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心得—即心即佛(99)
2007/04/30 13:57:19瀏覽4499|回應0|推薦5

六祖壇經心得—即心即佛(99)

        一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等   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  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   雙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

    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雙修離諸物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心是指自性本自具足的「能」,也是孔子所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是當其未起用時的狀態,我們以文字描述,即「前念不生即心」。當真如自性起念,卻未諸法如義的時候,行者忽然能自見己過,這個狀態就是「覺」,以我們實際的經驗來說,就算我們的真如自性被幻垢所深染(浮雲遮日),但是慧日仍舊照耀,或遇善知識為我們吹起強風,或從自己內心深處吹起微風,雲散日照(後念不滅),自見己過的能力永遠存在,且一有機會就發動。以文字描述,即「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真如自性即心,自性運用六根,接觸六塵,而有五蘊,成一切相。如覺林菩薩偈:「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在平安書苑靜心思惟有所得,是這個心,這時這個心與文殊(智慧)相應。在廚房為家人提供晚餐,充滿愛心與歡喜,也是這個心,且與觀音(愛與慈悲)相應。當然還有一半的機會,我們表現的不是戒定慧,而是貪嗔癡,也是這個心。在行住坐臥中,一切施為造作,皆由心發出。

        離一切相即佛。當行者能不取、不捨、亦不染著時,如圓覺經:「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前一段所說,有一半機會是貪嗔癡的時候,卻能「知道」自己是在「貪、嗔、癡」,那時那個「知道」,就是「後念不滅即佛」。且能當下即離,或者慢慢轉性才離。而這個離的能力亦從自性發起,就是「離一切相即佛」。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等   意中清淨。心的作用能恰當的覺,就假名為慧,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定的狀態,假名為佛;定慧一體,隨時攝心而自淨其意,惠能大師指導我們,是在心行中修正,不只外在有好行為,而且深入到別人所不知,但自己知道的意念中修行。俞淨意公的故事;聖經耶穌登山寶訓中論姦淫(馬太福音五章28節) 

    悟此法門  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   雙修是正。用本無生,即是由心起用(覺),從習性下手,在生活中修正。惠能大師再次提醒我們,在心地上修,「舉心動念,莫不是業,舉心動念,莫不是罪」,業者,業習也。在我們經常發生的心念與行為上修正,用本自具足、本自清淨、本不動搖、能生萬法的自性(用本無生),以定慧一體來修正心行。

    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雙修離諸物。我們也如同法海大比丘,因不能自悟而不能行於正直,剛開始都走在心外求法,以色相見佛、以音聲尋佛的邪道(斜道)上,透過法海的問理,惠能大師指路,法海能自悟自度,我們亦如是。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929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