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30 10:40:25瀏覽31896|回應1|推薦4 | |
《史記‧晏子傳》賞析、語譯 2009/9/30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戄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戹,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閒而闚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僕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晏子的生平簡介:http://www.oushe.cn/intro/11111 主旨:以節儉力行為中心,記晏子一生梗概,配以尊賢明禮之軼事兩則,以反映其人格風範及事功精神能不朽的原因。流露作者對晏子義行「掬誠忻慕」之情懷。 首段:總寫晏子之人格特質:以節儉力行為中心,肯定其顯名於諸侯。 次段:以越石父之賢,凸顯晏子之雍容大度。晏子救贖賢者,有知人之明;能當面勇於認錯,顯揚其大度能容。 三段:藉車夫之自滿,襯托晏子的謙卑自牧;以御者及其妻之知恥修省,顯揚晏子明德尊賢。 四段:綴拾軼事,特讚晏子之「勇」且「忠」並說明立傳主旨:「掬誠忻慕」。 ◆天漢二年,漢武帝命貳師將軍李廣利為主帥,帥三萬兵攻打匈奴右賢王,為分散匈奴的兵力,李陵另帶領五千步兵往另一方向出發。到了約定的日期,李陵帶兵折返,途中遇匈奴單于的八萬大軍(雙方兵力一比十六),戰況慘烈,殺了一萬多的匈奴士兵。多天激戰,援兵不至,李陵投降。 語譯、賞析: 晏平仲,名嬰,萊地夷維邑人(簡介出處籍貫)。歷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受到齊國人的敬重(才情品行操守決定事功結局)。他官已做到齊國的宰相(俸祿優渥),每餐飯卻不吃兩種以上的肉類食物(基本生活節約),妻妾不穿絲織的衣服(家人享用儉樸)。在朝廷上,國君有事徵詢到他,就誠正直言;沒問到他,便正直行事(言行正直)。國政上軌道時,就遵守法令而行;國政失軌道時,便衡量法令,斟酌制宜行事(進退之合宜)。因此歷仕靈、莊、景三公,在諸侯間顯功揚名(肯定顯功揚名因果)。 越石父是個有才德的人,卻被「囚禁」,為人臣僕苦役,身處困窮災難之中(提示越石父之困厄忍辱。「縲紲」二字易使人誤為罪犯繫獄,《晏子春秋》說「子僕三年」)。晏子外出時,在路上遇到他,便解下左邊車駕的馬替他贖身,並載他回來。回府後,晏子沒有向他告罪失陪,就進入內室,好久沒出來(敘晏子為善而失禮)。越石父因而講求絕交離去,晏子睜眼驚愕,整肅衣冠向他告罪道歉說:「嬰雖然沒有什麼仁德,但也幫助了先生脫離困厄窮困,何以先生這麼快就要求絕交離開呢?」(說明晏子初未悟己行之有失)石父說:「話不是這麼說的(全面否定;蓋君子不應以功輕人之身)。我聽說君子在不知己的人面前委屈受辱,碰到知己就得以伸展,受禮遇重視。當我在困厄忍辱時,是他們不了解我(高賢曠達,轉為愚者憐惜),先生既然明白我的委屈而為我贖身(先推許晏嬰之識鑑),就是我的知己;既然是知己,卻又對我無禮,那我還不如仍被「囚禁」。(我寧可屈辱於小人,不可受侮於君子)」晏子於是請他進去,把他當上等賓客款待(一切尊重禮遇,盡在其中)。 晏子擔任齊國宰相,有一次出門,他的車夫的妻子從門縫中偷看她的丈夫(御者之妻有心察夫,借機激勵)。她的丈夫擔任宰相的車夫,坐在大傘蓋下,趕著馬車,竟然神氣活現,自以為很得意(真卑鄙小人之醜態也)。車夫回家後(毫無警覺),他的妻子(深謀熟計)斷然請求離去,做丈夫的問起原因(足見其懵懂昏庸,愚昧無志),妻子說:「晏子身材不到六尺高,而做齊國的宰相,揚名於諸侯(人生際遇各不同、顯達亦無關人品之高下)。今天我看到他出門,神情顯得志慮深遠,心性無比地謙抑(既觀其夫,又觀晏子;察其神情,又深入心性)。你身高八尺(體軀外型,本無關事功,而事功對比,則益覺不稱),擔任人家的車夫,卻還一副驕矜自滿的樣子,我因此想離開你。」(高行儻論,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真是難能可貴;外型和際遇,未必與道德品行和人生價值有絕對之相關,但心性意志,謙抑或自滿,則發自身體之深層)後來做丈夫的就收斂謙虛了(其妻激勵之功,不言而喻)。晏子覺得很奇怪(留意人事)-,問他,車夫照實回答。晏子就推薦他作大夫。 太史公說:我讀《晏子春秋》,書中言論真是詳盡啊!看過他所寫的書,想觀察他的行事(作風),所以編寫他的傳記。至於他的著作,世上多有流傳,因此不再討論,只論列他的軼事。當晏子伏在莊公屍體上哭悼,完成應盡的禮節後才離去,哪裡是「見到應該做的事卻不肯去做而喪失勇氣」的人呢?(晏子效法管仲存「忠信」而「不死君」的行為:他把君主與國家社稷區別開來了,認為一個君主死了並不影響國家社稷的長存;而且他還認為自己有安定、維護國家社稷的責任和能力,因此不願意就在這時去死,也就是不一味的死君。)至於他的諫諍,冒犯國君的顏面,這正是「入朝就想盡忠,退朝就想補過」的人!假使晏子還活著,我即使幫他執鞭駕車,也是欣然嚮往的啊! 寫作背景: 天漢二年(西元前九九年),李陵降匈奴,遷力辯其冤,觸怒武帝,治罪下獄。次年,下蠶室,受腐刑。時遷著《史記》未就,忍辱以冀其成。雖在獄中,著書不輟。 〈報任安書〉:「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趨捨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然僕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與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僕以為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糵其短,僕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 與單于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當…… 轉鬥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於漢…… 僕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 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 ◆天漢二年,漢武帝命貳師將軍李廣利為主帥,帥三萬兵攻打匈奴右賢王,為分散匈奴的兵力,李陵另帶領五千步兵往另一方向出發。到了約定的日期,李陵帶兵折返,途中遇匈奴單于的八萬大軍(雙方兵力一比十六),戰況慘烈,殺了一萬多的匈奴士兵。多天激戰,援兵不至,李陵投降。 ◆遷和李陵並無私交,純粹只因平日觀察李陵為人,挺身而出講公道話。在皇上盛怒,眾人一窩蜂指責李陵的情況下,敢獨排眾議,可見其的正義感。 ◆司馬遷替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其中一個原因也因為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暗示李廣利地軍隊沒有援助李陵。 ◆漢代律令,死刑有兩種替代方案:一、付贖金:但「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二、腐刑。司馬遷籌不出贖金,只好選擇腐刑代替死刑。受腐刑為司馬遷一生最大的傷痛。司馬遷並不是因為怕死才接受腐刑,而是因為《史記》尚未完成。史記為何一定要完成?主要原因:一、父親遺命著史;二、恐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 。〈報任少卿書〉 晏子吊莊公 大智且大勇 晏嬰繼父任為卿(執政的高級長官)時,已是齊靈公末年。當時的齊國早已不是管仲為相時的齊桓公時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國勢也日漸衰微。偏偏這齊靈公又昏庸怪僻,懦弱無能,還窮兵黷武,屢犯魯境,弄得國弱兵疲,百姓怨聲載道。儘管晏嬰屢進忠言,卻很少被齊靈公採納。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十月,晉國率領諸侯的軍隊攻打齊國。齊靈公率兵在平陰(齊地,今山東平陰縣東北)抵抗,結果兵敗逃亡,第二年就死了。齊靈公死後,齊莊公繼位。這齊莊公也是個昏君,他只知崇尚勇力,而不顧道義。他在國內設置了「勇士」爵位,還重用殖綽、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勵人們的尚武精神。這樣一來,就使得一些流氓無賴、地痞惡霸在朝廷內外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弄得家家關門,人人自危。身為相國的晏嬰眼看著齊國風氣日下,朝野上下怨聲載道,心急如焚。他曾多次勸說齊莊公要用勇力來實行禮義,不要靠威強立身,本暴力行事。然而齊莊公就是聽不進去。他見齊莊公不是一個從諫如流的人,便輾轉反側,憂心忡忡。 其實,齊莊公即位後首先考慮的,就是怎樣對外用兵,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對晏嬰的勸導,不但不聽,反而漸生嫌煩之意。周靈王二十年(公元前552年),齊莊公不聽晏嬰勸阻,執意收留了晉國的下卿欒盈,還暗中將欒盈及其黨徒送入曲沃(河南陝縣南曲沃鎮)組織叛亂,並乘機攻打晉國。其後不久,又對晏嬰的勸阻於不顧,仍然一意孤行,興兵伐魯,終於激怒了晉國。晏嬰無奈,只好將家中貴重物品上充國庫,其餘盡散周圍百姓,攜帶妻兒老小到東海之濱的一個小村,一邊打魚和耕田以維持生活,一邊密切關注著事態的變化。 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五月,當晉國聯合眾諸侯意欲大舉伐齊的時候,齊國朝野上下驚慌萬狀。正巧在這時,齊莊公和大貴族 崔杼殺死齊莊公後;便和另一個大貴族慶封一起,立齊莊公的異母兄弟杵臼為 輪到晏子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晏子。只見晏子從容地端起滴過血的酒杯;義憤填膺地對天悲歎道:「可恨!崔抒無道弒君王。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便一飲而盡,怒目而向崔杼等人。崔杼惱羞成怒,惡狠狠地用劍頂著晏嬰的胸膛,要他重新發誓。晏嬰毫不畏懼,厲聲回答:「不管你是用刀砍頭,還是用劍穿胸,我晏嬰決不屈服!」崔杼怒火中燒,眼看就要下手。這時,身邊的一個心腹悄悄地對他說:「千萬使不得!您殺莊公,是因為他無道,國人反應不大,您如果殺了晏嬰,那可就麻煩了。」崔杼無可奈何,怒視著晏嬰離去。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