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16 10:30:07瀏覽2986|回應0|推薦5 | |
六祖壇經--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自性不動。(81)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 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這裡更要小心領會,第一、但見一切人時,不專指他人,還應包括自己。第二、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不是不見是非善惡過患,而是透過「如實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而能有所『感受、領悟、覺醒』,進而見生命的法則。 例如最近末學見有些行者不守佛陀遺教,亦違背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所教導。為了自己的速成,陷入傳播人數多寡的迷思,不惜用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再三提示要避免的事。自毀淨戒,用不恰當的、挑逗的、引人情慾文辭標題,寫了不恰當文章,傳播了不恰當的觀念。 末學的第一個反應是,他應依因果律受報,還希望愈快愈好。第二天終於領會,每個人再來都是來學習的,來學習的難免犯錯,上蒼總先預留人有悔悟的機會。所以因果法則不會立即施行,故有異熟之例。故俗云:不是不報,而是時間未到。為何時間未到?是讓眾生有補救的機會。於此事例中,又體會更深層的生命法則:在生命法則中,學習法則又先於因果法則被執行。 所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是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而是「不計算別人的過錯而不忘」。不將他人一時的是非善惡過患,當成對他人一世的刻板印象。進而一見到他,這個刻版印象就影響我們對他的判斷。真如自性起念,念念分明,能善分別諸法相,而不是糊裡糊塗的。說到這,還真感謝「天設巧局」,為吾等演出實例,否則今天不會如此見,而終於知道為何要三世因果,否則現世報不更快嗎?何以故?現世報是用強制的方法,使人畏懼的方法。卻不能展現眾生有自由抉擇,有自己悔悟的能力,所以上蒼預留的懺悔時間,遠超我們所能知的。 行者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見人見己,清楚是非善惡過患,又不被是非善惡過患所绑,反倒藉此而能見法,這就是自性不動的明證。所以讀這一段要小心領會,惠能大師說真修不動者,是自性不動。自性不動並非如石壓草一念不起,而是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自性起覺的作用,而這覺的作用從未停止或離開〈動〉過。 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迷人落在相教,上座時,注意外在姿勢正直、呼吸勻和、時間長短,直至念頭不起,這是外身不動,但一下座,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遠離了自我察覺(自性),故曰與道違背。 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但有些行者只管自己,並不說他人的是非、長短、好惡。但卻將注意力放在自己念頭上,或將之放空成無記空,或落入自己心念的善惡對錯上,在自己的善惡對錯上計算、懊悔。這稱為著心、著淨。著心、著淨者若不知在「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起用,這樣著心、著淨反是障道(妨礙自性起用)矣。若能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例如長老偈第四品45拉瑪尼耶維哈爾長老偈。才是如惠能大師所說的禪定。 註:拉瑪尼耶維哈爾,王舍城一長者之子,青春欲盛。一日見一班官差懲罰一個偷情的姦夫,知邪淫之罪過。後到佛處聽法,披剃為僧;但其情欲未斷,又貪享受。見信眾虔誠供養僧人,心中不安,便想還俗。時見一拉車的牛摔倒在地,復又站起。心想,牛尚且可跌倒而復起,繼續前進,我陷入煩惱之後為什麼不能重新振作,用力修行呢?於是向優波離懺告,之後努力修觀,終成羅漢。 良牛甚馴服 累倒復站起 智者亦如是 佛之聲聞弟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