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客製化課程培育特殊選才生
2016/11/28 09:15:23瀏覽1229|回應1|推薦10

以客製化課程培育特殊選才生

  教育部於一0四年開始試辦特殊選才招生,大學不必再依學測或指考等考試升學制度招考有特殊才能學生,今年有更多大學和系所加入特殊選才行列,讓有偏才的學生可以依其興趣和專才進入相關大學科系。

  台灣早期以公平為原則透過考試進行各級升學取才制度,此種以考試成績為唯一量化排序方式,確實可以避免關說走後門方式進入大學,但在目前社會產業愈來愈多元專業分工下,特殊專業人才培訓愈來愈為重要,不能再只為了公平而單以考試做為唯一升學管道。

  目前大學多元入學雖可以推甄方式透過資料審查和口試了解到學生專長,但其進入推甄之前仍需以六科學測為基準,學生依舊得在高中階段準備這六科考試科目,無法以單一科目來發展自己興趣與專長能力。

  現在採取特殊選才的大學,其專業領域相當多元,包括:體育、圍棋、程式競賽和傳統的數、理化等學業績優生為主。對於這些學生不必要再負擔過多考試而能夠專一於自己專長興趣就可進大學,實是一大福音。

  但此種量身定造考試取才方式,在這些學生進入大學後,卻沒有另一套客制化課程,反而讓這些學生難以適應大學課程,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於非專業課程中。

  大學以通才教育為教育目標,畢業最低學分為128學分,但除了專業科系課程外,尚有通識學分,佔約四分之一以上,此種課程設計是讓大學生能夠在學習專業能力外,尚可擁有其它學識能力;另外在本科系的學分設計亦是必修多於選修,使得學生只能依造學校和通識課程設計來選讀,相當缺乏彈性。

  以體育專才為例,早期就有體育系來培養體育人才,但並未就體育系內再依學生專才予以個別專長課程設計,除了有幾節課可讓專項選手依其體育專長個別被指導,但仍有三分之二時間為其非專長課程疲於奔命,甚者有可能會因這科些目被當而無法畢業。

  未能客制化的大學課程設計,讓原本學有專長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因課業衝突只能放棄原本的興趣與專業能力,去屆就一張128學分設計的大學文憑,這張文憑只有科系名稱卻沒有其更精緻專業能力呈現。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某某大學體育系畢業學生,卻不是一個籃球、棒球、高爾夫球或是自由車科系畢業學生,一個因特殊體育專長進到大學的學生,畢業後卻變成一位什麼都懂一點的體育庸才,而非讓自己更精進於原本專業能力體育人才。

  大學特殊選才,若只是打開一個讓這些人才進入大學方便之門,並沒有針對這些人才一一設計進入大學後課程設計,任由他們在未客製化課程中自生自滅,終究還是會被淹沒在一般大學課程中。

  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打造計畫只在追逐一個不切實際世界大學排名,何不將這些經費花在特殊人才培育計畫中,多一些量身打造課程,予以真正教導他們專長能力師資與課程,相信一人百萬課程設計,每校百人也不過一億元經費,若是百校百人,則也不過百億。相信此種打造大學特殊人才教育一定會比打造頂尖大學還來得有成效,教育當局實該好好考量如何以客製化課程來培育特殊選才生。

人間福報106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ching&aid=83275784

 回應文章

真正的教育改革!
2016/12/04 03:01

特殊選才招生---浪費國家的教育經費

過去三十年,我建中,附中,同學,進台大,清華,交大,出國,

今天,我沒有看到,哪幾個很傑出

台灣現在最有名的人物:李遠哲,蔡英文,陳水扁

台灣,花這麼多錢,培養的只有這幾個有名的人物,值得嗎?

50年後的今天,不要再坐車到學校唸書

每個人,在家唸書Online,讀同一家學校,台灣國立大學(台大)

你不用選科系,你可以選任何的科目來念,

只要你達到,教育部的標準,就可以,畢業

做實驗,到統一實驗中心去做,去考試

期末考(anytime year round),到統一考試中心,隨時去考,

讀書,不用錢,做實驗考試要交錢

讀多少年,沒有限制,

只要考過,隨時,畢業,

大家都是,台大畢業,台大校友

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