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1 17:40:19瀏覽8499|回應0|推薦2 | |
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析譯 2011/12/16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漪;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鍾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囊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青池也。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 因馱黃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維白 主旨:具體描繪藍田寒冬及來春,及白晝景色不同。掌握聲色光影的描摹,情景交融,流溢著詩情畫意,誘發好友之雅興,達成邀遊的目的。 段落大意分析: 首段:敘述己遊舊地,知故友正在溫經,故不敢打擾。 二段:實寫夜景,描述眼前冬夜山景;對景思友,追述昔日同遊之趣。 三段;虛寫日景,想像明春山中佳景;引發摯友遊興,並邀約其同遊。 末段:結尾、署名:說明因托人帶信,故情深辭短。 析譯: 靠近農曆十二月下旬的時候,景物宜人,氣候溫和舒暢,從前我們住過的別墅所在的這個藍田山,很值得過訪遊覽。知你此時正在溫習經書,我不敢隨便打擾,就獨自前往山中尋訪,在感配寺裡休息,與山中僧人一起吃飯,飯後就離去了。 向北渡過深青色的灞水,清朗皎潔的月色正照映著城牆(實寫看到的靜景)。夜裡登上華子岡(輞川別墅二十勝景之一,為入別墅必經之地),看到輞川上的小水波隨著水中的月影一起蕩漾;寒山上遠處的燈火,在樹林外忽明忽滅(實寫看到的動景)。深巷中受寒的狗,叫聲像豹吼一樣的猛厲恐怖;還有從村落裡傳來晚上搗米的聲音,又和那疏落的鐘聲相互錯雜(實寫聽到的聲音)。這時的我獨自閒坐,佣人靜寂無聲(實寫感受到的情趣),不禁想起許多從前的事:那時我們手牽著手一起作詩,漫步在小徑上,俯覽著清澈的溪流(實寫聯想到的人物與景象)。 等待春天的時候,花草樹木蔓延滋長(生機勃發),春天的山色真值得好好觀賞,輕盈的小白魚時時浮出水面,白色的海鷗展翅飛翔,露水溼潤了岸邊高處的青草地(虛寫聯想到的景象),清晨的雄雉在麥田裡放聲高鳴(虛寫聽到聲音)。這樣的時刻都距離現在不遠,你是否願意和我一塊遊賞呢(商量)?要不是你天性清遠高妙,怎麼能用這種無關緊要的事(欣賞春景)來相邀呢(稱許)?不過這當中(天然景致)是頗有值得玩賞的深厚趣味的,可別輕忽小看啊(強調)! 趁著馱藥人下山的方便,託他帶信給你,不一一詳說了。山中人王維陳述(指出作者所在更表明自己歸隱身分)。 輞川圖 輞川十景圖卷 明 仇英 工筆重彩
寫作背景: 朝政腐敗不堪:天寶年間,唐玄宗沉溺於聲色驕奢之中,「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宰相李林甫是個口蜜腹劍的奸臣,媚上欺下,朝政由奸丞李林甫把持,有才能的人和敢諫諍的人,紛紛受到壓制、打擊;製造冤獄,許多正直有為之士,都紛紛遭到排擠,甚至無辜被迫害致死,朝廷被恐怖氣氛籠罩著。李林甫死後,又有奸相楊國忠專權,朝政仍是腐敗不堪。 王維既不願意同流合汙,又不敢與之決裂,在這種情況下,王維早年經國濟民的心志開始冷淡下來。他先是隱居終南山,裴迪亦曾與之一同隱居。後又購得宋之問藍田別墅,每到休假之時,就來到這裡,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裴迪曾是王維輞川別業的常客,也是他寄情山水的同道。「在輞口,輞水周於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 題解:裴迪早年與王維友善,隱居終南山,均信佛參禪。開元末年,王維購得宋之問輞川別業,裴迪時來造訪,一起遊山玩水,彈琴賦詩。二人均以相互酬唱贈和為樂。天寶三年的臘月末,裴迪在家中溫習經書,準備去應科舉考試。王維居住在輞川別業頗有孤獨之感,便寫了一封信給裴迪,約請他明年春天來這裡與他同遊。文以寫景為主,駢散相間,用字簡潔。 古時「書」體文章,有奏書與書牘兩類。奏書亦稱上書,是臣下所上的陳言進辭。如李斯〈諫逐客書〉。書牘,亦稱書簡書札,是親友間往來的信件。歷代書信的代稱很多,由於所使用的工具,如竹簡,木版、白絹等的不同,故稱「簡」、「牘」、「札」、「尺素」。又由於用途和作者身分不同,而有「啟」、「帖」等名稱。「啟」用於尊長及朋友,表謙遜之意。「帖」是便條,後人把書法家的信札稱帖,又有兼重其書法,視為摹本之意。 在實用性散文中,以私人書信最受人重視。先秦時私人信函,如巫臣〈遺二子書〉,范蠡〈遺文種書〉。自漢代起,其內容無所不包,表達上能自由抒寫個人情懷,名篇佳作問世,流傳廣泛,傳誦至今。如司馬遷〈報任安書〉、楊惲〈報孫會宗書〉、揚雄〈答劉歆書〉、鄭玄〈戒子書〉等,無論是辯誣陷以白沉冤,也無論是抒鬱積以薄世情,亦無論是敘家事以訓後生等,都能做到陳述問題剴切明白,抒發胸臆真摯感人。魏晉南北朝書信散文寫作嫻熟,得到充分發展,所謂「文藻條流,托在筆札」,極具文學價值。如曹植〈與楊德祖書〉、曹丕〈與吳質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丘遲〈與陳伯之書〉等,抒情敘志,傳情盡言,恣意逞詞,人樂諷誦。唐宋以來,書信內容除軍國大事,政治事件外,論文論學、論聖道、以至百工雜藝等更加廣泛,藝術手法日臻完美,可謂雲興霧合,蔚為壯觀。如韓愈〈答李翊書〉、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白居易〈與元九書〉、歐陽脩〈答吳充秀才書〉、蘇軾〈答謝民師書〉、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李白〈與韓荊州書〉、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等等,名篇林立,蜚聲文壇。明清時期,由於政治因素,雖然思想桎梏嚴厲,但其諷世、愛國信札,為人所稱道。如袁宏道〈答梅客生〉、宗臣〈報劉一丈書〉、夏完淳〈獄中上母書〉、姚鼐〈復魯絜非書〉、鄭板橋家書、林覺民〈與妻書〉等即是。
作者:王維少年時就和弟弟王縉離開家鄉,到當時的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等地客居。由於他很有詩名,所以備受王公貴權的器重,經常有機會出入王侯之家。王維是我國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派傑出的代表人物,工詩善畫,在詩、畫、禪之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為古典文學塗上了濃抹重彩的一筆。他不但有卓越的文學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畫家,並精通音律,他常常以畫家的筆法來寫詩,以音樂的旋律來表現詩,從而使他的詩歌充溢著詩情畫意之美,正如蘇東坡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由於受到母親的影響,王維從小與佛教、尤其是與禪宗的深厚緣分,心靈浸染了佛教清靜無為的色彩,其詩作或直接闡釋禪理,或滲透禪趣。為何字「摩詰」?維摩詰是和釋迦牟尼同時期的一位居士,著有維摩經。王維篤信佛教,喜讀維摩經,既名維,遂截取摩詰作為他的字,可知王維是以維摩詰自比。維摩詰意為「無垢」。 安祿山攻陷長安、洛陽兩都,玄宗出逃,王維沒來得及追隨護駕,被叛兵所獲。王維服藥瀉肚,假裝嗓啞無法說話。安祿山一向看重他,派人前去迎接,把他安置在洛陽,拘禁在普施寺,強迫他接受安祿山授予的官職。安祿山在凝碧宮宴請部下,樂工都是梨園弟子和教坊中人。王維聽說後,內心哀痛,悄悄地作了一首凝碧詩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叛賊被平定以後,曾淪為安祿山屬官的人都依三等定罪。王維因為凝碧詩被肅宗知道以後,特別嘉獎他,同時其弟王縉請求削除自己刑部侍郎的官職為王維贖罪,朝廷便破例寬恕了王維,貶授太子中允的官職。 王維把畫意融入詩歌文章,盡情地怡性於山水之間,以藝術的高度感悟力實現了「詩畫」的揉合,為中國古代的山水田園詩歌提供了很好的範本;畫意與禪趣相融合,使其詩文既構成了「禪」的狀態,又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極為沖淡空靈優美深邃的意境,由此可見,畫意和禪趣,是王維詩文最突出的兩大特色。無論從哲學和美學的角度,都達到了一個極燦爛澄明的高度。 王維承繼莊子的思想,以閒適為人生的最高境界。他生活注重清閒,寫詩歌頌閒逸,以擺脫塵勞和形役為生活取向。歷來有不少人批評王維消極和自私,其實不然。王維的生活模式以道為體,以禪宗的觸目而真的精神為基礎,以莊子的大同而無己觀念為歸宿,追求自由古時讀書人,學而優則仕,即是當官。王維放棄做大官,寧願做一個小官,偶寄一種悠哉樂哉的生活,與幾棵樹相伴,回歸自然。自魏晉以來,因為社會動盪,多數文人都追求漆園的人生取向,以輕的自由生活代替重的功業追逐。王維從幼跟母親事佛,深受佛理佛法的規範。佛教傳入中國與儒道融合,成為禪宗,以虛靜為理想境界,以悟為慧。悟甚麽呢?悟識自己在宇宙間的意義,在大自然間的地位和應有的作為。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