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補救教學要從能力分班教學著手
2015/06/22 19:41:26瀏覽356|回應0|推薦10

補救教學要從能力分班教學著手

    近日貴報對鄉教育和補救教學提出願景工程,教育部長也回應提出將提高偏鄉教師員額做為補救教學之用。

對於教育部想以提高班師比的作法,個人樂觀其成,但是對於想藉此來改善補救教學不彰的問題,可能難以解決現在偏鄉落後學習的教育現況。

個人曾在這幾年參與宜蘭縣教育處對各校進行訪視時,擔任補救教學的訪視委員,在訪視時可以看到教育部有多項參考指標與規定,如多少學生才可以成班,補救教學不是課輔的規定,課堂抽離補救教學的作法…

受訪學校的校長或教師在訪視時表示,補救教學最大問題在於師資和家庭教育,這些小孩子回家後沒有人可以協助他們做功課,所以在學校之後的課業就變成零。換言之,就這些需要補救教學的孩子們在正式課程的學習上是有困難,所以希望在下課後可以進行補救教學,但以一節的時間如何進行補救對老師是一大考驗,特別這些補救教學的教師並非其班導師,須再花時間來了解學生學習落差之處來進行補救,挑戰度極高。

通常需要補救教學的學生有一極大的共同點,就是無法完成正式課堂的作業,在個人訪視過程中發現這些學生有大部分是弱勢家庭,家長通常無法協助這些孩童完成學校所指定的課業,也無法參加安親班或補習班。學校的課業無法完成,學習自然就會有落差,日積月累下,就愈來愈難懂學校的課程,也無心於學,即使有補救教學,何能在一小時內就可翻轉整個學習落差呢?

補救教學是依學生考試評量來鑑定學生是否需要補救,也依考試評量的結果來看是否有效。此種以考試能力來檢定是否要補救教學的機制,卻不能用到正式學科上的能力分班學習。無法學科能力分班教學的結果,是老師依造進度上,學生會不會,反正有補救教學或課後輔導,甚者有學不會就到補習班學的心態,教師只管進度、考試,學生的落差就由學生自行負擔,這是台灣教育最大問題。

今年國中畢業門檻從過去三個領域及格改為四個領域,其結果有逾萬人領不到畢業証書,因為主要考試學科語文(國、英)、社會、數學、自然中有一科不及格就畢不了業,若是以四科主要考試科目及格來做為畢業門檻,可能有大半的學生無法領到畢業証書。

這是台灣教育現況,考試愈考愈難、老師也愈教愈難,學生卻也愈學愈難懂。補救教學想以增加教師員額來改善不會有成效,除非補救教學原課任老師,否則依舊讓其它退休教師或大學畢業的教師來充當補救教師,功能是事倍功半。

同時,教育部也必須重新思考分科能力編班教學的可能性,不要把能力分班視為不下正常的教育體制,當學生學習有能力上的差異時,為何不依其能力編班予以不同教材和教學方法呢?何必為了害怕以往所謂升學班或放牛班的二分法,不給予因材施教呢?讓他們在正常的課堂中就學會自己所能學的,而不是坐在課堂上聽一些永遠聽不懂的課,還要他們在課後又再接受一次趕進度的標準統一學習課程呢?

吳思華部長提出五帖藥想以經費來挽救偏鄉教育和補救教學,個人認為教育不單單考錢就可以解決,制度面和政策面才是教育改革的重點,請部長到偏鄉去走走,也去看看補救教學是誰在教?教什麼?怎樣教?再來提出解藥,才能藥到病除,否則三年後國小同樣要四領域及格才能畢業的政策實施時,將會有為數不少的小學生在畢業典禮時領不到畢業証書。

 

本文發表於六月22日聯合報聯合論壇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ching&aid=2482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