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6 18:28:59瀏覽29530|回應0|推薦2 | |
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演義2014/5/7
今日黃岡(古黃州治所) 黃州竹樓位於黃州西北角赤壁旁的城牆上(左上方往下數--第二棟)
王禹偁(名紫微)塑像 巨野縣城紫微廣場
竹樓 山水國畫
原文: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節,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ㄆˇㄧ)毀,榛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闃遼夐,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虛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鶴氅,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雲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彼齊雲、落星,高則高矣!井幹(ㄏˊㄢ)、麗譙,華則華矣!止於貯妓女,藏歌舞,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聞竹工雲:「竹之為瓦,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廣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歲除日,有齊安之命。己亥閏三月,到郡。四年之間,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幸後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
主旨:記敘其貶黃州,營建竹樓,環境之優美和謫居其中的生活的閒適、佳趣,隱約透露出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對貶謫的不滿和對驕奢淫逸的貴族生活之鄙視。 析譯:黃岡這地方盛產竹子(即楠竹,被統稱為毛竹,又名「孟宗竹」,常綠喬木狀竹類植物。竹稈是重要木材植物,稈大型,高可達 黃州子城的西北角上,城頭上的矮牆倒塌毀壞,雜草叢生,看起來荒涼蕪雜。我就地建造了小竹樓兩間,和月波樓(月波樓是宋代黃州四大名樓之一,依據地方志書的記述,今漢川門城樓,即月波樓舊址。王禹偁曾在〈月波樓詠懷〉詩序中說:「『月波』之名,不知得於誰氏,《圖經》故老皆無聞焉。因作詩一章,凡六百八十字,陷於樓壁,庶使茲樓之名與詩不泯也。」其詩言:「齊安古郡廢,移此清江頭。築城隨山勢,屈曲復環周。茲樓最軒豁,曠望西北陬。武昌地如掌,天末入雙眸。平遠無林木,一望同離婁。山形如八字,會合勢相勾。」)相連接。從樓上遠望,山色美景盡收眼底,平視則江邊水色也一覽無遺。清幽寂靜,遼闊深遠的景象,(美妙的感覺)無法一一詳細描繪形容。(在此,)夏天宜有急雨,可聽到聽到瀑布的聲音;冬天宜下大雪,可聽到碎玉落盤般的清脆聲音。這裡適宜彈琴,琴聲是那樣清虛和暢;這裡適宜吟詠詩歌,詩的韻味清雅絕倫。這裡適宜下棋,棋子聲叮叮悅耳;適合玩投壺遊戲,箭籌的聲音錚錚作響(清脆)。這些都是竹樓所助成的啊。 處理完公務的空閒時間,披上羽毛製成的外衣,戴一頂道士戴的華陽巾(帽子),手裏拿著一卷周易,焚一爐香,靜坐觀書於樓中,排除世俗的雜慮。山光水色之外,只見到風中輕帆、沙灘上的水鳥、及煙霧雲霞籠罩著竹林樹木罷了。等到酒力消退清醒過來,茶品光了,茶爐的煙火已經燒盡了,目送夕陽下山,迎接一輪明月東昇,這也是貶官生活的一大樂事啊。 想起那古代帝王所建的齊雲樓(唐曹恭王建於蘇州),落星樓(孫權建於金陵),說高是算很高了;井幹(音韓)樓(漢武帝建於長安),麗譙樓(曹操建),說華麗可算是華麗了。可惜只是用來收藏安置妓女、唱歌跳舞的人,觀賞歌舞,不是風雅騷人所做的事,我認為是不可取的(我是不學他們的)。 我聽竹工說:「用竹片替代陶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鋪上雙層,就能用二十年。」哎!想起我在至道乙未那一年,從翰林學士被貶到滁州(因批評朝廷不用厚禮舉喪孝章皇后);丙申年,調往廣陵(因閩人鄭褒徒步來晉見,王送他一匹馬,被誣告買馬舞弊):丁酉年,又調回京城中書省;戊戌年除夕那一天,又接到貶齊安(黃州)的調職命令(修《太祖實錄》,直書「杯酒釋兵權」事),到今年──己亥年閏三月到齊安郡黃岡任所(出、移、入、有,四個動詞顯見其對升貶心境淡然)。這四年之間,東奔西走從未停歇,不知道明年又在地方,難道還怕竹樓容易腐朽嗎?(竹樓壽命僅十至二十年,雖已算是易朽,但對宦海浮沉,四年三黜的作者而言實無須多慮)只希望我的繼任者能與我志向相同,繼續維修它(借竹樓寄託作者的理想與情操),或許這竹樓就能不朽壞倒塌了!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 分段大意及結構分析:從竹瓦起,最後以竹瓦結。 首段:指出黃岡房屋的特點:因竹多而大,用途廣,故多竹屋。(地適種竹,因價廉工省,普受採用) 二段:敘自己所建小竹樓的位置、竹樓上所看到的景觀、及在不同季節、活動的情趣。(小竹樓之環境視野、竹樓六宜,樂境全由心生。) 三段:敘公餘之優遊佳趣與謫居之閒適:消遣俗慮;風煙忘機;詩酒自娛,塵境倏忽,素月恆久) 四段:舉古代名樓對比:突顯竹樓之高雅與情懷之高尚;暗寓其守正不阿及對鄙視官場之驕奢淫逸。(崇高華麗,吾所不求;妓女歌妓,吾所不取。欲效 五段:就竹樓之易朽聯繫其仕途迭遭貶謫之不順,而抒發對羇旅漂泊的感慨。 (一)藉竹工之言,隱發凡物無不朽; 通過竹樓「易朽」與「不朽」的議論,告訴人們:竹樓雖然易朽,但居其間者的人格卻是不朽的。 (二)憶數年間奔走流離之狀,傷官場之無常。物無永恆,事有泰否,人生出處遭遇,難以預料。 (三)俗情牽繫,幸樓不朽(王禹偁憂念國事,以直諫敢言而遭貶。「屈於身而不屈於道」的人永遠是不朽的。對應該如何處世為人,王禹偁作了很好的回答)。 引言:北宋咸平二年(西元999),黃州刺史王禹偁見黃州城西北角雉堞久廢,一片荒穢,就利用黃州盛產的楠竹蓋了兩間小樓,並為此寫了一篇絕妙的文章。文中借竹樓的妙處來披露自己不追求世俗的享樂,也不在乎聲名是否顯赫的高尚情操,這就是膾炙人口的〈黃岡新建小竹樓記〉,簡稱〈竹樓記〉。記中說:「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毀,榛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 竹樓舊址:綜合以下地方志書的記述,在今漢川門仿古城牆的北端(上城牆的入口處)。 (一)陸游《入蜀記》:「循小徑,繚州宅之後,至竹樓,規模甚陋,不知當王元之(王禹偁)時亦止此耶!樓下稍東,即赤壁磯。」 (二)范成大《吳船錄》:「竹樓,在黃岡縣西北,宋王禹偁有記。竹樓,郡治後赤壁山上,方丈一間耳。」 (三)南宋王象之在《輿地紀勝》黃州景物上說:「竹樓,王元之作記云:『公退之暇,披鶴氅,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雲竹樹而已。』」 (四)明弘治《黃州府志》卷之四記載說:「竹樓,初在古城西北隅,後遷城,今在城內府治儀門西南。宋王元之為黃州守,以竹建此樓,自為記。元至順辛未,郡守脫穎普化九疇楚公以木陶瓦重建,儒人龍仁夫重為記。元末兵燹。洪武甲戌,知府葉宗因址重建,宣德間推官王繕重修。」 (五)清康熙《黃州府志》卷之二記載:「竹樓,在城西北隅,府治儀門外之右,宋王禹偁有記。今廢。」 (六)清乾隆《黃州府志》卷之三古跡下載:「竹樓,在城西北隅,府治之右。宋王禹偁建,有記,今廢。按歐陽修《於役志》,竹樓有,在興國寺。又,陸遊記竹樓下稍東即赤壁磯,則竹樓又當在赤壁稍西。」 (七)清《黃岡縣志》載:「明嘉靖間,知府郭鳳儀移建今縣治西,下為賓坐,曰禮賢堂。國朝康熙間,通判宋犖移建洗墨池西,與並建之雪堂對峙。」 題解:Google衛星地圖連結:湖北省黃岡市 本文選自《小畜集》,原題作〈黃州新建小竹樓記〉,一稱〈黃岡竹樓記〉,屬於記敘文。宋真宗咸平元年,王禹偁因修《太祖實錄》而得罪朝廷,被貶為黃州知州,這是作者在仕途上被貶的第三次,因此心中頗為憤慨。次年到達黃州後,在城角建造竹樓兩間,並作本文記寫其事。獨具風韻的小竹樓,成了「屈身」而不屈道」的貶官的象徵,而充滿聲色玩好的豪華樓觀則又成了居高位、甘墮落的權佞的代稱。 黃州竹樓位於黃州西北角赤壁旁的城牆上,北宋著名文學家王禹偁修建。王禹偁被貶來黃州作知府的當年(999年),發現「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當地多用竹子代替陶瓦蓋房子,價格便宜,還節省功夫,於是就在黃州城西北角的矮牆上修了兩間小竹樓,並寫了一篇很有名的〈黃岡竹樓記〉,把個竹樓寫得趣味盎然,令人心開目朗,遙情欲往。樓以文傳,由於王禹偁的這篇精美的文章,使得竹樓也大放光彩,成了黃州城著名的建築。當年竹樓已毀,現存竹樓系中共重修。 作者: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北宋文學家。出身農家。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中進士,歷任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土。王禹偁為人剛正不阿,敢直言進諫,有守正不屈的精神,「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為已任」,誓言要「兼磨斷佞劍,擬樹直言旗」。 端拱初年,太宗下詔納言,時任右拾遺的王禹偁,立即獻上〈端拱箴〉一文,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奢侈生活做了深刻的揭露,「一裘之費,百家衣裳」、「一食之用,千人口腹」。他斥責統治者「聚民膏血」。而對於「室無環堵、地無立錐」的廣大貧苦人民,則表示深切的同情。並勸告太宗選賢任能,做一個勤政愛民的君主。端拱二年,京師大旱。王禹偁上疏說:「一穀不收謂之饉,五穀不收謂之饑。今旱雲未霑,宿麥未茁,國無積蓄,民饑可憂」。建議「除宿衛軍士、邊庭將帥外, 王禹偁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奠基者。他反對宋初學者的浮華之風,首先提出改革文體的主張,倡導寫作通俗暢達的詩文。於詩,他們推崇杜甫、白居易;於文,推崇韓愈、柳宗元。提倡寫詩文要象韓愈那樣「傳道而明心」,「句易懂、義曉暢」,「文人字順」,並以「韓柳文章李杜詩」的口號號召,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獨自表現了現代主義精神。他的詩文多是抒情達意、托諷寄懷的言意之作,語言自然流暢,風格簡樸淡雅,對時政多有規諫,對民間疾苦多有深厚的同情。其散文代表作有〈待漏院記〉、〈黃崗竹樓記〉、〈唐河店嫗傳〉、〈錄海人書〉等。王禹偁的詩,在他的全部著作中佔有重要地位,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如〈感流亡〉、〈畬田詞〉、〈春日雜興〉、〈黑雲裘〉、〈寒食〉等。他以具有人民性的現實主義詩文創作實踐,奠定了詩文尊杜、尊韓、尊白的基本傾向,成為宋初詩文革新運動的中流砥柱。《宋詩鈔》裡說:「元之獨開有宋風氣。」宋代文人林和靖說:「縱橫吾宋是黃州。」蘇軾稱讚王禹偁「以其雄文直道,獨立當世」。 真宗咸平四年,王禹偁卒於蘄州任所,年48歲。朝廷聞訃追悼,厚葬於巨野龍泉寺東酒莊(今屬嘉祥縣),立墓碑,建烏頭門,旌表天下。其著作有:《小畜集》20卷、《小畜外集》13卷、《承明集》10卷、《集議》10卷、《別集》3卷、詩3卷。長子嘉言,進士,官至殿中侍御史。次子嘉會,進士,官大理評事。 課文相關資訊圖片補充: 地理中國 《地理中國》 20110915 竹海尋奇 黃州楠竹被統稱為毛竹,又名孟宗竹,竹稈是重要木材植物,高可達 楠竹竹海 竹瓦 楠竹竹筍二天可成長 楠竹竹稈外表筆直而光潔亮麗 楠竹竹稈非常筆直 楠竹竹片 老照片:黃州月波樓 新照片:黃州月波樓↑↓ 古代仕女投壺遊戲 春苑投壺圖 1943年作 古代士大夫投壺圖 投壺遊戲中使用的壺 銅投壺 現代人體驗「投壺問禮」 投壺,知道是中國的古代遊戲,可我第一次是在韓國玩 送夕陽 迎素月 補充資料 漢代投壺畫像石 投壺──脫胎於射禮的遊戲 奴隸社會是非常重視射箭的。奴隸主生了個男孩子,要在門上掛一張弓,並用六支箭向天地四方各射一支,表示這個男孩子長大了,要使用弓箭去征服四方。在各種大的宴會上都要進行射禮。自天子、諸侯及至大夫、士,各有不同的射禮儀式。不能參加的人必須「辭以疾」,到了春秋末年,奴隸主階級已經腐化墮落,許多人拉不開弓,射禮不能進行;於是就把射箭改成為投壺。投壺,就是把沒有箭頭的箭桿投到酒壺中去。這樣一改就省力多了,用不著費勁拉弓,也不需要平時練習,到時拿起箭桿就投。各國諸侯很歡迎它,於是投壺就代替了射箭禮儀。春秋末年,晉平公去世,晉昭公即位。昔國是當時諸侯的盟主,齊、鄭、衛諸 秦漢以後廢除了射禮,投壺便成為一種宴賓的娛樂。南陽漢畫像石中有《投壺圖》,圖中間是主賓兩人對坐投壺,旁有侍者三人。投壺雖然已不是正規的禮儀,但仍是一種高雅的活動。據《東觀漢記》記載,東漢的大將祭遵,」取士皆用儒術,對酒娛樂,必雅歌投壺。」投壺和雅歌連在一起,成為儒士生活的特徵。 投壺遊戲中使用的壺 漢代的投壺方法較之春秋戰國時期有極大改進。原來的投壺是在壺中裝滿紅小豆,使投入的箭桿不會躍出。漢代不在壺中裝紅小豆,可使箭桿躍出,抓住重投;可以一連投百餘次,「謂之為驍」。《西京雜記》說,漢武帝時有一個郭舍人善投壺,可以「一矢百餘反」。」每為武帝投壺,輒賜金帛」。魏晉時也流行投壺,投壺的技巧又有所發展。有一個叫王胡的人,可以閉上眼睛投壺,百發百中。石崇家裡有個伎女,可以隔著一架屏風投壺,也是百發百中。晉代在廣泛開展投壺活動中,對投壺的壺也有所改進,即在壺口兩旁增添兩耳。因此在投壺的花式上就多了許多名目,如「依耳」、「貫耳」、「倒耳」、「連中」、「全壺」等。 投壺遊戲 投壺和我國古代的足球、圍棋,都東傳到朝鮮。據《新唐書‧高麗傳》記載,「 由於投壺是由射禮演變而來的,漢代投壺成為儒士的高雅活動。魏晉以後,投壺翻出了不少花樣,一些正宗儒派於是大為不滿。宋朝司馬光在反對新法失敗之後,居住在洛陽,曾著有《投壺新格》一書,詳細記載了壺具的尺寸、投矢的名目和計分方法。宋代以後,投壺遊戲逐漸衰落下去,不再像漢唐那樣盛行,僅斷續地在士大夫中進行。「每對客賦詩、談文或投壺以娛賓,公以舊格不合禮意,更定新格。雖嬉戲之間,亦不忘於正也,此足以見公之志。」司馬光重訂的「投壺新格」。主張「傾斜險波不足為善」,把一些含有技巧的花樣動作刪掉,使投壺成為「納民心於中正」的活動。經過司馬光這一番改革,投壺脫離了人民,也脫離了娛樂活動的範疇,而成為一種復禮活動了。民國初年,軍閥橫行,尊孔復禮之風甚盛,四省聯軍司令孫傳芳在南京組織「婚喪祭禮制會」,並提倡投壺,拉攏了一些知名的學者參加。魯迅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對章太炎參加了投壺表示不滿,「既離民眾,漸入頹唐,後來參與投壺」。這裡的投壺,已是尊孔復禮的象徵。 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遊戲。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客人射箭。那時,成年男子不會射箭被視為恥辱,主人請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辭的。後來,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就用箭投酒壺代替。久而久之,投壺就代替了射箭,成為宴飲時的一種遊戲。投壺在戰國時得到相當發展,當時的文者傾向於內心修養,投壺這種從容安詳、講究禮節的活動,正適合他們的需要。此外,由於社會發展,民間以投壺為樂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禮記‧投壺》說:「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左傳》曾記載過晉昭公大宴 以射箭勝負賭酒的方式古已有之,但射箭需要室外場地,所以只有在大宴會或軍中飲酒時才能進行,後來經過發展變化有了適於在室內進行的投壺。投壺遊戲的禮節繁瑣,投壺之前,主客之間要請讓三次才能進行。參加投壺的賓主,包括侍從,都要受「禮」的約束。《禮記‧投壺》註:「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 投壺是一種廣口大腹、頸部細長的器物。投壺時,要準備好投壺用的箭矢。酒宴開始時,賓主依次取箭以同等距離向壺中投擲,投中者為勝,不中者罰酒。投壺一般在宴飲中進行,在當時是最常見的酒令,沿續兩千餘年而不衰,至明、清時期還頗為盛行。據記載,明萬曆皇帝生前喜歡飲酒,死後隨葬品中有不少精妙的酒器,投壺便是其中之一。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