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01 04:36:22瀏覽3989|回應0|推薦31 | |
正為自己一本短篇小說集校稿﹐突然一個念頭襲來,心裡想著﹐許多年之後,還會有短篇小說這個文類嗎? 包括我自己,我自己並不確定﹐以後,還會再寫短篇?還會有更精緻的作品嗎? 望著往日的作品﹐心理有一絲悵惘,存下來的就這些了。字裡行間,總是毛線一樣的織了又拆、拆了又織。小說是個濃縮版﹐儘可能把複雜的意思包藏在最精簡的文字裡面。 * 祕訣就在於「濃縮」﹐恰恰也是短篇小說的精神!有限的字數之間﹐織了又拆、拆了又織,著魔的程度彷彿被一群惡鬼追趕(福克納在訪談錄裡的名言﹐driven by demons)。作者的紀律就在「濃縮」,每一箇字都是提煉過的,每一個句子都一再斟酌,為什麼這樣寫?希望讀者在接收到的時候若有所感,在稠密的文字中,呈現出眾生相的一個折射面。 與目前的時代氛圍卻相反﹐這是一個無限暢飲的時代! 當USB的容量愈來愈大,當facebook的容量可以承載每個人的一生(隨手打開,你真的需要知道嗎?觸目是識與不識的所謂「朋友」的人生全記錄),就好像blog裡滿山滿谷的文字,youtube上層層疊疊的家庭錄影,尤其email中無窮無盡的堆積,再不必為刪除信件而煩惱,一封一封都是失去時效失去層次感的信。所有過去的時光記錄,不分輕重緩急,每個人都可以隨時打開﹐綜覽一切,包括每天的生活起居,可以細瑣到幾點幾分做了什麼,如同當天的時程表一樣再現在眼前。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只是,這樣的痕跡已經人馬雜遝到....成為一堆漫渙的痕跡。 我們曾經努力保存有限的記憶,在頭腦裡反覆追尋,試圖追回忘記的往日時光。而以後的時代是不是恰巧相反?記憶是不是像刪不完的電子信?人們面對垃圾信件一般的、如影隨形的過往,會不會儘一切努力想要忘掉、想要殺個乾淨? * 追索記憶,各種歧出的路徑,本身就是最耐人尋味的心理拼圖!確定與不確定之間,記得與不記得的模糊地帶,面對枝蔓的岔道,總可以牽連出豐富的想像。目前這個時代,記憶真是一個筴子,都儲存成了檔案筴子!當敲敲滑鼠打開它,所有的過往一目了然,沒有誤讀,也就失去了細細追索的趣味。 自己(以前?)在寫作的時候,總會想到,人與人之間存在奇怪的覺知,作者與讀者之間,如果隔著是一條河,對方一定聽見了河裡流淌著的淙淙水聲。作者在這一端濃縮、精煉,讀者的那一端卻可以一一解碼,閱讀的樂趣,正在於傳遞了延遲的、懸疑的、也可能充滿歧義的想像空間。 今天的讀者,面對的是鉅細靡遺的即時訊息,每個人都忙於處理,其實是大量到無能處理的瞬間訊息。 此外,這是影像的時代,接收的資訊中總摻雜了太多的聲光刺激。想要看電子報上純文字的新聞與評論,一不小心,先觸動了旁邊的電視幕,有時候是廣告、有時候是動畫、有時候是主播清脆的聲音,閱讀中所需要的析理心思,全攪亂了。 * 另一個憂慮,我總覺得現代人的生活中太少的留白。 各種搜尋引擎,各種網頁鏈結,包括數位電視,包括google與wikipedia等等,需要什麼,無限暢飲,周圍充塞著無限量的即時資訊。 需要什麼,好像走入24小時的便利商店,隨便撈一撈,很快可以塞滿籃子。 因之,少了耐心地耙梳,少了這一端到那一端的延宕與等待。 我的鄉愁包括了信,這種人與人之間最傳統的溝通工具。 從挑選信紙開始,挑一支滑順的筆,用心地寫完,細心地封起來。寄出去的時候還不放心,聽聽信啪一聲掉進郵筒裡,再等著郵差何時來收信,痴痴地估算對方展開信箋的時間。 寫信與寄信之間、以及寄信與預期收信的時間差,以及那個時間差裡的懸疑之感,衍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情緒轉折。 全毀了。在email的時代,滑鼠一點已經寄出去,幾秒鐘之後,回信也已經近在眼前。 即使今天還有林覺民,恐怕也沒有了訣別的浪漫情緒。其實,一封"意映卿卿如晤"的信,動人之處仍在於延宕,在於:「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 的時間差。如果發的是電子信,妻子是在刪除垃圾信的匆忙縫隙,看到丈夫最後這封情意綿綿的信,怕也很難立即培養.....乃至想像「窗外疏梅篩月影」 的心情。 對著電腦,人們即時得到回覆也得到滿足的時代, 還有多少浪漫愛的延伸空間? 我愈來愈不是那樣確定了,包括「濃縮」、「精煉」這些字,在這個時代,這些字還是原來的意思嗎?我其實不太確定.....愈來愈屬於極小眾的、需要用心去解碼的文學作品,以後還存在著嗎?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