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31.《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演義★ 葉慶賢編輯
2009/10/21 03:58:57瀏覽56914|回應2|推薦6

《左傳燭之武退師》演義 2009/10/20  2012/9/7重編

左丘明畫像

春秋經文:僖公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秋,殺其大夫元咺及公子歸於人、人圍。介人侵。冬,天王使宰公來聘。公子如京師。如晉。

左傳原文:

九月甲午。伯圍,以其無禮於,且貳於也。函陵氾南佚之狐言於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君,師必退。」公從之。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

伯曰:「既知亡矣。若亡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君賜矣,,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何厭之有?既東封,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焉取之?闕以利,唯君圖之!」

伯說,與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主旨彰顯同心團結,對事業成敗,乃至國家存亡的重要作用而君子自處處人之道,即國家存亡之理。表彰晉文公之賢──兼具仁智武(仁道、智慧、軍魂武德),故能成為五霸之首

敘述燭之武說服秦穆公退兵經過,暗示弱國亦可藉外交圖存,但須知己知彼,洞悉各方利害,方可掌握勝券。讚揚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說服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析譯:魯僖公三十年(西元前630),九月甲午這一天,晉文公(主謀:姬重耳秦穆公嬴任好圍攻(聯軍來勢洶洶),因為鄭文公曾經對無禮(夙怨:重耳流亡過鄭國鄭文公不加以禮遇),並且背叛國、與親近和好,對有二心(近因:不夠忠貞,此是聯之藉口)軍駐紮在函陵首都附近)軍駐紮在水之南函陵附近)(兩軍似乎並非合作無間,予敵對者有可乘之機。)佚之狐大夫)告訴鄭文公說:「國家朝不保夕,太危險了(肯定國危)!假若能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必可使敵師撤退(肯定可救。明寫佚之狐國的絕對忠誠和知人,思考著如何挽狂瀾。一生懷才而不遇的燭之武之大賢;人皆知,唯獨伯不知,亦君之昏庸

鄭文公聽從他的諫言(兼含對現勢之認識;特顯伯之睿智:伯已深知君子之自處與處人之道,即國家存亡之理──有過錯當以至誠認罪道歉。)燭之武推辭說:「在我年輕力壯時,才能尚且不及別人,如今老了,不能有所作為了(賢才被埋沒久矣,委婉表達內心深刻的積怨)。」鄭文公說:「我不能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緊急了才來求您,這是我個人無心的的疏忽(以至誠認罪道歉)。然而國一旦滅亡了,對您也將不利呢(又以國亡為警惕)!」燭之武就應許接受任務。趁著夜晚,身體綁著繩子,由城上懸吊下去,出城去了(賢才謀事,冒險中求平安)

見到了秦穆公燭之武(設法化為友)說:「合力圍攻國,國已經知道它即將要滅亡了。假若滅亡國對國君您有利的話,那我就冒失無禮地來偏勞您興兵前來而不敢多言(或曰:我豈敢來麻煩您呢?)(省略:如果滅掉鄭國,作為貴國東邊的封地,)越過他國之間有東周等小國)而以遠地為邊陲,您也知道在管理上,必將因偏遠而難保、且會分散國力,您也知道它會有相當程度之困難(其勢必入於。為何須要滅來增加鄰國的領土和實力呢(亡,不利委婉斥責其短視而無謀?鄰國的實力增加了,君您的實力就相形地減弱(消長相對,是凡人之常識)。假若釋放國作為貴國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存則兩國對等而親密),以後國至東方辦理外交工作的使節來往,國可以供給供給他們館舍資糧的困乏,協助解決困難(落實於相互濟助),對君您也是無害處的(謙遜之語,實為「君亦大有利」。有爭霸之野心,乃誘之以利。再進一步說,君您曾有恩惠於惠公(一說:接受君的賞賜)晉惠公君答應給您河西之地等五座城池,可是他早上才剛渡返回國晚上就築起城牆來防禦您了,這是您所知道的事實啊(此說是栽贓、移花接木:將晉惠公之事模糊化,使人誤解是晉文公。說起國哪裡滿足之時呢?一方面已經向東取得國作為東邊的封地,另一方面又想盡情地擴大他向西邊開擴封地的野心;如此一來,若不削減、損害國的疆土,將何由取得呢?削減地而來有利於國,這一點道理,希望君您考慮一下分化挑撥城濮之戰後人得志,人難免有顧忌心)!」

伯聽了很歡喜燭之武攻心成功),就與國結盟化敵為友,並且派遣 杞子逢孫楊孫等大夫駐軍於為之防守藉敵禦敵,才撤軍返國。(落實「存」、「助」,成孤軍)

子犯狐偃(國之重臣,主截擊)晉文公攻打(秦晉圍,本係同盟而退師,秦穆公受燭之武蠱惑,棄盟退師,出於短視自私,不告而別,理固不直)晉文公說:「不可(斷然拒絕,自係賢君胸襟)。我若沒有伯力量的幫助,就無今日的成就(篤念舊日恩誼)。曾經憑藉別人的幫助取得 君位,卻反過來擊敗其人,不仁道;喪失親善的盟國,不明智達理;同盟相攻,以分裂相殘代替團結和諧(破壞團結),就是沒有武德、軍魂(衡量情勢)我應該班師返國!」也就撤兵回去了(能放能收,史家美之)

分段大意及結構分

本文波瀾起伏的情節,繁簡得當的詳略處理,伏筆與照應等技巧的運用,都將有助於我們今後的寫作。更重要的是,燭之武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操深深的感染了我們,將成為我們刻苦學習,報效祖國的巨大動力。全文字數不多,開篇、結尾都盡量用最少的文字來表述,可是描述燭之武秦穆公對話時,作者毫不吝惜筆墨,突顯出主角的口才和智慧。文章標題就是〈燭之武退秦〉,所以應當詳寫「退」的過程。這樣塑造燭之武的形象更豐美,主次分明。《左傳》的行文特點就這樣表現出來了:條理清晰、敘述準確、詳略得當、婉曲簡潔。

首段:追溯晉秦之原由,並凸顯燭之武之聲望。

()原由之追溯:動機不同。

晉國攻鄭國是為了報「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之仇。而秦鄭素無積怨:

1.遠因:「無禮於──夙怨。在君內心,此是主因。

2.近因:「且貳於」,──不夠忠貞。在聯上,則是藉口。

秦國只是想通過幫助國,從中撈點好處。

()晉秦屯軍之異地表面上是為了圍攻,實則是在劃分勢力範圍,為攻下國後瓜分土地作準備。(顯現秦晉聯盟渙散,兩軍似並非合作無間。甚至貌合神離,根本就互不信任,各懷鬼胎。聯盟的不鞏固是燭之武輕鬆說退秦師的前提,也是秦晉伐鄭失敗的關鍵所在。這也從反面證明了團結的重要性。)

()凸顯燭之武之賢才:肯定國危(大兵壓境,國家危在旦夕),肯定可救。

二段臨危不懼、從善如流,納諫用賢,說服燭之武救國家於危亡之過程。

伯已深知君子之自處與處人之道,即國家存亡之理──有過錯當以至誠認罪道歉。

()國家危急之際,毅然從臣下之建言,特顯伯之睿智。

()燭之武以委婉之言詞,表達內心深刻的積怨:教育伯,要愛惜人才。他絕不是為自己鳴不平,而是不希望更多的人才被伯埋沒。不要等到「國將不國」的時候才懂得重視人才。

()伯以至誠認罪道歉,又以國亡為警惕國家面臨危急存亡,唯君子肯承擔重任。用行舍藏正是一體兩面,燭之武能「藏」。必定亦能「行」。

()燭之武許之:忠臣為國,不虛不矯;賢才謀事,冒險求安。

三段:燭之武遊說穆公退師之過程。(秦晉步調不一。共同出師,雙方卻不能很好地互通消息,營發生了燭之武勸退和秦鄭結盟這麼大的事情晉文公還渾然不知,等到軍撤退之後他才得到消息。)

()謙言我來此,不是來為我國的利益考慮,而是為您考慮鄭已知錯,即使被滅受懲而無怨言:肯定秦晉合力,鄭必滅亡(示不乞求憐憫)。申言若亡而能受益,則偏勞軍而不敢言。

()曉之以害:言亡,不利(委婉斥責其短視而無謀,暗示亡之後,將不堪其禍)

()誘之以利:言存則兩國對等而親密──可為其東道主。蓋有爭霸之野心。

()勾起舊怨:分化挑撥秦晉。回顧史實,以移花接木、栽贓之方式,將晉惠公之事模糊化,使人誤解是晉文公

1.秦曾助立晉君,安定邦國,是大有恩於人。

2.擅長食言,輕諾寡信;薄情尚利,忘恩負義大背君之恩德,絕不可交有史實為證。

3.明知而故言,正以動秦穆公加強戒心。《論語憲問》:「晉文公譎而不正」。

()大膽推將損害以利己狠毒地離間秦晉人貪欲無窮,何有滿足?(城濮戰後,人得志,人難免有顧忌心)

四段:燭之武不僅達成「退師」任務,還錦上添花。

()攻心成功:伯說。

()化敵為友:與人盟。

()藉敵禦敵: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

()落實「存鄭」、「助鄭」:乃還。

五段敘晉文公之賢:重義氣,篤念恩德,講究仁義,有知、有武德軍魂,也毅然撤軍,一場戰爭消弭於無形。(實質原因是秦鄭已經聯盟,怕腹背受敵,所以講了一番大道理。)

引言:公元前630年,國以鄭國曾「無禮於」以及與國結交為藉口,約同國一起圍攻國。弱小的國自然不是兩大強國的對手,國局勢危在旦夕。在這種危急情況下,燭之武前去拜見秦穆公,向秦穆公分析了秦晉之間的利害關係,以及圍攻國對於國的不利之處。秦穆公聽信了燭之武的話,於是撤兵,軍也隨之而去,國於是轉危為安。

燭之武成功地使師退卻,沒有動用一兵一卒,而是從分析秦晉聯盟攻鄭的利害關係入手,不卑不亢、步步深入地將秦穆公說服,達到了「退秦師」的目的。正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燭之武從戰略層次出發,以道理說服了秦穆公,可以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假設國和秦晉硬拼硬打,實力弱小的國肯定會全軍覆沒。 此外,燭之武看清了秦晉聯盟主要是利益驅使這一點,所以他並不同時勸說秦晉兩國,而是選準出兵意願不那麼強烈的秦穆公為目標,這也是他成功說服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反觀國國晉文公,面對局勢的變化,他沒有感情用事,而是理智清醒地作出決斷,選擇了退兵。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一個合格的將帥必須具備的品質。最終,晉文公如願以償地成就了霸業。

另類解讀:很多網上的說法,忽悠一詞來源於東北,可能是緣於趙本山東北人的緣故。打從小品〈賣拐〉、「大忽悠系列」火爆銀屏,紅遍大江南北後,「忽悠」一詞也由此大行其道成了口頭語,很快流行開了。「忽悠」的本質是「不擇手段坑蒙拐騙」,但是與「詐騙」一詞比較起來,好像更溫和一些,具有些許調侃玩笑的含義。人們對詐騙犯的態度是痛恨的,但對忽悠者的態度往往是一笑了之。忽悠正:有兩層意思:一是指一種飄忽不定的狀態或心態;另外,「忽悠」是北方俗語,在東北尤其流「忽悠」給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攪和、鬧騰、設圈套引誘上鉤」,就是「胡誘」,胡亂誘導的意思,就是利用語言,巧設陷阱引人上勾,叫人上當,使希望落空,來達到目的意思相當於坑爹、胡說、謠傳、設圈套、欺騙;也有吹牛、煽動、鼓動的意思;還有勸說、誘導、慫恿的意思,含意十分廣泛,但貶義的成分居多趙本山在其小品中給此詞注入幽默的元素,貶義的程度也有些淡化,至少現在說起來玩笑的成分居多

當前臺灣社會的「忽悠」術:畫虎爛、唬弄、放臭屁、哼哼、噴雞、白賊、吹牛、膨風,甚至於,有時連「呼籲」也都有類似的意涵,就是:自己先行對號入座,再偏執地要求他人跟進買單,當最後一隻老鼠;畢竟有很多的冤大頭會願意舉香陪拜。在蔣經國先生逝世之後,臺灣社會自老以下各方面的人物,幾乎無人不虛假,上行下效,形容一股歪風。俗諺說:「江湖一點訣,講破毋值三兩銀」、「一個碗,蓋一個白賊」、「政治是高明的騙術」,忽悠術畢竟不是光明磊落、正直坦蕩的行為,形成另類的高明騙術,詐騙集團、江湖術士、更是可利用人性的弱點到處招搖撞騙,不可不防。

最炫大忽悠燭之武的「忽悠術揭以迂為直,以退為進。避開關鍵,淡化主題,故意繞開敏感之處,大談其他的利害關係,給你下猛料,使你的思路為其所左右。

忽悠過程回放:燭之武春秋時期的國人。一次國和國聯合攻打國,燭之武受托出使國,開始忽悠秦穆公,他說:秦晉兩國圍攻我們國,我們知道我們很快就要滅亡了,可是大王想想如果滅掉了國對您有什麼好處呢?如果好處多多,那就請您自便,可是國離國很遠而離國卻很近,你們這麼做只能對國有利,會讓國的領土得到擴展,而國的實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您放棄滅的打算,讓國作為您國的友邦,這樣國使者與東方諸國往來路過國,國還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國來說,倒是百利而無一害。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答應把二邑割讓給您,可是他卻出爾反爾,朝辭夕改,既沒有信譽野心又大;如果它再把國據為他東部的屏障,那麼離侵佔您國也就不遠了。總之,這事對你國沒有半點好處相反卻能幫了國的大忙,這裡面的厲害,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穆公一聽,對呀,這事還真得細琢磨琢磨,幸虧你提醒,要不就便宜了國了,秦穆公一高興就與國簽訂盟約,還派兵幫國守衛,不和國玩了。國一看國撤兵了,也就放棄攻打國的念頭,班師回朝。這事在《左傳.》上有記載。

點評:燭之武短短幾句話就把堂堂的國國君給忽悠了,挽救國於生死存亡之間,忽悠本領真是超炫,忽悠能力可謂超強。

 

題解:本篇見於《傳》僖公三十年(西元前630年)。在僖公二十八年發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陳留縣)之戰中,晉文公戰勝國,建立霸業。僖公二十九年,翟泉(今河南洛陽)會盟,國在會上『』。僖公三十年,合兵圍。圍沒有什麼好處,國大夫燭之武看到這點,所以向秦穆公說明利害關係,勸其退兵,然後結盟,讓國在國駐軍,秦穆公因此退兵,晉文公也只得撤退,一場戰爭被瓦解了。燭之武看到二強的利害矛盾,所以能打動秦穆公。最後寫子犯請擊軍,晉文公不同意,給後來的殽之戰預留伏筆。

 

 

 

作者:《左傳》向以敘事生動,記言優美,文筆婉曲簡潔,傳誦後世。其價值,除了「史」的事實之闡述,精神之弘揚外,也是一部特出的劃時代之文學鉅著。孔子國的「史記」做《春秋》,以寄託其對人群社會禮樂生活的理想;左丘明孔子《春秋》而做的《春秋左氏傳》則完全是另外獨立的一部書。《左傳》的文學價值很高,作者善於突出事物的重要環節,善於用簡潔的語句寫出複雜紛繁的過程。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班固等人都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劉知幾《史通‧六家》:「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朝的趙匡首先懷疑《左傳》非左丘明所作。此後,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葉夢得認為作者為戰國時人;鄭樵《六經奧論》認為是戰國時的人;朱熹認為是左史倚相之後;項安世認為是人所作;程端學認為是偽書。朝的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卻仍然認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為則認為是劉歆所作。今人童書業則認為是吳起所作,趙光賢認為是戰國國人氏所作。現在一般認為《左傳》非一時一人所作,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左傳》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左丘明故居


左丘明之墓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3422541

 回應文章

catdograin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5/21 11:56

太史公云: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如此說來子貢豈不忽悠了五國乎?

 


韓潤文創館한윤-Hanroonhouse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2009/10/21 04:36
果真分析得宜,歷史小說之良材也!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m100227459) 於 2009-10-22 23:38 回覆:
謝謝  您的鼓勵。《左傳》之文筆生動優美,婉曲簡潔,善於突出事物的重要環節,餘韻無窮。我是不揣鄙陋,想對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文章賞析能盡個人棉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