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16 13:30:03瀏覽1948|回應8|推薦12 | |
其實這個話題延燒已久,網路上不知道吵了多久,文章論述滿地都是,沒想到貴為總統的馬英九,吃飽太閒也來插上一腳,明擺著是找罵挨,看來被罵是理所當然。 正事不幹的總統,提什麼「識正書簡」,「識正」是現階段台灣的教育政策,相信馬總統應該沒興趣修改,「書簡」則是無法強求,也不能下行政命令,更不能帶頭示範,四個字都是繁體字,加在一起則成了「廢話一句」,因為「書簡」是做得寫得說不得,真是沒事找事做。(不論我們怎麼看待簡體字或俗體字,我不相台灣有哪一個人可以做到「不書簡」的境界,麻煩那些拿書簡做文章的人不要再自欺欺人,全部書繁是很煩人的,包括國文老師在內都會偶爾寫幾個簡體字,減輕書寫的繁雜度。) 至於繁體字(或稱正體字,大陸的堂兄稱之為「古老字」)與簡體字,究竟誰優誰劣聽那些名嘴一講,差點笑掉大牙,真是麻煩書多讀一點! 如果我們把文字演化的長河打開,中國文字自甲骨文到現在的繁體字,其實變化很大,這個變化表示文字是活的,是會變動的,不是一成不變,改變的原因很多,不一而足。從古至今,文字的筆劃是先簡(甲骨文)變繁(金文、大小篆),接著又變簡單(行書、草書),再往繁複(楷書)發展。當年學毛筆字時,老師(三石老人)曾告訴我,這是文字的演化流程(學書法前先上理論課),在這之前我一直以為楷書的成書時間應在行草之前,沒想到是在行草之後。 這是變化的過程,可是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這些文字為什麼會變簡變繁,有人知道為什麼?如果大家都不懂為什麼文字會產生變化,那麼多人是在談什麼,好像只是一種簡單意向式論述。 文字的演化會因生活方式而做適度的改革,在歷史有明文記載的記憶中只有秦王朝,因為國家政策「書同文車同軌」,小篆可能是最早可以通行的文字(只是可能,因為秦王朝統一中國時間太短),統一書寫模式可能是漢隸,一來筆劃簡單許多,二來許多不同地方的出土文物都有漢隸的蹤跡,接著中國字就一路朝著簡化發展,魏碑、行書、草書,最後出現我們現在常用的楷書,在楷書出現之前我們都可以推論出為了書寫的方便,簡化書寫方式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如果今天不是電腦化,使得簡體字的書寫優勢不見了,今天大力暢談繁體字的人,大概就不會那麼大聲,真是時勢造英雄。 問題是,為什麼在草書之後又回到楷書上呢?原因是什麼? 我推論,因為宋王朝以後中國人的文明發展狀態,需要一個比較清楚辯識的文字系統,因為草書很多字並不容易辯識,加上印刷術的發展使得比較規則的楷書被大量運用(其實用最多的是被稱為宋體字的字型,也就是大家稱為明體字的字型)。 中國字就這樣被定型了一千年之久,這時中國字兵分二路發展,一路就是大家常用的繁體字在台灣發展,可是大家知道一件很好笑的事嗎!我常用的繁體字,其實錯字很多,教育部三不五時就要頒佈一些正確的字,原因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印刷字型是日本人造的,所以是日式的漢字,很多字都是錯的,根本就不是中國人慣用的中國字。(一大堆人談恢復繁體字,結果不知道我們台灣常用的繁體字,很多都是日式漢字,這讓我覺得一堆名嘴都是在胡說八道。) 再來談談簡體字,面對那麼多的文盲,北京政府尋求一條捷徑,於是強力的在全國推行簡體字,其實這個政策是成功的,很多鄉下的農民因此認得一點字,不能因為我們討厭人家,就專說人家的壞話。十幾年前,我到北京的琉璃廠街買書,二十五史(中華書局出版的)、明營造史(古刊印本),很多古籍都是繁體字,也就是說如果你要研究古文學,可以讀繁體版,但是一般人是使用簡體字,這點很多人都不曉得,或者是忽略不談。 至於繁體字和簡體字哪一個好看,根本就是口舌之爭,完全沒有標準,也不是討論的重點。大家應從辯識率和使用便利性,以及準確性來看繁簡之爭。不論你贊成使用那一種字型,我要提出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如果北京政府突然宣佈從今天起全國改用繁體字,那麼大陸立刻有大約三分之二的人(八億人口)進入半文盲狀態,現階段全世界只有台灣和少數地區使用繁體字,其他的華文地區面臨同樣的狀況,對整個華人世界將會是另一場文字災難,如果只因為我們的自我優越感,其他人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有人知道嗎?真是一群自我感覺良好的台灣人!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