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愛上宜蘭的100個理---百年蘭陽故鄉情|林煥彰
2009/12/02 08:30:20瀏覽979|回應0|推薦1
百年蘭陽故鄉情|林煥彰︵作家︶
兩百三十年前,我祖先從中國福建漳州平和縣來臺,於滬尾(今淡水)上岸,通過草嶺古道抵達蘭陽,因此,林家來臺第一代祖墳曾安葬在淡水。先祖可能和吳沙同時來蘭陽開墾。我外婆家姓吳,世居白鵝村,靠近四結,那裡有一座吳沙紀念館,當地人大多也姓吳,可能與吳沙有關。我們林家子孫繁衍至我這一輩,已是第六代。光復前,每年臨近清明時節,家族都要開會討論,決定當年派誰回唐山祭祖。
我出生宜蘭礁溪鄉農村,舊地名叫「桂竹林」,今稱「六結村」。村內都住著林姓家族,彼此有血緣關係。早年村子裡的房子是南方閩南建築,以祠堂為主,向兩邊和後面發展,共有三落,每個院落都有一口淺井;井水甘甜,冬暖夏涼。在那沒有污染的年代,屋簷下的水溝相當清澈,淺淺的小水溝就有鱔魚、鰻魚可釣;我們的村落向東,正對著太平洋,每天睜開眼就看到龜山島;龜山島是蘭陽人重要的精神地標。
礁溪有座全臺馳名的協天廟,祀奉關公,兩百多年來,香火鼎盛,原係我林家祖先從漳州分靈而來。早期廟宇用茅草蓋成,後來捐給礁溪八大村,成為共有鄉廟。
早年,農村零星矮小的房舍,點綴著平原無垠的農地,各聚落周圍皆植栽高大麻竹,為防風或防盜之用;百年前,分布蘭陽平原的噶瑪蘭平埔族、泰雅族和漳州泉州移民,常因農田灌溉問題時有糾紛。
外婆家在礁溪鄉白鵝村,那是我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外婆家有許多同齡玩伴,我們總愛攀爬楊桃樹玩耍,摘楊桃吃,那時楊桃雖然酸澀,但爬樹的樂趣更甚於吃。外婆家有座鳳梨園在鵝頭山,是林美山的另一座山頭;因山的形狀,像隻鵝伸長的嘴巴,山下剛好有個大池塘,整體看來就像鵝在喝水。在那物質缺乏的年代,小孩總是嘴饞,只要有吃的就會留下深刻印象;放暑假到外婆家就有機會採鳳梨。
離我們村子不太遠的二龍河,沿河區域有兩個村落,各置一艘龍船;每年端午節,延續兩百多年前的傳統,兩個村落會舉行龍舟競賽。只要聽到鑼聲一響,小孩就會立刻趕去看熱鬧;我也不例外。有次,我騎腳踏車載著小我幾歲的姪子,一路只顧加快踩著,卻不小心把他的腳踝捲入輪圈裡,絞掉一層皮!
小學畢業後,我得跟堂哥種田、照顧水牛。當時,水牛是農家重要的替代勞力,天天要牽牛吃草;冬天田埂上的草長得慢,就得到五峰旗瀑布後面的山上割嫩芒草,挑回來給牠吃。風雨無阻。但我們礁溪湯圍有一條溫泉溝,設置公眾浴室,冬天泡湯是最好的享受,我們工餘幾乎天天去報到,家裡就可省好幾擔木柴,洗完澡也更能抵擋風寒。
以前蘭陽對外交通不便,未有濱海公路之前,除了火車,汽車是非走北宜公路不可;那條山路,從臺北要回宜蘭,走到北宜交界處——石牌,就能看到美麗的蘭陽平原。可是,從石牌下來,那段蜿蜒狹窄的山路,俗稱「九彎十八拐」,是宜蘭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年路況不佳的「九彎十八拐」,車禍頻仍,一路上總能看到冥紙紛飛。現在,「雪隧」通車了,北宜公路往來車輛稀少,路況又好,林相優美,從坪林到「九彎十八拐」這段幽靜山路,是值得開車族優游回味的。
今年八月,我姪女、藝術工作者林秋芳,回到礁溪在新舊社區︵湯園和桂竹林︶舉辦「村落美學——礁溪.桂竹林國際藝術創作營」,邀請東南亞十個國家的藝術家駐村創作,其中一項活動,以我的詩作做為「桂竹林」出身的詩人詩展。十月二十八日恰逢宜蘭市建市七十周年,我根據宜蘭文史學家莊文生繪製的〈噶瑪蘭舊城圖〉,寫了一首七十多行的長詩〈走進九芎古城〉為她祝壽;「九芎古城」係一八一○年(嘉慶十五年),清廷版圖設噶瑪蘭廳治時委楊知府植九芎為城的舊城名。
我十五歲離開家鄉到臺北工作,我的子女都在臺北出生,礁溪印象淡薄;雖然如此,我仍念舊鄉土,想回宜蘭定居,曾有意向族人買地建屋,但未如願。白鷺鷥在蘭陽平原起飛的這個秋季,我格外想念家鄉……
(陳思嫻/採訪整理)
( 在地生活基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ching&aid=355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