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80.歸有光〈項脊軒志〉演義 附錄〈先妣事略〉★
2011/03/26 01:21:36瀏覽99691|回應2|推薦42

歸有光〈項脊軒志〉演義 附錄〈先妣事略〉 2012/12/19

原文:項脊軒,舊南閤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闢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踰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女懷清台劉玄德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

以上是正文(作者於十七歲作)以下是補記(作者於三十歲所寫)

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閤子,且何謂閤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閤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主旨:提昇親情倫理,自我慰勉於窮達顯晦之遭際項脊軒之興廢,描寫一些與之有關的家庭生活細節瑣事和三代的人事變遷,體現濃郁的親情,同時寄寓難以言喻的物是人非之感慨悲痛以及對親人深厚思念之情。

題解:項脊軒志〉選自《震川先生文集》。項:頸的後部。脊:人或動物背部的骨柱,如:「脊梁」、「脊椎」, 泛指物體直立成條的背部,如:「刀脊」、「書脊」。軒:原為古代專供大夫以上官員乘坐的車子,左右有窗,前後有蓆子遮蔽,後人將之引申為長廊或小室之有窗者項脊軒歸有光的書齋名,「志」就是「記」之意,是借記敘事物以抒發情感的一種文體。這是一篇圍繞書齋的記事。項脊軒是作者的一個很小的書房,是作者長期生活過的房間。取名項脊,是由於作者遠祖曾在一個名叫項脊涇的地方居住過,寓追念之意。本文從開頭到「與埳井之蛙何異」是正文,作者寫作時年十七。自「余既為此志」以下是十三年後寫的補記。作者已三十歲。

《說文解字》「車」部,「軒」下云:「軒,曲輈藩車。从車,干聲」。段玉裁注云:「謂曲輈而有藩蔽之車也」。按「輈」與「轅」互訓,皆指車前橫木用以攀援登車者。「藩」為「輻」之假借,車之蔽也。王筠《說文句讀》云:「曲輈轓車者,言曲輈而有箱者,謂之軒也」。則「軒」從「車」立義,本以指車上容身之箱。車箱容積不大,引申則為居室之小而巧者之稱。一般皆附於堂前,作為憩息讀書之所,稱名多取其雅。此文題目則以祖先故里冠之,用以示本源也。

全文作者以項脊軒為主線,敘寫書房而又不單純寫書房,而是記敘自己獨居的樂趣,當年的胸懷,追憶了過世的祖母、母親和亡妻,感慨命運的無情。形散而意不散,內容樸實而感情真摯,餘韻無窮,耐人回味咀嚼。是一篇以一物為中心而展開多面向的優秀散文。

作者: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人稱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蘇)人。相傳母氏懷孕先生時,家數見祥瑞,有虹起於庭,其光屬天,故名「有光」。自幼穎悟,異於常童。家本書香,門第清望。九歲能屬文,弱冠時已盡通五經三史。鄉試中後,會試不第,徙居嘉定(今屬上海市)安亭江上。讀書講道二十餘年,學生常數百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五十八始舉進士,授長興縣隆慶中,受高拱等荐舉,任南京太僕寺丞,後卒於官。與王慎中茅坤等被稱為唐宋派。散文創作受司馬遷歐陽修的影響較大,但能自成一家。的散文創作不僅對當時的文壇時弊有所矯正,而且對桐城派散文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傳世著作有《震川先生文集》三十。別集十卷。此外尚有《易經淵旨》一卷。《文章指南》五卷。

歸有光的一生經歷是曲折的。他聰穎好學,少懷大志,不幸八歲時喪母,但卻更加勵志不輟。十七歲寫本文「正文」時,反映他的這種心境,過了兩年他就考中秀才,又過了三年他結婚。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一帆風順,生活似乎給予他恩寵,飛黃騰達在望。誰知六年之後,他的妻子就拋下了丈夫愛女溘然長逝,在科舉中又屢遭挫折,經過十五年才考中舉人,又經過二十五年才考中進士,在六年間做過知縣,又調到朝廷裡做了一名不大的官員,隨後就與世長辭。

尤其寫骨肉親情,雖事屬細瑣,亦自委婉傳神,洋溢天真。傳世最有名的〈先妣事略〉部分片段,顯現垂幼無知,不知喪母之痛。賢母教督,不使因循懈怠,客寥故語,親切感人。

先生先天秉賦淳厚,足以立其本。而後天之八股文嚴謹法式,益使其文自然有條理,與古文之意旨合。與王慎中唐順之並稱為嘉靖三大家。或益以宋濂方孝孺王守仁合稱為代六大家。可知其在中國文學史上之地望矣。而桐城派方苞姚鼐,以及曾國藩吳敏樹等人莫不推重文,以為其氣韻得之於太史公,而能取法於也。當時主盟文壇為王世貞等七子。昌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流風所及,由「擬古」而「竊古」。古文義旨,空餘糟粕。震川先生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取材生活瑣事卻別有情志,開拓了寫家庭生活瑣事進入散文的新境界,被黃宗羲譽為「文第一」。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評價說,他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後,元明兩代除他外別無他人,可見評價之高。

中國文章法式,至宋王安石倡制藝,建立嚴整規格。後遂演為八股文,是為文章組織結構極峰,最便於玉尺量才,明清科舉,遂為定格。歸有光代八股文大家。故一生為文,謀篇遣詞,明淨而有法度。然其本身並不以八股文為滿足。歸有光的秉性持身,正是標準的孔孟傳統的儒者。其設帳作教精神亦正表現超越世俗功名利祿,弘揚六經聖道的高遠理念。

析譯:

項脊軒新稱,就是原先的南閤子(原始名稱)。室內面積僅一丈見方,可容一人居住(小)。它是有百年歷史的一間古屋(舊),灰塵與泥土常從屋項上漏下來,雨水也往下直灌(破),每次移動桌子,看來看去沒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劣)。加上屋門朝北,不能直接承受陽光的照射,一過中午,屋內就暗了下來(暗)。我稍微對它修整了一番,使上面不再漏雨、掉灰屋頂之。室前新開四扇窗戶,院子四周砌上圍墻,以北墻擋住南面射來的日光,日光經這面墻反射過來,屋子裡才明亮起來(窗牖小牆之闢建)。在庭中又栽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往日修建的欄杆,也就增添了新的光彩花木增勝之植。借閱的書籍堆滿了書架,我悠然自得地時起時臥。長嘯低吟,有時靜稍稍地獨自端坐著,自然界的聲響都能清晰地聽到居處感受,安詳可喜)庭院前幽靜的環境吸引著小鳥常來覓食有人來了也不願飛走(靜幽可喜)每當農曆十五的晚上,皎潔的月光照亮了牆壁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在牆上,微風吹來,樹動影搖,有如一幅活的水墨畫,美麗可愛至極可喜)(修葺後的項脊軒,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其對青少年時期讀書生活過的書齋之可愛、可親和無限眷戀之情,以「喜」貫穿其間

可是我在這裡居歇,喜悅的感受固多,悲愴的感受可也多(直抒情意,總言居此軒之多感,在文中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世事無常,人生代謝,項脊軒由破舊而翻新,由暫新而轉舊。人事更由生而死,由聚而散。歸有光八歲喪母。十五歲束髮即讀書軒中。作此志時,居此已三年,其間,祖母又逝,內心之傷感,可想見矣。可喜之事不必無,可悲之事必更多也)。在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個整體大家庭自然融洽。等到父執輩們分家另炊以後逐漸隔闔,室內外安置了許多小門墻,到處都是空間各自設限,彼此相互隔絕。東家的狗亦向著西家叫由於小家庭彼此疏遠,客人得越過他家的廚房去用餐改建沒有整體規劃雞棲宿在廳堂之中沒有公德心,有人在廳堂養雞。凡此種種皆表現出家庭的頹敗與衰落)。院子開始是用籬笆隔開,後來又築起牆壁,總共變動了兩次(昔日的名門望族,現在到處是籬牆,可見這個大家庭已徹底分崩離析,表明家庭成員間的隔閡、冷漠)。家裡有位老婆婆,曾居住在這個閤子裡。這位老婆婆,是我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在我家當過兩代人的乳母,母親在世時待她很好。閤子的西首連著內室,母親曾到閤子裡來過。老婆婆時常對我說(藉家中老嫗歷屬往事;先寫作者第一個思念的人──母親):「這兒,是你母親站過的地方。」老婆婆又說:「你姐姐小時候,我抱在懷中,她呱呱地哭著,你母親聽見了就用手指輕敲(「叩」是用指尖輕輕地敲,聲音不大。表現出母親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冷著了,是不是餓著了,但是又怕吵醒了孩子的心情。心情急切,動作輕緩,表現對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愛之情)著房門說:『孩子受涼了嗎?想吃東西嗎?』我在門板外一一作回答。」老婆婆的話還沒說完,我就掉下淚來,老婆婆也哭起來(因作者母親早亡,乳母這話讓作者觸景生情,似乎讓作者感到母親現在就站在他的面前,從而引起無盡感慨和追思,所以會泣不成聲)。我從少年時起就在軒中讀書。有一天,祖母來看我寫作者第二個思念的人──祖母,她說:「我的孩子,好長時間沒見到你的影子(可看出思念疼愛之情)為什麼成天默默地關這裡(可體會到祖母看到孫兒成天讀書受苦的不忍之情,看似責備、不忍心和疼愛,實則對孫子倍感欣慰與信賴),真像個女孩子了!」離開時,她用手輕輕關上軒門,自言自語地說:「我們家的人長久以來讀書沒有取得功名,這孩子日後的成就,莫非可以期待嗎(「久」字體現了祖母對家長期無人考取功名的失落與遺憾的情感,又有對孫子的無限的期待和將來一定能光耀門楣的信賴)?」不一會,又拿了一塊象牙笏到軒裡來,對我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間拿著去朝見皇帝用的,日後你當用得著它(透過祖母的叮嚀,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一個出身世代官宦家庭的老長輩看到其孫子聰穎成長,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和熱切期望)。」回顧舊日的這些事,好像昨天剛發生,真叫人長聲悲號不已啊(此當與歸有光的人生經歷有關:蓋歸有光自雖幼讀書聰明,廿歲就考取秀才,但其後仕途坎坷,屢遭挫折,而考取功名光耀門楣卻是祖母最大的願望,歸有光覺得自己愧對祖母,所以才會號啕大哭。「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這正是家道中落之悲,是懷念親人之悲的集中體現。或許,歸有光八歲喪母,和母親生活的時間短,與祖母生活的時間長,所以對祖母的感情可能要深一些,此說也有一定的道理)

軒的東面,以前曾設過廚房。往來廚房的人,從軒前經過。我閉門關窗住在裡面為求「靜」也,時間久了就能以腳步聲辨別從軒前經過的人「靜」則心安,而知性亦靈明矣。「足音辨人」, 似意外而實理中也項脊軒共遭到四次火災,皆幸得沒焚毀冥冥中似有神明保護軒近廚房,火災必多。靜中有覺,防止得宜,未必神明保護也。總說閉門獨居之境及軒之遭火而得全之奇

項脊生道:「當年巴蜀寡婦,能守祖業,善於經營朱砂礦的開採,獲利為天下之首,後來皇帝還為她築女懷清台劉備曹操相爭天下,諸葛亮才有機會從田野中出來建立功業。當這兩位還在世上的一個角落默默無聞時,世人憑什麼了解他們呢兩位古人出生平凡,經歷艱困而後奮起之事例,以自我比況慰勉我這個人物住在一間殘破的屋中行藏晦隱,壯志未伸,正眉飛色舞,自鳴得意胸襟廣大,視野遼闊,卻說是有什麼奇妙的景緻理想入景,夢境可真。別人知道了這事,可要說我與井蛙觀天有什麼差別(推測別人會以坎井之蛙視己,恰好表明自己並非坎井之蛙。世人唯知其外表,俗人更不足以量江海之鯨透露出作者埋頭苦讀,要實現理想的期望?」

寫成這篇記之後,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過來作者第三個思念的人──妻子)。她時常到軒中,向我問及一些古人古事,或者靠著桌子學寫字。妻子回娘家省親,回來後轉述她的妹妹們的話說:「聽說姐姐家裡有閤子,那麼,什麼叫閤子呢(話中充滿童趣、好奇,顯得天真無邪。選取妻子轉述歸寧時小妹們的問話,是從側面表現他們夫妻感情的深厚。歸寧承歡,由小妹之欣樂而見。「閣子」之問,正以明俗多不知其義,故震川先生易名「項脊軒」也?」以後過了六年,我妻子去世,項脊軒逐漸破敗失修存亡倏忽,人事又大變,作者受打擊至深,故項脊軒壞而不修。此後又過了兩年,我長久臥病在床,閑極無聊,才派人再次修繕南閤子略以寄情,憂睹物思人,故稍異其制,那形制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後我常在外羈留嘉靖十九年始舉鄉試,先生三十五歲。自此游學在外之日多,不常回軒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樹,是我妻子在去世的那一年親手種下的(說明為何會對家中枇杷樹情有獨鍾),今天已高高地矗立著,枝繁葉茂,像一把撐開著的巨傘(以典型的移情於物之寫法,表現對亡妻的思念之情:妻子死後,人已經不在了;物是人非,光陰易逝,把對妻子的無盡思念之情通過琵琶樹來表達。只說樹在生長,不說人在思念,作者淡淡的憂愁,濃濃的深情躍然紙上)

分段大意及結構分析:

                文章從記敘項脊軒的舊貌入手,接著寫修葺以後的新貌,與舊貌相互映襯,顯現出這個小小書齋的幽情雅趣。就自然面貌來說,項脊軒雖小卻饒有詩意,也現了作者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然恬適、自得其樂的心情。然後記敘有關項脊軒的人事。首先是大家庭的解體,然後是對母親的悼念,最後是對祖母的懷念,接著文章插寫了足音辨人和遭火不焚兩件事。補記部分,寫對亡妻的懷念本文分「志」和「補記」兩部分。前面「志」的部份所以記「項脊軒」也,後面「補記」的部份,所以記述作「志」後之變化,人事滄桑。存亡倏忽,修葺異制。行役于外,不常歸居矣。本文以「項脊軒」為中心,所述為環繞此「軒」,就其結構環境,通過時間,人事種種變化,縷述內心感受。不出高談宏論,家庭親情,娓娓道來,清新真摯而溫馨也。

「志」之部份可分四段: 

首段:項脊軒之來由、修葺前後的不同變化,以「喜」貫穿

意在表現自己對青少年時期讀書生活過的書齋,可愛、可親的深深眷戀之情。

()項脊軒之來由、稱名。

原始:舊宅之南閣子。

新稱:歸有光追念祖先曾居「項脊涇」,遂以「項脊」名此「軒」。

()修葺前境況:破舊。

舊:百年老屋。

屋頂積塵成泥,滲塞濕漉,大雨即漏下注水。

劣:每移桌椅,回看竟無安置之處。

陰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修茸過程屋頂之修,透光窗牖、短牆當日之建,花木增勝之植。

()修葺後居處感受:宜人可喜

1.安詳可喜:「借書滿架,俯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2.幽雅可喜:「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琢食,人至不去」

3.明亮可喜「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功,珊珊可愛!」

段:項脊軒環境人事之變遷,回憶母親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貫穿。

    回憶中隱含著作者對家庭變遷的悲歎,對親人的深切懷念,對自己懷才不遇、有負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充滿無盡傷感之情,讓人難以釋懷

    此段是本文最重要之構體。大家庭舊宅,改變極大,異爨裝修,各自為政。時空變異,物換星移!人生遭際,悲喜叢集。「項脊軒」乃無知建築。可「志」者,通過人事之變遷,託「軒」之蹤跡以寄滄桑之感傷耳。

()總言居此軒之多感:直抒情感,在文中達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然余居此,多可,亦多可悲

()略說叔伯分家,室內環境大變:通過 「雞棲於庭」和「東犬西吠」來表現作者對家道中落之感傷。

1.前此大宅院,庭中南北暢通,大家庭自然融洽。

2.諸父分家,逐漸隔闔。

空間各自設限,彼此相互隔絕。

由於小家庭彼此疏遠,東家犬亦向西家吠。

由於改建沒有整體規劃,客人要穿越他家廚房赴宴。

由於沒有公德心,有人在廳堂養雞:「廳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場所,可以顯示這個家庭的地位,昔日光耀門楣的廳堂,現在它卻成為雞窩,並且時不時還有嘈雜的狗叫聲,表現出家庭的頹敗與衰落。

由於佔地私心,庭院開始隔圍竹籬,後又築起牆壁,一變再變:昔日的名門望族,現在到處是籬牆,可見這個大家庭已徹底分崩離析。籬牆隔斷的不僅是房屋,更是人心,表明家庭成員間的隔閡,冷漠。

()家中老嫗歷屬往事(用包含情感的典型細節描寫法,寫作者第一個思念的人──母親的事;作者八歲喪母

歸有光束髮始讀書此軒。前此,老嫗曾居於此。

老嫗原是先祖母婢女,乳養諸父及兄姊兩代。所以先母生前對待她優禮有加。軒之西連接女眷。

老嫗常對我指說,什麼地方,你母親曾站立過。

老嫗又說,你姊在我懷抱,有時哇哇哭,母親就用手敲門板,問:孩子怕寒嗎?餓了要餵奶嗎?我就從門板外跟她對答。

老嫗話沒說完,感傷人事滄桑,我不禁泫然而泣。老嫗也流淚泣。

()記祖母探視愛顧,並給笏期勉(寫作者第二個思念的人──祖母的事)。

我十五歲起,即在項脊軒讀書。有一天,祖母來探親,說:孩子,很久沒看見你影子,為何整天靜靜在這裡,太像一個女孩兒家。

臨走,隨手關上門,自言自語,我家子弟讀書,很久不見功名績效。這孩子的成材,將可有希望了!

不久,拿一古時大臣上朝用的象牙笏板回來,對我說,這是我祖父太常持卿夏昶在宣宗宣德年間上朝所持用,將來有一天你應當會用到它。

此「志」是歸有光十八歲所寫。先此,祖母已逝。故謂:回顧往昔遺下事跡,歷歷如在昨日。人生露電,世事滄桑,令人痛哭不能自禁。

三段:總說閉門苦讀的情景及小軒多次遭火而得全之奇。

敘寫自己閉門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寫「悲」的進一步補充。

軒之東曾經作為廚房,家人往來,即從軒前經過。想像裡,這像是大雜院。

扃牖而居,為求「靜」也。「靜」則心安,而知性亦靈明矣。「足音辨人」, 似意外而實理中也。

項脊軒共遭四次火災,皆幸得沒焚毀。冥冥中似有神明保護。軒近廚房,火災必多。靜中有覺,防止得宜,未必神明保護也。

段:引古人窮達顯晦之遭際以自慰勉,透露出作者埋頭苦讀,要實現理想的期望

震川先生作此「志」時,行年十八。相傳母氏懷孕先生時,家數見祥瑞,有虹起於庭,其光屬天。故名「有光」。自幼穎悟,異於常童。家本書香,門第清望。九歲即能成文章。未冠而通經史大家之文,及之說。同邑吳純甫見其文,即大驚服,以為當世無及。由是名動四方。此段所「志」,亦頗見自信。雖措辭謙抑,實則亦自許也。

()提出「蜀」、「諸葛孔明兩位出生平凡、名垂後世的古人以自況

《史記‧貨殖列傳》:「寡婦,其先得丹穴,而洩其利數世。家亦不貲。,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銜,不見侵犯。秦始皇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臺」。

諸葛孔明〈出師表〉,自云:「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傲,遂許先帝以驅馳」。

寡婦諸葛孔明,皆出生平凡,經歷艱困,其後奮起,乃晦隱而顯達也。作者引此古事以寄情志。

()言己屈處委屈,而心有美景,自譏亦自許也。

十八歲少年,寫居家生活境況,細微瑣事而委婉傳神,情意韻味深刻感人。

1.「處敗屋中」行藏晦隱,壯志未伸。

2.「方揚眉瞬目」胸襟廣大,視野遼闊。

3.「謂有奇景」理想入景,夢境可真。

4.「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推測別人會以坎井之蛙視己,恰好表明自己並非坎井之蛙。世人唯知其外表,俗人更不足以量江海之鯨也。古人在前,足堪仿效。追求功名事業之志躍然紙上。

寫:(作者三十歲所寫)這一部分意在寫悲情,先極力敘寫當年兩人在軒內唱和相隨的歡樂,以「喜」襯「悲」,襯托今日喪妻的悲哀

五段通過補敘,說明前志作後人事之變化對亡妻的懷念第三個思念的人──妻子

()初婚及婚後瑣事:結婚成家,鶼鰈情深,生活美滿。

先生作項脊軒「志」,時在嘉靖二年。嘉靖七年與蘇州魏庠之次女結婚。是母氏生前所聘定。先生年廿三。

軒中問古事,自是學有根柢。「憑几作書」,則又游有才藝,蓋人間仙侶也。

()歸寧而返之趣語

歸寧承歡,由小妹之欣樂而見。「閣子」之問,正以明俗多不知其義,故震川先生易名「項脊軒」也。

()後此妻子過世,人事又大變

存亡倏忽。先生受打擊至深。故項脊軒壞而不修。

久病無聊,倍感孤寂。修茸「南閣子」,略以寄情,然睹物思人故稍異其制。嘉靖十九年始舉鄉試,先生三十五歲。自此游學在外之日多,不常居此項脊軒矣。

六段托物抒情,借亭亭如蓋的枇杷樹,寄托對亡妻深深懷念之情。

          震川先生原配夫人卒於嘉靖十二年。此「後記」不載年月,意必在舉鄉試遊學於外後。樹已亭亭,當已逾十年矣。李清照〈武陵春〉詞,云:「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震川先生感情中人,必有此哭也

附錄:歸有光〈先妣事略〉

原文:先妣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來歸。逾年生女淑靜淑靜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殤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順,一歲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數顰蹙顧諸婢曰:「吾為多子苦。」老嫗以杯水盛二螺進,曰:「飲此後,妊不數矣。」孺人舉之盡,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於是家人延畫工畫,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諱。外曾祖諱;外祖諱,太學生;母氏。世居吳家橋,去縣城東南三十里,由千墩浦南直橋,並小港以東,居人環聚,盡氏也。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資雄,敦尚簡直,與人姁姁說村中語,見子弟甥侄無不愛。

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棉。入城,則緝纑,燈火熒熒,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冬月爐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纍纍暴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閒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戶內洒然。遇童僕有恩,雖至棰楚,皆不忍有後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鉺,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

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孺人卒,母孺人亦卒。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歸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與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彷彿如昨,餘則茫然矣。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

語譯:先母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十六歲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兒淑靜淑靜,就是我的大姊。過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個生下就死了,另一個也只活了一年。又過了一年,生下有尚,懷孕十二個月。第二年生淑順,過一年生有功

有功生下以後,先母哺養他比前幾個兒女更費力。於是她常常皺著眉頭對幾個女傭說:「孩子這樣多,我真苦死了。」有一個老婆子用一杯水盛著兩個田螺送上來,說:「把這杯水喝了,以後就不會常懷孕了。」先母舉起杯,把水一氣喝完,從此失聲變啞,不能說話。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病故。兒女都還小,看見家裡大人哭,也跟著哭,但是還以為娘是睡著了。真是傷心啊!接著,家裡請來畫工為先母畫遺像,把兩個孩子帶到畫工眼前,對他說:「遺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畫,鼻子以下照淑靜畫。」因為這兩個孩子面容象母親。

先母名。外曾祖父名;外祖父名行,是太學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輩輩住吳家橋。吳家橋在昆山縣城東南,離城三十里,經過千墩浦,到南直橋,沿著小河往東就到。村子裡聚居著許多人家,全都姓。外祖父和他三個哥哥都因為富有而出名,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常和和氣氣和村裡人談家常,看到小輩外甥侄子個個都喜愛。

先母到吳家橋娘家,就做棉花活。進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線,常常點盞小燈,勞動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兩天差個人來送點東西。家裡不缺吃食,先母卻終日勞苦像是窮得揭不開鍋。冬天生爐火用的炭屑,叫丫環做成炭團,一顆挨一顆曬在台階下面。屋裡沒有廢物,家裡沒有閒人。兒女大的牽著衣服,小的抱在懷裡,手裡還不停地縫縫補補,間間房裡乾乾淨淨。待傭人有恩惠,傭僕雖然被責打了,背後也不忍心責怪她。吳家橋每年要送來魚、蟹、糕餅,總是人人可以吃到。家裡人聽說吳家橋有人來,個個都歡喜。

我七歲時和堂兄有嘉進學塾讀書。每逢陰雨天氣,堂兄總是在學塾裡過夜,我心裡捨不得和他分開,但是卻不能留住,必定要趕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來,叫我低聲背誦《孝經》,要我背誦得沒有一個字錯漏,她才高興。

孺人辭世以後,外祖母孺人也病故了。家染上了瘟疫。舅母病故;四姨媽嫁在家,又病故;一連死了三十個人才停止。只有外祖父和二舅還健在。

孺人辭世十一年後,大姊淑靜嫁給王三接,這婚事是孺人生前應允的。辭世十二年後,我補上了生員,十六年後,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給我訂定的。一年以後我有了個女兒,我們夫婦都很喜愛女兒,格外想念孺人。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著眼淚,回想她生前的幾件事,彷彿像是昨天發生的一樣,別的什麼,都記不起來了。世界上竟有沒有娘親的人麼!天啊,多麼悲痛啊!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5020333

 回應文章

datbcontilyimy
2012/11/01 19:13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It's really useful;)(hocc@gmail.con)

尉左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情真意切
2011/04/01 16:51
高中時學過,  還有如 :袁枚的<祭妹文>, 都是情真意切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