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讀經淺得(41)佛陀的三唱與須菩提的再問
2008/03/14 09:51:44瀏覽1164|回應0|推薦0

金剛經讀經淺得(41佛陀的三唱與須菩提的再問

經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陀的三唱與須菩提的再問,佛遺教經記載佛陀於滅度之夜,對弟子如是三唱:「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佛陀是如此的善護念弟子,所以三唱。

    在這裡,佛陀與須菩提對談中,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但須菩提為何再次重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因此,須菩提不為己問,而是為眾生再問,而佛陀不厭其煩地三次再說。在這裡我們可以體會覺悟者的生命整體觀。  

    金剛經從須菩提啟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回答「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金剛經此時已講解完畢,但因須菩提無法完全領會,故請佛細說。 

佛為此說了四段。第一段說明「不住相」,因聽者皆為跟隨佛三十年以上的大比丘,故知比丘的生活重心在於與人接觸時,能將解脫之法傳給眾生,所以佛以度眾為例來說明不住相,並延伸說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佛陀與须菩提的對話(一)不住相 

第二段提醒行者尚要「不住法相」,因為法如筏,如標月指,要引導人發現月(自性)及起用,亦即「撥雲見月指中現  前人去指月無缺」。所以六祖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是故每個人因所處條件時空不同,其外面之法相可以千差萬別,但皆從不變異的自性中流出。故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陀與须菩提的對話(二)不住法相 

第三段叮嚀行者要「無所得」「不自以為是」,因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亦不執著於外相的果報上,一生所作的皆是內在生命的轉變而已,故须菩提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亦不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佛陀與须菩提的對話(三)無所得】 

第四段提示行者「應所作」,行者應以本自具足的覺性(此覺性本質上與佛相等),來莊嚴佛土,眾生是菩薩佛土,菩薩(行者)饒益眾生、成就眾生是莊嚴佛土,也是行者應所作,是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所囑咐。【佛陀與须菩提的對話(四)應所作】 

談話告一段落,佛作一結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宗,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用。若以六祖壇經云: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做為註解最為恰當。【佛陀與须菩提的對話(五)再次的說明】 

      從此段之後,佛與须菩提的問答皆不出這四個範圍,我們會問:為何要重複說法?是為有些尚未明白的大比丘們更詳細的說。在其後的問答中有餘味可得。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69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