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奧運的階級差異
2008/08/28 18:21:19瀏覽1466|回應0|推薦15

  奧運史上,2008年在香港沙田舉行的馬術比賽,應是唯一一場有所謂「中國特色」的奧運馬術。障礙賽的柵欄漆著京劇臉譜、城門、摺扇等等,植物做成龍形、做成寶塔,場地中這些色彩鮮豔的中式道具,造型呆滯又滑稽,頗像是照著西方人眼光描摹出刻板印象的東方。

  然而,東方情調就到此為止,中國特色也就到此為止。馬術獎牌由德國、美國、澳洲,荷蘭、加拿大、英國、丹麥、挪威八國聯軍包辦,皆是白種人為主的國家,要不然有貴族傳統,要不像美國澳洲當年曾是舊帝國的殖民地。為了這充滿貴族氣的運動項目,香港砸下12億元的天價整理場地,還為此新建了一個主馬房,設有200多空調馬格,可供多匹名駒休憩。只可惜華人選手水準相踞甚遠,所謂的「主場優勢」也完全派不上用場。

  馬術這個項目在傳統上,它就屬於歐陸的貴族階級。奧運馬術包括三種賽事:盛裝舞步賽、障礙賽和三項全能賽。譬如說其中的「盛裝舞步」(Dressage),騎士駕馭著馬,感覺上馬在音樂裡自主地跳芭蕾舞,源自法文的Dressage,讓人聯想到歐陸優雅而做作的上流社會。參賽的名駒當然也講究出身家世,馬有沒有貴族系譜,跟在場上的鎮定氣質極其相關。騎士行頭更是貴氣的象徵,盛裝舞步賽與障礙賽中,規定要著所謂「正式服裝」,包括高帽、領節、束腹馬甲、收腰的長尾禮服,底下是緊身褲與馬靴,怎麼說呢?其實這些選手不用更衣,立即可以走進一個歐陸古裝電影裡充當演員。

  *

  在2008之前,馬術是唯一一個中國人從未參加過的奧運項目。帶著民族主義的熱切,主辦奧運的北京當然不甘示弱。派出六人的參賽隊伍,曾經把奪標希望放在一位華天身上。華天是混血小將,身上果然也有歐洲貴冑的基因,華天的外祖母是16世紀初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第三任夫人簡‧西摩的後裔,華天個人正就讀於英國最著名的貴族學校“伊頓公學”。奧運開始前,新聞標題就標榜他為「馬術界劉翔」,稱頌著「中國人的馬術奧運夢從此開始」。廣州一位企業家贊助華天幾千萬人民幣,似乎要豪賭一塊馬術獎牌。因此華天身邊,有一個比較齊全的後援隊,包括三匹血統優異的馬:木蘭、武松、忽必烈,還有四位馬夫、一位理療師、一位健身教練與一位獸醫。

  結果,華天騎著「武松」跨欄時墜馬,淘汰出局。

  代表隊其餘五人倉促成軍,當時參賽就頗為勉強。事實上,馬術最重騎士與馬匹之間長期配合,建立默契,一般來說、參加奧運的選手通常自己擁有七八匹甚至十幾匹有參賽經驗的名駒,才可以輪換休息。無奈中國代表隊資源有限,連馬都臨時租來。有的馬缺乏經驗,沒有見過這樣的大陣仗、也沒有跳過那麼高的柵欄,進場就緊張失控。那位「中國馬術協會」秘書長後來也不得不承認,中國馬術和歐洲馬術的水準有差距,“他們能夠完成比賽就已經非常不錯!”

  *

  體能上的限制可以克服,然而,其他的限制呢?

  中國帶著資本主義初階的自信,以及人定勝天的意志力,聲稱中國騎士首次亮相奧運馬術賽場,已經填補了歷史空白,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更聲稱往後四年將加強培訓,2012倫敦奧運將好好一搏云云。
問題是,有必要一搏嗎?

  在缺乏西方馬術傳統的中國,坦白說,我不相信馬術在四年的密集訓練後就顯出成績;就如同我不相信香港砸下12億港元的整建場地,有了世界第一流的冷氣馬房,接著就自然變做期待中的「馬運之都」。

  問題是,一個絕不可能普及的奧運項目,有沒有必要去強求佳績?奧運馬術原屬於歐洲貴族階級,而飼養馬匹入門費用極高,乃是某種遠遠超過大眾生活水準的運動項目。更何況這項運動講究門第血統、至今仍充滿階級意識,即使在奧運中倖獲一兩塊獎牌,看在近親繁殖的國際馬術圈,輪廓扁平的騎士戴高禮帽穿歐陸服飾,就好像在場地裡添上摺扇、臉譜、臉譜、城門等京劇道具,多少有點不協調。

  在奧運愈來愈像個資本主義銷金窟的此刻,我還是寧可想像…..在雅典,希臘貧農之子路易士(Spyros Louis)在1896首屆現代奧運會獲得馬拉松金牌的那一幕………我還是寧願運動員獻身的項目,皆如同奧運精神所言,沒有歧視,也沒有門檻,只要努力,即使光著腳板踏在地上努力跑,就可能奪牌的平易、簡約與普及。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ping&aid=2170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