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13 23:29:58瀏覽3723|回應5|推薦4 | |
六祖壇經心得--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103)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1.從歷史上看,法相宗所立三時教,佛陀成道之初,為破外道凡夫實我之執,說四大五蘊等諸法之實有,而明人我之為空無。(四大五蘊為緣聚而起,故現象實有,亦因緣滅而散,故為空無。)四阿含等之小乘經是也。佛復為破小乘眾實法之執,說一切諸法皆空之理。即諸部之般若經是也。佛更為併破菩薩之空執與小乘之有執,說心內之法非空,心外之法非有,而明非空非有之中道。深密法華等諸經是也。 2.從行者對生命認知層次亦可如此體會。先是外迷著相(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再是內迷著空(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終至內外不迷(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同一時空中,三種層次的行者並存,佛陀、菩薩、善知識以不同之正方便法,引領我們自悟自度,以至內外不迷。行者在諸正方便法中,自悟原是本具之智慧徳相起用,此為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釋迦牟尼佛為眾生外迷著相,內迷著空,故運用本自具足的智慧德相,悟出「緣起性空」、「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等正方便法,度眾生至無餘涅槃,而無一眾生得度者。行者在學佛的過程中,因自己外迷著相,內迷著空,也運用本自具足的智慧德相,在生活情境中悟出或發出最適當的念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等正方便,來度自心眾生。這兩種過程是相等的。故曰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當今學佛行者,一心一意希望「明心見性」而有所成就,專注力氣於內找一個光陀陀的,或是外覓磁場、能量、有所感應。其實,佛性本具無須證,但於生活起用就是了。如何是於生活中起用?惠能大師說得好,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學佛不在知識的累積,口才的便給,而是生命的轉變。如何是生命的轉變?「洗心易行」即是。何者洗心?是那「能」能正(洗)心,世人將那能的作用假名為「智慧」。何者易行?是那「能」能易行(止惡行善)。而這就是開佛之知見了。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