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011/03/16 14:38:47瀏覽6095|回應1|推薦8

道德經云: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罪莫大於可欲』,這句話乍看來,有人會認為這種說法太苛責,或覺得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人所說出來的話;但老子在此,似乎想表達那『無道』結果的最初根源,也就是說這裡所說的『欲』字。

佛法講五妙欲、妙五欲。指染著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所起之五種情欲。又相對於欲界麁弊之五欲,則稱色界、無色界之五欲為「淨潔五欲」。指財、色、名、食、睡。

正因為這『欲』居於如此重要的因緣,『欲』字就需要從根本處去理解,『欲』乃是存在於人的意識中的一股『無明的衝動』,也就是緣起法所講的「無明行」;這股衝動稱之為『欲』,如清靜經云:『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又說:『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也就是說當人心清淨之時,從意識中可以見到『欲』的存在。

「欲」的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一種動力,做壞事固然是這股動力牽引,但成佛解脫也是靠這股動力的——佛法上稱為「善法欲」。所以欲是中性的,不能說它一定是好,或一定是壞,好壞要看它為什麼做、怎樣做?正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諸如此類潛存於意識深處的衝動,一不小心就可能把人類行為帶向『無道』的方向發展。

人性中除了不自覺的存在的『欲性』之外,同時也存在所謂『群性』,其發展可以使人群和睦相處,形成『有道』、『無道』的結果。

就一個人來說,這『欲性』與『群性』是兩種不自覺的衝動,但對於整個人群與社會來說,這就是兩股極大的無形動力,這相互之間的消長演變,關係到整體社會與文化的因果演變。以現代的知識,已經知道諸如人口密度、文化及政治、社會體制等,都會是影響所謂『無道』與『有道』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研究這人性與人文社會的關係,是追求和平安定的正確方向。

這個『欲』雖然有『無道』傾向的發展點,但在佛法有『昇華』的說法,修行上也認為這『欲』是可去的,佛家、道家都有『遣欲』的說法,當人能返觀自照見到這個『欲』後,這去『欲』的確是一個重要的修煉方向。

我們對於『可欲』這兩個字,就必須要去正確的了解,『可欲』就如同佛家所講的『貪欲』---『淫』。所以『罪莫大於可欲』,其罪就罪在於『可』字,表示肯定的『可』字,由此出發即會傷害『群性』,發展成為無節制,即所謂人欲橫流,從根源處著眼,所以說:『罪莫大於可欲』。

『性』本無好壞之別,是清淨無為的,但就人類的成長過程,因為『可欲』---『貪欲』的發展,就有產生『變性』的可能;我們以人的身體來說,人身的細胞本來都是正常的,無所謂的好壞問題存在,它們的行為的動機,都是為了保持整體生命而運作。

在這前題之下,每一細胞的運作,無不公而忘私,無為而為互動而協調,但如果某種因素使某些細胞變成『癌細胞』,這些變性的細胞,其求生能力、求生意志及行為的積極與活躍,更甚於正常細胞,這時這些變性細胞的特性,就是它們的行為與動機,是會促使與整體同歸於盡。

就整體人類來說,在某一社會或團體而言,這些變性的人,亦有如同『癌細胞』的存在,他們的智力未減,但其行為的衝動力且大於一般人,所不同的是,他們不自覺行為,是指向於與其所在的團體社會,驅向於同歸於盡的結果。

為什麼團體社會會有變性的人,這問題正與人為什麼會有癌細胞一樣的道理;個人如果不能抑制自己的病,就會趨向於死亡,這其中顯示『物競天擇』的作用在無形的運作。任何國家民族,如果不能克制內在的各種『病』,就會像患有癌症病人一樣。我們在前述『有道』與『無道』之各有關因素的運行,可以了解到,不論是個人對癌細胞的克服,或社會國家要求安定,世界要謀求和平,都必須從心靈根源下工夫。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當『欲』這一關失守,也要努力在第二防線守住,也就是說『知足』與『自我克制』,不讓『欲』的衝動漫無止境的發展。這和人的身心健康度有很大的關係,心靈健康,心力旺盛健康的人,常能自得其樂,容易有滿足感,生命力有定向的發展,能發揮生命的價值觀,不會無形中受那些欲的衝動所擺佈而失控。

如不知足,向外追逐,與人比較,則永無寧日,只有知足才是真正的滿足,要能知足,就須要有正知正念,有排除誘惑與不與人比較的作為;有如此修養的人,在人生的旅程中,才能夠真正獲得幸福。

所以知足是一個關鍵。這一層面的反應,是可以透過修心養性,最有效的方法禪修去了悟什麼是諸法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才能為心性可能變性而把關,不讓自己的心性往變性的方向發展。

今天有人為了情欲而身敗名裂,嚴格來講,並不是情慾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他沒有定力、智慧,以及自私自利的不良動機所致。就佛法修行的重點而言,如華嚴經云:『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並不在滅絕情欲,而在於發展般若波羅蜜多的禪定大智慧;以達到「以智化情、以智導情」的境界。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s8899&aid=4985796

 回應文章

雲遊
知足
2011/03/23 18:44
知足天下第一富!有求皆苦,無求即樂!世人不明此理,故苦不堪言,若能一念迴光,照見五蘊皆空,從此天天逍遙,年年快樂!
雲童~道本歸元~自在觀.覺悟明(lys8899) 於 2011-03-31 12:00 回覆:
感恩您的慧語!祝福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