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15 06:31:18瀏覽5579|回應10|推薦32 | |
引用文章阿基師獲邀念EMBA 反問學校「拿什麼教我」
沉寂的話題又被不小心的挑動了起來,一位可以管理13間五星級飯店的行政主廚,可以證明一件事,對於花時間去讀EMBA來說,可能只是一個多餘的過程。如果對於小老兒來說,EMBA卻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沒辦法想像我這個糟老頭子,一旦坐在大學堂裡聽課會是付什麼模樣,會不會成了「沐猴而冠」?不知道又會跌碎多少眼鏡!? 前陣子,手癢寫了篇關於吳寶春的文章,沒想到老朋友吳東寶看得心也癢了起來,接著手當然就跟著癢了起來,害他老人家為了在臉書回應一下,依小老兒對他的了解至少用掉二三十個鐘頭,先構思再打字又潤飾,實在是太辛苦! 原文照抄如下,大伙一起「品嚐」: 「吳寶春就學記:進修是好事,阿基師及吳寶春,已是廚師業的指標性人物,應該是遵照國家法令,一步一步進修,直至資格符合申請EMBA入學資格,就像兩位學廚藝及做麵包一樣,一步一步學習,一樣一樣實作及學習,因為兩位已是業界榜樣,比賽可以讓你很快成名,但讀書拿學歷文憑是行不通的,要有真正的學歷及知識,不是用比賽就有知識,管理也不是比賽就可以拿到你要的管理方法,企業管理任何地方都可以學。我是一位與阿基師、吳寶春相同的從學徒一步一步學到成為一位主廚,也只有國中畢業,我一樣拿到乙級證照,有一年吳京當教育部長,只要乙級證照就可換專科同等學歷,我當時是要修十六學分加上乙級證照,送教育部審合即可,就是專科同等學力,第三年就可直接讀EMBA,我用此方式,符合法令完成我的心願碩士畢業,現在的法令要考試,考專業科目,才是專科同等學力。 我個人覺得吳寶春說的,政府開放有專業技術人員有進修管道是好的,讀得出來就看個人。我也認同,但法規是法規,要有一定的門檻。不是為個人設立的,也不是總統講一句話就改,那不就天下大亂。」 這是走過同樣心路歷程的吳東寶,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阿基師是不是猖狂,那是一個很個人的看法,沒有什麼標準可言。不過,阿基師今天可以掌管十三個廚房,那個跌跌撞撞的歷程,他並沒有說出來,也就是說那個管理能力,可能是用「時間和金錢」一點一滴慢慢堆積出來的,也就是用另一個看法來看,阿基師其實也有一個「EMBA」,只是這個「EMBA」和,一般人認知的「EMBA」不太一樣。 吳東寶即使拿到碩士,在學校的資格依舊沒有升等,還是個講師,二十年的五星級飯店主廚+碩士+出書,在台灣的學界依舊被瞧不起。直到去年底,參加新加坡美食展意外拿下個人金牌(學校原本不是派他去,結果瞎打誤撞變成他帶著學生出征,既然出了門,吳東寶就報了個人項目,想要驗證自己這幾年有沒有放下廚藝,就這樣無心插柳柳成蔭,意外拿下個人項目的金牌),學校才開始考慮好像應該將他升等,真的升等了嗎?至今仍然沒有下文。吳東寶的故事可以看出一件事,至今台灣的技職教育,如果不重視「技術」出身的老師,台灣的技職教育永遠都是「聊備一格」的「假技職教育」。 如果只有吳東寶這個例證,那麼小老兒言過其實。 前些天,老朋友邱婷被小老兒的美食給騙到家裡,祭完五臟廟,泡壺茶天南地北的聊了起來,不小心聊起吳東寶的事,邱婷語重心長的說:「老譚啊!我爸爸(邱火榮先生,國寶級人物,台灣北管戲後場的第一把好手)在學校教學生,頭銜也只是『教授括號技術級講師』而已。」聽了就令人心酸,不知道在台灣有哪一位教授對於後場的掌控能力和知識可以超越邱老先生,這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傲慢」,才是台灣技職教育的最大障礙。 說到這裡,腦海突然出現一個畫面,有一次看吳念真的節目──台灣念真情,當時吳念真訪問一位老農夫,老農夫手中捧著一顆大西瓜,現場剖給吳念真吃,想當然耳,吳念真必定是讚揚有加,這時老農夫很靦腆的說:「我只會種西瓜,什麼都不會!」吳念真笑著說:「對於種西瓜而言,你就是個博士。」 這個場景給了自己一個巨大的震撼,「博士」「教授」應該都是對於擁有一種「專業行為或知識」的尊稱,不應該被侷限在那個屬於少數人的象牙塔裡。 如果台灣的技職教育不能走出這個巨大的迷思,那麼就別太期盼技職教育會有什麼突破性發展,更別期待「建教合作」可以對學生有多大幫助,那些都只是「廉價勞工」的另一種代名詞罷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