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七分上大學的迷思
2009/06/05 21:45:51瀏覽3861|回應12|推薦16



  考七分就有大學讀,我真的不知道錯在哪裡,可見孔丘先生提倡的「有教無類」是跟狗吠火車差不多,每回看到有人批評這件事,就讓人感到難過,我常懷疑一堆質疑現在大學生品質低落,原因是什麼?標準又是什麼?舉個荒唐的例子,當年我們偉大的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曾公開批評,嫌大學生英文不好,對於一位曾經長年在美國做研究的諾貝爾化學得獎人而言,台灣有幾個英文可以被認為好,我想大概不會很多,可以派徐微老師去跟他拼一下英文嗎?唉!如果,大學生的英文程度大不如前,原因呢?是不是我們英文教育具有重大的瑕疵,要不然學生的素質為何日漸低下,那麼是教育部長該負責,還是那位化學人兼差搞的教育改革有問題,該不會是人種退化吧!

  我對很多批評者的直覺反應是:維護放在抽屜裡那張文憑價值。老實招了,當年我沒考上大學,所以沒得維護,可以藉此裝瘋賣傻一下嗎!

  有人可以告訴我,七分上大學究竟錯在哪裡?

  當年那位考七分的同學,經過四年的大學教育後,如果從七分進步到十分,你覺得這樣好不好!這不是教育的目的嗎?還是大家都沉迷在大學是高等的專業教育。

  當年提倡廣設大學是個錯誤政策嗎?如果是,那應該由誰來承擔這個責任,各位絕對不是那位七分考上大學的同學,他是這個政策的受益者。

  多年前,和朋友在復興商工附近開了一家店,做點學生生意,那段時間常和許多高中生交換看法,我訝異於為何那麼多學生在補習沖「高四」,答案是什麼請大家先猜一下,再往下看。我們問了大約十幾位看起都是很認真的學生,當時是十八分就有大學讀,納悶的問學生,他們的成績都還算是中上程度(以復興商工而言),不可能連十八分都沒有,我得到的回答是:「那麼爛的學校我才不要去讀,寧可補習再拼一年,考好一點的學校!」這些被稱為草莓族的孩子,並非如大家想像中的糟糕,如果不是廣設大學,那麼這些學生可能補習一輩子都跨不進大學之門,如同當年的我,那種徬徨及不安令人沮喪。

  廣設大學的結果,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使得原本在舊制度下無法就讀大學的孩子可以多讀一點書,這是好現象,可是許多人都以「現在大學生素質低落」為主述點,任意的批評大學生以及學校、教育改革者,我覺得這是非常不公平以及偏狹的認知。(參看一下我附的圖。)

  廣設大學最後仍然是提升了整體的國民知識水準,我真的不曉得為什麼老是有人拿這個做文章,這是一個令人無法理解的社會現象。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ster&aid=3015499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9 16:40 【udn】 這裡更低價!壓力 飛行 搖桿 系統比價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阿仁
2022/06/29 10:26
考7分上大學算天才
如果考試開始就睡覺
考試時間到前10分鐘,全猜A
應該也有80-100分吧!
(cz01234@yahoo.com.tw)

小馬
考七分表示不適合「唸書」
2009/06/06 13:27

我的想法是,考七分的孩子表示不適合「唸書」,那麼是否適合上「大學」?
「大學」的目的為何?

這個孩子,如果讓他能在技職體系(或任何其它適當的體系)深造,如果能讓他真正找到有興趣的東西,在有興趣的領域下還能夠繼續深造,才是正解。

我覺得這個議題之所以造成喧然大波,也是因為過去只重大學不重技職或其它任何體系,因此所有孩子都被迫要往高中─大學這條路上塞。廣設高中大學不也是這個原因?當初廣設的為何不是高職、專科,而是一大堆名不符實的「科技大學」呢?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不要非此即彼的掉入讀書無用論
2009/06/06 12:59
當然, 就連兩千年前孔子都明白點出 "生而知之者上也". 然後才是學而知之者, 繼而是困而學之, 最下是困而不學, 民斯為下矣.

從古時士子為仕進而讀書, 到推翻封建社會後, 五四青年為國家富強讀書, 到幾十年來我們這兩三代人多為改變生活環境讀書. 其實許多人都沒弄明白, 甚至連政府教長也沒弄明白, 人為什麼要受教育. 教育的目的何在?

要是從解決生活作為受教育學有所長為目的, 那自然會得出這裡一些說連高中都不用上的論調. 但要是教育意義是高於獲謀生技能的話, 那麼浪費資源, 高中大學無用之說, 就大大謬誤了. 孔子當年就提出"六言六敝", 之所以敝, 就是沒有好學. 可見不分資質, 也是能通過學來完善. 自然, 學的地方不一定在學校, 但從規模效益, 資源分配各樣來綜合考量, 學校仍然是整體上最有效省時有系統的受教的地方. 而考試也像民主制度一樣, 是不完美, 但卻是較客觀公平的評核方法. 方法是沒有對錯的, 對錯是人的態度, 和怎操控這制度. 整體的壓力並非是來自制度本身, 而是來自參與的學生, 家長, 政府, 教學人員.

我們的社會決定了大環境. 自由社會的另一代號就是"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 我們只針對考試競爭壓力, 於是那些教改的渾蛋自作聰明, 像韓復榘看到一群女生打籃球, 搶什麼呢搶, 不用搶, 一人分一個球不就不用搶啦.. 於是就呼一聲阿豬阿狗都可以成大學, 大學生名額多了, 人人合這年齡就都能唸大學. 所以才出現七分唸大學的怪胎. 正如硬把不適合的高中生推入大學成不了真正大學生, 多開幾家大學也不能真正就是多了"大學". 人人心中有把秤, 自然想進那些"真正的大學", 這才有了名校不名校, 人人為名校擠爆頭的現象. 可見只玩加數, 只是把問題焦點轉移到另一點上, 沒有真正解決了問題. 問題是在客觀屬性競爭的社會大環境, 如何教育人民認識到這點, 而自身作心理調釋, 調整我們面對事實的態度.

有人提到了"危險心靈", 但裡面一股腦把責任推到大人身上, 也是有失偏頗的. 在這競爭社會中生存, 人是必須有迎受適度壓力的能力. 這能力是可以受訓練而增強到某一頂點, 過了就會有害的. 所以父母教師要知道每個孩子受壓能力如何, 及應如何適度提壓. 否則溫室長大的花朵, 怎能抵禦現實風雨. 比較一下, 我們那些被考試競爭一直過關斬將過來的, 比較現在七分就能上大學的, 我覺得我們受風浪的能力較強, 那都是訓練得來的. 玉不琢不成器, 要承受刀削錘打, 磨床銑涮, 玉如有知, 那該是什麼樣的煎熬? 但非此不能成器, 鑽石不經切割成多面體, 則無法成為光芒四射的鑽石.

競爭是必然的存在, 家長社會政府能做應做的, 就是把競爭的壓力減到最少. 政府能很容易增加大學名額, 但這不也是把競爭點順延到畢業求職嗎? 到時, 政府能又增加職位來滿足, 像大陸當年一份工作分成由十來個人做, 早十年國營企業倒閉, 其中不就是因為人為架構過冗, 使成本根本難以與對手競爭嗎? 政府所能做, 所應做的, 是因應人口發展, 經濟科技發展, 作前瞻的藍圖規劃, 在先民之所需所欲, 就為國家規劃好人才發展, 新陳代謝接班的訓練需要, 而不是單由自由市場機制來決定供需. 因為人才培養不是像fast food, 可以一下order, 幾分鐘就交貨的.  讓市場來決定, 就出現如今通用車廠, 工人所面騎的生活衝擊, 社會代價不只是失業救濟金那些費用那麼簡單的.

總之, 教育問題是社會問題沒錯. 正因如此, 就必須有宏觀微觀的政策手段. 十二年教改就是因為缺乏了全盤思考, 給一兩外國唸什麼教育的二愣子, 加一個自以為一個諾貝爾就成了黃大仙有求必應, 萬應萬靈的李遠哲搞砸的.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迷思在這裡
2009/06/06 12:08
基礎不好的七分學生, 就算在大學裡攀到十分,
但大學生的水平是要達廿分的話, 那學生能夠得上是"名實相符"的大學畢業生嗎?
而且, 根基不足的, 大學不是斜月三星洞, 石猴猢猻往那繞一轉都變齊天大聖的.
這樣的話, 只會把大學素質水平愈拉愈低, 每年"生產"只計數, 不保質的大學生投入社會
這樣能確保社會的人力資源素養嗎? 不會的. 競爭力下降, 此其原因之一.

要是這還不弄不明白, 再用中共當年那"共產"手段說說. 他們建國最初時, 不是像老鄧行"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 而是去鬥地主, 搞人民公社, 不是想自己怎樣能富起來, 而是把所有比自己富的人都拉下來, 不是人人吃好穿好, 而是人人都縫縫補補, 新衣都得打個補丁才敢穿. 裡面穿好的, 外面一家是破舊的. 這樣是人人都'平等'了, 但整體社會, 富了沒有?
你那只求人多的大學教育, 把根本不適合的, 都濫竽充數, 當成"大學生", 但事實上, 這些大學生的水平, 除了文憑外, 其實水平依然是高中生水平, 能算得上是大學生嗎?  數字看來是很可觀, 社會多了許多大學生, 事實如何呢? 這不是自欺嗎?
 
這裡許多都是受過專上教育的, 也都心知肚明, 在短短三四年內, 要是高中程度都不夠, 能否在這大學幾年內, 突飛猛進!

edward
沒有這麼單純
2009/06/06 09:16

七分上大學,如果能夠這麼以平常心看待,那這個世界上的問題都很好解決。

美國大學都要求考SAT,而且都訂定最低錄取分數,如果這個分數不重要,為什麼他們也這麼要求?即使不訂SAT最低錄取標準的學校,也會在其他項目上訂定標準,入學並不是予取予求的。

我們反過來看,一個學生如果真心想念大學,怎麼會讓自己只考七分?大家於是都知道這個學生根本就連想好好唸大學的意願都沒有。這一點上回考十八分上大學的學生家長都承認。

再想想,學校壓根就知道當初這學生沒有心唸大學,為什麼還要把教育資源花在沒有讀書意願的學生身上?

作者不願意唸大學,去唸高職,大家各取所需,各自安身立命,是個好現象。但是一個高中三年絲毫沒有做唸大學準備的人,進入一所大學唸書,國家社會要花資源在這所大學,為了一個學生不確定的未來,請問值不值得?為什麼不把設立這個大學的資源,拿去替這個學生尋找更好的歸宿。

七分上大學的現象,不是只有「有學校願意教、有學生願意讀」就可了事。這個七分唸大學的人也不一定就是那個浪費國家教育資源的人。但是這個學校裡,是不是 有比較多的人其實應該做唸大學以外的抉擇比較好。我們不一定確定誰不該唸大學,但我們心裡有數一定有很多人在這樣的大學氛圍裡浪費了青春。我的孩子如果考 七分,我不但擔心唸大學對他來說可能是浪費青春,我甚至懷疑讓他唸高中就已經是浪費青春。

我們讓孩子這樣浪費青春,不該去探討解決之道嗎?

蘇信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還有我要在這裡講一個事實!
2009/06/06 08:46

還有我要在這裡講一個事實!

前不久在電視新聞上出現一個考上河海特考的女生,

標榜她的月薪能夠到十萬元,

這是錯的,

因為河海特考不像醫師特考一樣有那麼高的錄取率,

只有不到百分之八,就等於一班畢業生只有兩三個能當Office領高薪,

其他的人沒有執照只能拿到兩三萬台幣,而且搞不好還找不到頭路,

因為台灣的國輪剩不到幾條了,

公司用兩百美元的緬甸人或是四百元的菲律賓人,不然就是三百元的中國人,

幹嘛用將近一千元的台灣人?

不過台灣的Office還是很好用,負責、有效率!


蘇信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其實有很多人連國中都不必讀!
2009/06/06 08:35

其實有很多人連國中都不必讀!

我和我老婆是住是在鄉下,

而我老婆正是鄉下小學的老師,

他發現家長的態度和他的學歷正好成反比,

有一些家長是從&#%!專科畢業的更是差,

他們一貫的態度是"我很懂,不要唬弄我!",

對小朋友的態度更是"反正他們自已會長大",

被人欺侮了一定馬上衝到學校理論,"當然包括老師"

欺侮了人?寫在連絡簿上還不見得鳥你,

功課?只有安親班的才算,老師只要出一點點就嫌太多,

班上只要有一兩個這種問題學生和家長,就等於整班跟著犧牲,

那你會問為什麼家長那麼空閒?

因為我們這邊多的是"田僑仔",當然不是學生家長,

而是學生的"阿公"!

年青的家長們整天無所事事就等著老頭掛!

PS:對了!還有住數千萬豪宅開雙B的低收入戶!(因為這些都是他們的阿公的)

天天搶著和真的低收入戶爭資源,營養午餐、學費等等都免費,因為學生的爸媽都無業,但小朋友真的珍惜嗎?

不是!每天早上來手上一個大漢堡,零用錢多到暴,當然他不會餓,所以營養午餐就會吃不下,而真的低收入戶很有可能因為他有一棟祖上留下的房子而失去資格,

而這棟房子很有可能已經破敗到不行!


飛行小牛在等待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重點是對「大學」的迷思
2009/06/06 02:12
朋友show一個新玩意兒給我看,
乍看之下是iPhone,只是case有毛邊,料差了一點兒,
啟動後一看,根本不是iPhone,原來是山寨版...
不過,山寨版也有它獨有一套的用途,
你只要不把它當iPhone來看待,它其實也很實用。

追溯到我們古時候科舉崇文的時代,
似乎士農工商的順序是永不可變的!
讀書人才能當官,當官才能光宗耀祖。
沒了科舉,這久傳的習性轉移到了學術上,
可是,「大學」這洋玩意兒,可跟科舉不同,
他存在的意義,不是發揚光大一個人或一個宗祖,
而是試圖提升整體人類及文明,
但我們華人,似乎總還把它當成進士及第來看待。

這是我們最大的迷思!也是為什麼有七分進大學的辯證。
本人也許因為在學術機關工作,對此感觸良多。
進入大學就讀,只有一件事是大學生該做的,
便是試試看你能不能做學術研究。
否則,社會上大多數的工作,
包括新竹科學園區的許多科技新貴的工作內容,
高中畢業就有足夠知識可做,
請問做個Excel試算表或PowerPoint投影片需要學微積分嗎?

本人大專聯考時錄取率大約是百分之三四十,
但就個人角度而言,坦白說,
這其中的百分八十是不需要進研究型大學的,
百分之四十進教育型大學也是在浪費時間的。
然而,這些浪費光陰及資源的同學,
現在卻在恥笑當下的年輕人,看不起他們的學歴,
在我我看來是五十步笑百步。

我們的教育政策失敗的關鍵在於「鄉愿」。
因為民眾想上大學,所以我們就多開大學,許多人也想開大學來賺錢,
而事實上,上下交相賊,誤解下的結果,不單出了許多山寨版的大學畢業生,
也連帶拖垮了那些真心想致力研究的真正的學術人員,
追根究底就是我們的社會搞錯了一件事:
大學學位賦予你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對這個世界更進一步的責任。
在我們無法想通這個道理之前,我們的教育永遠無法進步。

美國有許多野雞大學,然而,好的就那幾家,定位很清楚。
我認為台灣應該要使用日本短期大學的模式,把高等教育的界線分清楚。
但台灣如果也要走美國模式,就必須破除科舉迷思,
取消聯考式的測驗,加強研究工作的質量,減少教育人員的特權。
否則,換湯不換藥的聯考,相得益彰的只有菁英主義,許多大學必須淘汰。

KCID
植物人也能上大學,才夠嗆!
2009/06/06 01:08

四年下來,昏迷指數從8進步到5,

台式民主,哈利路亞!!!


啥啊?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學歷不代表一切
2009/06/05 23:45
我完全同意。

如果我是老闆,我一定僱用一大堆年輕貌美的女秘書,學歷不重要,漂亮第一。我不想對不起自己啊!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