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15 12:49:05瀏覽660|回應1|推薦4 | |
教育部長蔣偉寧終因論文掛名案請辭,從此事件應該讓台灣的高等教育好好省思,學術論文到底在整個教育中占有什麼意義與作用。 台灣長期迷思學術論文在大學中扮演著最主要角色:教師升等要以論文為主、教師評鑑也非以發表論文數多寡來算不可、系所評鑑更是要看所有教師所發表論文篇數予以評鑑等級,當然教育部最在乎的世界大學排名更是以整個學校論文發表數和被引用數做為量化分析。於是乎,在大學最被重視的就是論文。 台灣教師長期迷思論文發表數之下,就有很多光怪陸離的現象發生,隨意引用是常見的現象,相互掛名更是學術近親繁殖的普遍作為,更甚者利用研究生的研究成果或能力,強行掛名或作為教授自己研究成果者,已是一些研究生心中永遠的痛。 尤其一些研究能力強的博士生常常被要求延後畢業,主要就是指導老師不願意放人,希望這些博士研究生充當自己的研究生產機器,特別是在那些頂尖大學的學校更是如此。 個人就曾碰到幾位博士生跟我抱怨,找錯指導教授,如今要換也來不及了,只能繼續充當廉價勞工。有些大學教師為了搶學生研究成果,而相互控訴或彼此放話的情事也時有所聞。 另外,針對台灣過度重視論文發表數的現象,也延伸了幾個新興行業,即是代寫論文、代翻譯論文或是保證投稿期刊論文等行業。而在近日也發展出一種新興學術詐騙集團,表示要在海外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只要有繳註冊費就予以刊登發表並予以某種形式審查,發表人可以不必親自參加,事後會寄送一份發表會的論文成果給投稿者。其實這個學術發表會是虛擬論文學術研討會,根本就沒有舉辦,但是投稿者只要花錢買論文發表成果,有個量化數字,誰會管他在哪裡發表呢? 論文何其多,能用者有幾篇?孔子述而不作,老子只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西方的哲學家的經典著作有幾人是以量化來做為其成就呢?中小學教師何人不是以教學為主,把學生教好是當一位教師的本職,何以到了大學就變成要以研究學術論文發表為本位呢? 一位教學優良和輔導服務優良的大學教師不能升等,而是一位只著重研究升等教師可以升等,其對大學教育意義何在? 在此次蔣偉寧部長辭職事件中,不要只把它看成是單一個案,而是要好好反省整個高等教育重心在哪裡?學生學習為重,還是教師升等為重?該破除學術論文至上的迷思了! 本文發表於聯合報民意論壇 7月15日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