。瓦剌犯邊,他建議英宗親征以振軍心,因他的政策錯誤,引致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劉瑾

明朝最貪婪專權的宦官,號稱「立皇帝」,侍奉太子朱厚照(日後的武宗)。他善於察言觀色,隨機應變,深受信任。武宗即位後,數次升遷至掌印太監,他排斥異己,陷害忠良,朝中正直官員大都受他迫害。後被凌遲處死。

魏忠賢

明朝時宦官,出身於市井無賴,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對皇長孫(日後的熹宗)極盡諂媚,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熹宗即位,魏升為司禮秉筆太監。熹宗是個木匠天才,喜歡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他總是趁熹宗全神貫注做木工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熹宗批閱,熹宗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因此他逐漸專擅朝政,人稱「九千歲」。他迫害反對自己的東林黨人,誣陷左光斗、楊漣、周起元、周順昌等人有貪贓之罪。崇禎登基後,遭彈劾,流放途中畏罪自殺。

安德海

因幫助慈禧「辛酉政變」(咸豐皇帝去世後,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和一批王公大臣發動政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取得實際執政權,開始「垂簾聽政」)成功,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為總管大太監,人稱「小安子」。他恃功自大,瘋狂斂財,驕橫處世,干預朝政,打壓恭親王,挑撥兩宮皇太后,樹敵眾多。後來出京辦貨,到山東被巡撫丁寶楨以「違背祖訓,擅離京師」逮捕處斬。

李蓮英

繼安德海後的另一位當權太監。深得慈禧太后的器重,統領全宮所有宦官。他聰明乖巧,不僅會揣摩主子的脾氣和愛好,千方百計地討主子歡喜,還能時時謹慎小心。墓誌銘中說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嘗稍懈」,也就是對主子恭敬,對下屬寬厚,多少年來不敢鬆懈。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3330310
 引用者清單(1)  
2010/09/04 11:34 【jessica19950129 的部落格】 hi

 回應文章


2015/01/02 19:12
圖(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