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08 15:36:08瀏覽674|回應0|推薦2 | |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歲時釋義 漢人傳統的歲時節俗中,被列為四時八節中的尾牙,是四季之中,代表冬季收藏與結束意涵的歲時活動,因而也被稱為「冬時」。 由於環境以及移民的差異,傳入台灣的尾牙也產生了許多改變,連名稱和含意都有許多不同,《台灣省通志》:「土地公亦為商人所崇拜之財神。商家例於每月望朔之翌日,具饌祭祀土地神,曰作迓(或牙),又曰迓福,即迎接福運之意。」 ◆歲時緣由 原本是人們為了到別的地方做生意,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互市而衍生出來的「作牙」,隨著漢人來到台灣之後,逐漸變成了以祭祀土地公為主的祭典活動,做生意的人為了感念駐守在地方,最為熟悉在地民情與環境的土地公,時時不忘替店家帶來許多客人,當然要特別準備一些牲醴祭祀祂,希望土地公能幫更多的忙;務農的農家,一年到頭辛苦地耕作,作物從種下去到收成期間都不能有任何閃失,否則就可能前功盡棄,因此每個月初二、十六日祭拜土地公,祈請土地公幫忙看守田園、庇佑作物順利成長,早就成了務農者內心裡最主要的依託,一般人雖然對土地公沒有特別的需求,但土地公卻是最常在人民左右的神,初二、十六日祭拜土地公,順便打打牙祭,就像是拜訪長輩,和長輩吃頓飯一般,可以讓心靈更安適,誰會說不好呢?正因如此,也就形成了台灣地區普遍於陰曆每月初二、十六日做牙的習俗。 ◆歲時特色 台灣人的「作牙」,早已不再只是商人做生意的祈求,而成了人人皆祈福求喜的祭祀活動,因此有些地方乾脆改稱為「作迓」,「迓」為迎接之意,也就是藉著祭祀土地公以迎福納財,如此一來也使得原本只是少數商人特有的「做牙」,成為人人都期待的「作迓」。 台灣的「作迓日」,家家戶戶不只是以三牲、四果祭拜土地公,同時也會敬祖及地基主,王國璠修《台北市歲時記》載:「燒土地公金,祭福德正神。並設長櫈於門前,供五味碗以享地基主,焚經衣、銀紙。」很明顯的這是台灣人借著祭祀土地公的機會,讓其他無主、無後的孤魂野鬼,也能同享人間的恩澤。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拜地基主,場地都不在正廳或前庭,而是將供桌設於後門、廚房或者是後陽台,傳統的供品則以五個碗分盛菜飯祭之,俗曰「五味碗」,但現代人求簡便,往往以一碗飯、一隻雞腿或是一個便當、零食奉之。 ◆歲時活動 從頭牙到尾牙間,除了陰曆七月不作牙之外,人們最重視的牙莫過於頭牙和尾牙,尤其是代表一年結束的尾牙,各行業的頭家都會藉著這個機會宴請員工,主要是犒賞他們一年來的辛勤付出,同時也是對來年員工的留任與否做一宣告,陳淑均修《噶瑪蘭廳志》載:「蓋此為讌飲牙戶及來春去留伙計而設。」;方法是如果來年不準備續聘之員工,會在筵席中上白斬雞時,將雞頭對準他,暗示們將解聘之意,那位員工也會很識相的第二年便不會再來上工;只是此俗今已完全絕跡,尾牙宴主要的功能成了長官與部屬、頭家與員工同桌餐敘,同聚共食藉以拉攏彼此情感,並且犒賞伙伴、慰留員工的最佳場合。 除了近年來全國皆風行的尾牙聚餐之外,有些地方還保有全家人團聚在一起「食尾牙」的傳統習俗,家人齊聚尾牙所吃的食物並不是大魚大肉,而是和頭牙一樣的應景食物潤餅潤餅或是刈包。潤餅係以潤餅皮捲包豆芽菜、筍絲、豆乾、肉角、蛋燥、海苔、花生粉…等多種食材而成;刈包裡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乾、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可惜此俗因社會形態的改變,多數家庭都不再「包潤餅」,舊時全家圍在一起吃潤餅的歡愉氣氛,已很難再見到了。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