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18 12:23:07瀏覽1037|回應3|推薦53 | |
擔心生活「塑」化嗎? ~ 行政院已發動跨部會力量全力追查遭塑化劑 (DEHP) 污染之起雲劑及其相關產品,有問題食品一律下架。但是,是不是只要政府掃蕩完違法添加的食品以後,環境中就應該完全沒有塑化劑了、也不會再有任何物品驗出塑化劑呢? ~ 對此,衛生署特別提出相關說明,並提供「5少5多」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 ~ 衛生署指出,很多民眾希望透過政府執法,遠離塑化劑陰影,不要再有任何東西驗出塑化劑。 ~ 然而,環境衛生學者紛紛指出,除了這次的違法使用事件以外,依目前國際上的現況,塑化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其實非常廣,一般人平時即會接觸到,民眾若將各類物品送驗,有許多會檢出少量塑化劑,並不奇怪;只是這種日常接觸的量較低。但各種來源的接觸加起來,仍可能形成相當可觀的暴露量。 ~ 為此,各國乃訂出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以DEHP為例,國際所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在0.02~0.14 毫克/公斤之間,以60公斤成人為例,每日攝取總量不應超過1.2~8.4毫克。 ~ 對環境塑化劑曾做過許多調查的成功大學李俊璋教授進一步說明,塑化劑存在環境中許多地方,包括: ~ 1. 塑膠製品:被加在塑膠容器、塑膠袋、保鮮膜、泡麵的油包、塑膠拼接地板或塑膠材質的醫療用品等塑膠製品中; ~ 2. 定香劑:被用來作「定香劑」,可存在於有香味的化粧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以及 ~ 3. 製藥:用於藥品與保健食品的膜衣、膠囊、懸浮液……等。 ~ 衛生署指出,上述這些物品會釋出少量塑化劑到食物、藥物或環境中;而人體則會透過飲食、呼吸或皮膚的接觸,吸收到塑化劑。國內外的環保政策,已朝向更嚴格的管制來努力,並開發減量、替代方法。 衛生署與李俊璋教授提醒:雖然上述日常環境中的塑化劑含量通常不高,但為保護自身的安全,民眾仍應認識哪些物品容易含有塑化劑或容易釋出塑化劑,避免長期頻繁的接觸。 ~ 衛生署邱文達署長特別提出「5少5多」的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 1. 少塑膠: (1). 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使用不銹鋼杯或馬克杯。 (2). 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後再加熱。 (3). 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以包裝油性食物。 (4). 少讓兒童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 (5). 不給兒童未標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奶嘴。 ~ 2. 少香味: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之清潔用品等。 ~ 3. 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 ~ 4. 少吃加工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 ~ 5. 少吃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 ~ 【5多】 ~ 1. 多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洗掉手上所沾的塑化劑。 ~ 2. 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 ~ 3. 多吃天然新鮮蔬果(已知可以加速塑化劑排出)。 ~ 4. 多運動,例如健走、跑步,加速新陳代謝。 ~ 5. 喝母乳,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 資料來源 : 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 http://consumer.fd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349&pid=6157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