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19 16:35:56瀏覽1582|回應5|推薦17 | |
預算審查 就事論事 上會期本人於教育委員會提案通過刪除「閩南語師資認證」4千萬預算,遭不明究裡者扣上「消滅台語」、「吃人夠夠」、「全民公敵」等情緒性謾罵,平心而論,為納稅人看緊荷包是立委應盡之責,有心人愛扣帽子、胡亂指控,這是個人修養以及能否就事論事、理性論述之問題,個人不予置評,然為免以訛傳訛,特在此說明為何提案刪除預算之經過: 語言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各種鄉土語言的智慧、價值更值保存,多年來有人鼓吹要說「母語」、要講「媽媽說的話」,個人十分贊成、從未反對,但「媽媽說的話」何其多?如今中國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在國中小就學人數早已突破十萬(前三名是中國大陸、越南和印尼),如果這些台灣新移民之子也主張「母語即人權」,請問教育部有無能力去落實呢?由於「母語」不等於「鄉土語言」,因此,主張推廣「母語」者又改稱應在學校推廣「鄉土語言」,本人亦從未反對,畢竟,台灣有70%以上使用閩南語,閩南語是台灣社會強勢的語言,聽說流利能增進生活許多便利,拓展人際社會關係,且多學語言總是好事。但鄉土語言的學習不能強制,更不能加重孩子的負擔,相信這是多數家長和老師的一致的看法。 可惜的是,從民國90年開始實施的鄉土語言教學,由於師資缺乏、教材凌亂、鄉土語言無統一發音與書寫等因素,導致教學困難,而教育部杜前部長更極力想統一閩南語拼音、強推閩南語用字、推行「漢字羅馬化」、又想要求小一學閩南語音標、小五要用閩南語書寫等,這些政策幾乎要讓學生「抓狂」,故而引發社會批評。此外,各種教材凌亂,有些自創所謂的「台語字」或台羅並用等怪字,大多數人幾乎看不懂也猜不透,建中生戲稱「比火星文還難」,這些諸多亂象早已被學者專家斥為學習的負擔。 杜前部長自97年度開始研擬舉辦「閩南語分級能力認證」,97年度編列相關經費800萬,98年度即增列高達5千萬(教育部表示其中4千萬欲做「閩南語師資認證」考試之用),然而翻閱教育部單位預算書,國教司和社教司均已編列大筆之相關語言經費(國教司98年度編列9000萬元)顯有資源重複之嫌,因此,個人提案刪除部份經費,同時要求教育部未來編列預算時能稍做整合,勿分散編列。但更重要的理由是:辦一個閩南認證考試居然要花費4千萬元,豈不令人咋舌?且未有報名人數、考試也未辦,第一年就設定通過率為50%,何以未考就預知及格率?如此認證計劃未免過於草率? 再者,目前鄉土教材共有注音符號、托羅巴、通用羅馬拼音、教會羅馬拼音四種教學。本人詢問教育部要考哪一種拼音?官員竟無法回答。事後本人再深入了解,去年教育部委辦的試題研發,其測試效度是有問題的,換言之,整個認證計畫根本不成熟,如果貿然通過預算,才是未盡把關、怠忽職責! 教育的目的在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並提升他們的競爭力。就語文「基本」能力的學習,無論從國家競爭力或世界觀的角度,最重要的毋寧是學好中文與英文,其他語言,孩子不僅能聽、且能說得流利就非常不錯了!至於語言的研究、保存、推廣..那是語言專家的事,千萬不要揠苗助長,變成孩子們的負擔。大人們更不要把政治或意識形態帶到教育現場,本人審查預算一向秉持專業理性之原則,也希望批評者能就事論事,以多數家長心聲和學子的利益為重!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