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7/31 08:50:07瀏覽1102|回應1|推薦8 | |
談宜蘭教育遠景──以學生為本位 建立快樂自主的學習環境 個人接任宜蘭縣教育處長的職務已近一個月,這一個月來對於國中小教育的實務情形更為了解,也對宜蘭縣的教育遠景充滿信心,相信在家長、教師和校長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創造宜蘭教育更為美好的將來。 宜蘭縣教育處一年的經費高達六、七十億,佔全縣總預算的一半,在我接任之時,就有人說我所管轄的經費和人事為全縣最高,但實際上去了解整個預算的結構,這六、七十億的預算中,有百分之九十是人事預算,其它百分之十的預算還得包括硬體建,一棟體育館的建設就要四、五千萬,所以可以用來推動教育政策的經費可說沒有多少! 但這不代表,沒有錢就不可以推展教育,相對地,從整個預算的支出可以看出教育是以「人」為主體的預算結構,相對就要強化以人為主的教育政策。換言之,教育是要用人來構思、推展、創意及執行的;同時它的對象也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本教育情境。 宜蘭縣總共有七十四間小學、二十三所國中、二所公辦民營學校,教師有三千七百多位,職員有五百多位、工友兩百位,總共有四千五百多人的人事費;宜蘭縣國中小的班級數和學生數,國小約有一千五百班,三萬五千人左右其中有二十七所學校為偏遠學校,班級數為個位數;至於國中則有六百五十班,不到一萬八千人,其中有四所國中的班級數每年級不到三班。即使是這些偏遠學校的經費預算來講,每校一年的預算至少也有一千五百萬左右。 從上述的數據可以知道,宜蘭縣花在教育經費的支出不算少,用的人力也相當多,但相對地教育品質是否提高,則可進一步討論。 怎樣是去定義教育品質,在大學指考的錄取率已破百之百時,用升學指標來定義教育品質和學生的素質似乎已不合時代的潮流,從今年開始,大學文憑的意義可以說和高中文憑沒有兩樣,只要念到高中就可以說大學文憑已在手中。 因此,我們必須從這個角度來重新思考,宜蘭教育的遠景,我們希望創造一個什麼樣的教育環境與空間,我們希望培養出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以往,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的小孩念大學,可是在滿街都是大學生時,在大學文憑無用論的時代來臨時,要自己的小孩去拿大學文憑已無多大的意義,此時就要想我要我的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到底要學會什麼,就變得更為重之事。 可以說,如今滿街不會去思考自己前途的大學生,就是以大人的角度去思考的錯誤教育政策而來的。因此,我們必須真正以學生為本位來思考一個教育的政策,孩子要的不是一張沒有用的大學文憑,他們要的是一個快樂學習的教育環境,在這個環境中,讓他得以自主學習,知道自己的成長目標,知道自己的興趣與方向;知道自己必須要為自己負責,這才是教育的本質。 多年來,台灣在升學考試制度的影響下,學校是一個考試的工廠,校長就是考試工廠的廠長,教師就是考試的品管員,學生只是一個考試的機器,這樣的考試工廠訓練出來的學生,變得只會考試,可是當考試無用時,它就變成一文不值的機器。所以,現在的大學生在面臨不再是以考試至上的大學課程時,就不知道該怎樣學習,就只會整日面對網路遊戲去接受一些虛擬的挑戰,去取代另一種形式的考試,比比誰的功力高。 這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的教育環境,可是長久以來,我們卻是習以為常的認為這才是正常的教育目標。如今,大學錄取率超過百分之一百的夢魘,不知道是否喚醒了我們多年來的錯誤教育政策,讓我們得以回歸到教育的基本面,回歸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環境,讓我們的孩子不再變為考試的機器,而是活生生的一個人,一個會思考、會創造、會為自己負責的人。 我不希望宜蘭的教育環境是以考試來打擊學生信心的教育之氛圍,我更不希望宜蘭的教育環境是以升學來給予學校或學生分類與分級。我跟大家一樣希望我們的孩子會讀書,但不是只為考試來念書,是為了自己的興趣、成長、知識與創造力來念書。我也希望我們的孩子不是為了父母、老師而念書,而是為自己來念書,知道自己念書的目的何在?這樣的教育環境才符合一個自由學習的環境,也是我所盼望的宜蘭教育遠景。 本文為於扶輪社三社聯誼會演講稿
|
|
( 在地生活|基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