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教師甄選的幾個爭議
2008/07/23 14:30:42瀏覽1004|回應2|推薦5

談教師甄選的幾個爭議

   宜蘭縣國中教師甄選已於日前由各校甄選結束,有幾位參加甄試未能錄取的教師質疑幾所學校的錄取結果有所不公,過於偏担該校的代課老師,希望教育處未來能夠改善甄選辦法。

  首先,我必須從錄取結果的數據來說明幾個現象,其一,總共錄取五十八位教師,其中宜蘭縣籍(身分証及連絡住址為宜蘭者)的大概有四十位,這四十位中曾為代課老師者,有二十位,而非宜蘭縣籍者有十八位。

  另外,就錄取學校的比例而言,有約一半以上的學校以錄取本地藉者居多,但也有三分之一的學校是外縣籍的教師為多,另外則是一半一半。至於原代課老師錄取者,有三分之一的學校是過半,其它的則是未過半。

  針對這些現象,我們必須要去了解各校在進行甄選時,考生的背景為何?其標準為何?及其甄選委員的背景為何?才能夠比較清楚,為何差異會如此的大?

  也就是說,若一校的報名者其縣籍教師或代課居多,則可能其發取錄就會偏高?若是相對偏低,但其錄取錄卻偏高,則就要進一步了解其甄選的條件和委員是否會有主觀條件的設定或主觀的意識?若是如此就要去檢討這個考試的方法和甄試委員的選派方法,使其能夠避免過於主觀?

  因此,未來教育處若再有舉辦教師甄選的方式,我們將改變甄試的方式或甄試委員的選取方式,盡量以比較客觀的方式來甄試,如甄試委員可以有二分之一為校外專家、教師來擔任,避免代課老師所引起先入為主的爭議。

  當然一所學校在其教師選用上,會有多方考量,而不是以試教的成績為唯一依據,其還是會依對這位教師的人格特質及未來能否長期留校的意願做為考量因素之一,這是各個學校求其穩定性與發展性無可厚非的條件之一,但必須在考試之前說清楚講明白,尤其是各項分數的配比要公開化與透明化,才能夠讓考生清楚知道自己考不上的原因何在?

( 在地生活基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ching&aid=2071651

 回應文章

㊣ 小小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有話說
2008/07/23 23:46

我也參加許多教師甄試

我的同學一樣處在這環境中

只是有許多的內幕不為人知

我只是訝然

我只是無奈

雖然寧願相信公正...但是,結果真的很黑

看似公平的評分,其實卻也在默默的不平中進行著

想抒發

找時間我會把自己的經驗及同學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期待緣分吧...


Tim Lai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國民教育與社區關係密切
2008/07/23 18:12

教師「在地」與否,不是任教的必要條件,更不能列為充分條件。如果該員「專業度」不足,不適任教師,在地造成的禍害可能更大。談教師「在地」優劣,應先界定「該員適任教職」。

如果教師「在地」有其優勢,本質上應該是基於「在地」可以加強該員對這份教職的認同。如果,「認同感」有明顯差距,「在地性」也不如「認同感」重要。

確定教師「專業性」與「認同感」,再談「在地性」會比較清楚。

國民教育與社區關係密切,學校甄選教師除了教職的專業標準,教師可能與社區家長的互動列入考量,有其價值。

如果符合教職相關標準,願意為學校奉獻的人選,顯然易獲家長和學生接受。國教對象的學童及青少年問題,亟需教師與家長密切聯繫,盡責的教師經常需要校外時間處理,對於國教教師而言,放學不等於下班,所以「在地性」列為甄選教師因素之一,可以是這項工作的行業特性。

從事國民教育是挺辛苦的宏願,要有高度敬業精神才能勝任。有社區的地理鄰近性與人脈的親近性,有些時候可以支援教師執行教職。這也是執行國教教職的要件之一。

甄選國教教員,學生受教與照護的需求,重於教員個人對就業絕對公平性的要求。對於從事教職的能力和品性相同的應徵者,進一步考慮在地性,甚至該小學或國中畢業的校友,未必絕對不宜。學童可被照護的程度,我不認為必須交給抽籤決定。

對於有教職專長與熱誠的人,能在自己家鄉服務也是一件美事。至於家鄉的定義,落籍安住即可算是,無關血緣經濟能力,只是個人對於想從事教職的附加選擇。


祈願太平 ‧彈劍聽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