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讀經淺得(36)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2008/03/06 10:38:09瀏覽1787|回應0|推薦0

金剛經讀經淺得(36)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經文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金剛經小結。佛陀於此對須菩提的起問而佛陀的回答作了小結。 

離一切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一切相是因找到實相,故能離一切相。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為利益一切眾生,菩薩生無所住心,行於佈施。菩薩再來的目的,在於圓滿眾心,為圓滿眾心,菩薩無所住,而與眾生在一起。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覺林菩薩偈云: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以外在表相觀點看待一切諸相,就被諸相所取所染,此時即不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非相,是不適當的生命狀態。 

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在金剛經開頭,佛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有「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但若不從外相來分,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同樣的,我們只看到別人的是非過錯,從貪嗔癡慢疑的角度看眾生,眾生永遠是眾生,因為心迷是眾生。若我們以覺與眾生的覺共鳴,看到眾生的「自見己過、慚愧」「感受、領悟、覺醒」,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如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嘆,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嘆,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嗔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在這裡,我們應該思惟,我們與常不輕菩薩對眾生的觀點,差別在哪裡?我們該如何修正我們的心行? 

      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菩薩於分段生死的生命展現中,外顯為利益眾生,行於佈施。內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無所住而生心。而這些歷程,都給行者經歷「見諸相非相」因而證得。當如是以「不住相」來過日子時,對眾生亦如是以「不住相」來看待,則看到的是這位眾生一樣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雖然現在是妄想執著)但將來定能成為覺者,所以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6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