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西夏看獨立建國成功的要素
2018/02/01 02:53:29瀏覽668|回應0|推薦1

歸順唐朝

西夏(1038 - 1227)是黨項族建立的國家。黨項人是來自青藏高原的少數民族,史書中大約在第六世紀出現黨項人的記載,當時黨項人在青海、四川、甘肅交界的河曲地區生活。七世紀初,唐朝興起。唐太宗宣稱平等對待各民族,少數民族歸附,則授權原首領治理該部落(即羈縻制度)。黨項人面對吐谷渾(鮮卑慕容部)和吐蕃勢力的騷擾,於638年由拓跋赤辭帶領歸順唐朝。663年,黨項人在唐朝廷的支持下,內遷到黃土高原的慶州(今甘肅慶陽),生活環境得到改善,逐漸成長茁壯。881年,黃巢軍攻陷長安城,黨項人出兵助唐打擊黃巢有功,黨項頭領拓跋思恭於883年被唐封為夏國公,統治夏(陕西横山)、绥(陕西绥德)、銀(陕西榆林)、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等五州,並賜姓李,黨項人進一步升級成為藩鎮勢力。

依遼抗宋

唐朝覆亡之際,907年契丹人在北方建立遼國,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黨項人進貢300匹好馬給宋示好。宋對黨項人有戒心,於982年命黨項人內遷到開封,首領李繼捧順從,族弟李繼遷反對,率族人逃到大漠,依附遼朝,以抵抗宋的壓迫。遼為了對抗宋,歡迎李繼遷,封他為夏國王,將義成公主嫁给他。979年宋太宗統一江南後,率軍北伐遼,一併打擊黨項人,993年令邊境切斷給黨項人的糧食供應,李繼遷則停止供應食鹽給宋以為報復,雙方受害,貿易戰因此失敗。宋太宗派軍攻打黨項,黨項請和,宋拒絕,黨項人只有奮勇迎戰。996年,李繼遷突襲奪得宋運往邊城靈州(今寧夏靈武)的四十萬擔糧草,宋太宗派援軍五路進擊,黨項人靠著地利大敗宋軍。997年宋真宗繼位後息兵,封李繼遷為夏州節度使,承認他對五州的統治。李繼遷假意臣服,1001年再奪宋運往靈州的糧食,次年奪取靈州,更名西平府,作為新的都城。接著李繼遷西向,從吐蕃手中奪得河西走廊入口的涼州(甘肅武威),但被詐降的吐蕃將領射傷,吐蕃奪回涼州。

向西發展

1004年李繼遷彌留時囑咐兒子李德明不要跟宋、遼為敵,專心向西發展。1005年宋、遼簽訂「澶渊之盟」,雙方維持百餘年的和平。李德明繼位後,遵照李繼遷的指示依遼和宋。宋、遼和解後,和兩大強鄰和平相處無疑是黨項的最佳選擇。李德明推展跟遼、宋的貿易,發展經濟,積極增強國力。李德明選擇有黃河和賀蘭山為屏障的懷遠城,修建興州城(今寧夏銀川),於1020年遷都到興州。1028年,李德明長子李元昊率軍從回鶻手中奪取甘州(今甘肅張掖),從吐蕃人手中奪得涼州,成功奠定向西拓展的基礎。遼和宋兩大國認識到黨項人的實力,於1032年幾乎同時封李德明為夏國王。同年,51歲的李德明去世。李元昊繼任後繼續向西發展,1036年奪得瓜州、沙州、和肅州,完全控制河西走廊,結束近百年來的紛亂,絲路暢通,貿易得以恢復,黨項的實力進一步提升。

西夏建國三敗宋軍

李元昊覺得時機成熟,於1038年建立西夏國,自任皇帝。西夏長久以來臣服宋、遼,建國稱帝意味著要跟大國平起平坐,宋、遼都無法容忍西夏的挑釁。1040年宋出兵攻打西夏。李元昊先下手突襲,奪下邊境的金明寨,再往東南包圍延州(即陝西延安)。數日後大雪,李元昊假裝撤兵,退至三川口埋伏。宋軍派軍增援延州,行經三川口時遭遇西夏伏擊,死傷一萬多人,大敗而還。1041年宋再派大軍攻打西夏,由韓琦駐守渭州(今甘肅平涼)。李元昊派十萬大軍攻打渭州,韓琦派大將任福軍迂迴到羊牧隆(今寧夏固原附近),意圖頭尾夾擊西夏部隊。不想李元昊已有準備,任福一路打敗零星西夏武力,大意追擊,被誘入兩山之間的河谷通道好水川。西夏在預定的伏擊地點放置盒封的鴿子,宋軍打開盒子,一百多隻鴿子騰空飛出。西夏見飛鴿傳信,令騎兵進擊,似迅雷般衝散列陣的大宋步兵;兩旁山上西夏埋伏的強弩兵萬箭齊射向陣腳已亂的宋兵;西夏步兵發動第三波攻擊,從山上下衝入宋營砍殺。戰役由清晨進行到正午,一萬多宋軍,包括主帥任福戰死,只有數百人逃出。宋軍大敗時,遠在渭州的韓琦完全不知道任福軍的遭遇。

兩場戰役敗陣後,宋採守勢。1042年,李元昊派10萬大軍攻宋,分兩路攻渭州和劉燔堡(今寧夏隆德)。渭州知州王沿守渭州,派葛懷敏增援劉燔堡。葛懷敏途中來到定川寨,遭到西夏軍伏擊,宋軍爭相奔逃入寨。西夏軍包圍定川寨,斷絕入寨水源。宋軍被迫突圍,葛懷敏戰死,宋軍九千餘人傷亡殆盡。李元昊乘勝破渭州,大肆劫掠而去。大宋三戰皆敗,無意再戰,於1044年跟西夏簽訂「慶曆和議」,西夏向宋稱臣,宋則默許李元昊當西夏的皇帝。

西夏擊退遼十萬鐵騎

1044年遼興宗親率騎兵十萬討伐西夏。遼是由游牧民族的契丹人建立,人口八九百萬,也採全民皆兵制度,動員時期軍力可達一百五十萬,且長期在草原奔馳,驍勇善戰。遼、西夏以黃河為界,遼軍勢眾,分三路渡黃河,長驅直入西夏。西夏不敵,李元昊求和,遼興宗懷疑有詐,沒有答應。李元昊主動退兵三十里,遼軍前進,李元昊再退三十里,連退三次,每次都堅壁清野,遼軍深入百里,面對一片焦土,後勤補給發生問題。李元昊在遼軍糧草缺乏,兵疲馬乏的時候發動突襲。不料遼軍已有準備,強力反擊。此時突來風暴,飛沙走石,遼軍陣腳鬆動,西夏軍奮勇衝入敵陣,遼軍全線崩潰,西夏戰勝。李元昊見好就收,向遼求和,遼興宗同意,承認李元昊為皇帝。自1038李元昊建國稱帝,經過六年的戰鬥,終於得到兩個強鄰的承認,西夏王朝正式成立,延續了一百九十年後,於1227年亡于蒙古。

獨立建國成功的要素

跟宋、遼兩個大國比較,西夏無論面積、人口、資源都遠不及兩個強鄰,西夏獨立建國成功歸因於以下幾個因素。

一、領導人能夠洞察外部局勢的變化,調整對外策略。唐朝獨大時,歸附大唐;遼、宋相爭時,依遼抗宋;遼、宋締和後,依遼和宋。黨項人靠著靈活的策略,才得以在大國的夾縫中壯大,最後以強大的戰力和宋、遼鼎足而三。如果沒有優秀的人才領導,一個小國,如何從宋、遼討到便宜?

二、採取全民皆兵制度,極大化兵員數目。北宋人口四千萬,遼人口九百萬,總軍力都超過百萬,遠比兩百萬人口的黨項兵源充足。黨項採取全民皆兵制度,14-70歲男性都要服役,才得以組建一支三十萬人的軍隊,足以跟強鄰對抗。若非如此,兵員人數差距過大,就很難抵擋宋、遼了。

三、軍隊訓練精良,繞勇善戰。就以騎兵為例,“鐵鷂子士兵和馬身著弓箭難入的重盔甲,以鐵鍊將人馬鎖成一體,即使士兵被射也不會落馬。十隊騎兵一波波往前衝,再堅強的敵人陣列都會被衝散,從好水川戰役可以看到西夏士兵精良的戰技。如果蓄養一些少爺兵,平時訓練怕苦怕曬,做樣子可能都有困難,如何保家衛國?

四、有優秀的將領領導,制訂作戰計劃,在對敵時屢出奇兵,或奪糧草,或施突襲,或使詐謀,才能以寡敵眾,以戰逼和。如果將領只會奉承上級,嘩眾取寵,平時說說大話可以,拿不出禦敵護土的策略,那裡能夠以小勝多呢?

五、全民一心跟隨領袖團結對外。以西夏一個小國,即使集中全國力量對抗兩強鄰,都有滅頂的危險。如果領袖沒有足夠的號召力,國民或主戰或主和,兩派惡鬥,自己削弱實力,幾乎沒有建國成功的機會。

六、從最高領袖開始,全國都有流血拼死的決心和勇氣。西夏建國後宋軍來襲,李元昊多親自率軍迎敵,1044年面對遼十萬騎兵討伐,李元昊還曾經身陷敵陣,幾乎喪命。如果沒有拼死的決心,靠著喊話、舉標語,告洋狀,宋、遼可能被感化退兵嗎?期望友邦出兵相助,更是奢望。自己都不願流血,別人豈會為他人的利益白白犧牲?

小國在強國的夾縫中求生存本來就不容易,要得到尊重更是困難。從西夏的例子看來,唯有在卓越的領導帶領下,萬眾一心,強國強軍,敢戰敢死,再加上三分運氣才能成功。鑑往知來,參照歷史,對未來世局的走向應該可以略知一二了。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wv2013&aid=11008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