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艋舺青山王類司法神祭
2011/11/17 15:34:53瀏覽835|回應0|推薦0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陰曆十月二十~二十二日

祭典釋義

台北市是北台灣開發時期最主要的根據地,因此各地的移民皆有,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往往也帶來了祖籍地的守護神。

青山王又稱「靈安尊王」,被認為有消除瘟疫的威靈,且和城隍爺一樣,掌理陰間司法,因此在艋舺民眾心中佔有重要份量。青山王祭典早已成為艋舺地區兩大重要迎神賽會之一。

青山王祭典又稱「迎青山王」或「青山王生」,祭典從陰曆十月二十日十月二十二日共三天,前兩天,由青山王率其部將,於夜間巡行暗訪艋舺大街小巷,除了掃除瘴癘探視民間疾苦之外,更是廣大善信贖罪申冤的最好機會,二十二日的主祭日,盛大的遶境活動及遊藝陣頭都非常具有特色。

青山王的祭典,最具特色的是自願扮演家將,以祈神明赦罪的人們;有些人由於家庭不和,事業不順等問題,長期被糾纏得不知該如何是好,於是有人便可能是因為前世犯下罪孽或對某些人有所虧欠,因此今世必須償還,自願扮演神明部將或者勞役,為神明服務,是最佳的償罪方法,因此每年都有許多人自願扮演家將,擔任神明的前導,直到祭典結束,才能恢復本來身份。

至於要如何才能扮演家將或勞役,青山王宮有一套規矩,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親自接洽看看。

祭典緣由

青山王又稱靈安尊王,傳為三國東吳的部張滾;孫權遷都於健康後,智勇正直、廉潔仁厚的張滾奉命鎮守泉州惠安,深得人民愛戴,死後鄉人敬重其精神,於其墓上砌石為壇,每逢春秋都前往祭祀之。歷任的地方官吏,上任之初也必到墓壇致祭。

到了七百多年後的宋太宗年間,進士崔知節任惠安令,前去祭拜時,墓碑突然倒下,露出一五言偈,要崔知節將祂改葬於青山,崔知節邀集紳商將張滾墓遷至青山麓後,並建青山宮四時祭拜。

南宋時,金兵大舉南下將犯南京,虞允文奉命鎮守采石磯,傳每與金兵交戰時,金兵都會看到揚著張滾旗號的披甲將軍,率數萬兵士攻擊金兵,金人不支遂大敗而去。此後,青山王張滾成泉州人民的守護神。

台北萬華一帶,移民都來自惠安、泉州一帶,清咸豐四年(西元1854年),有惠安人自故鄉將青山王分靈而來,神像自大溪口登陸後,走到現址附近,傳某空屋後的水井中有隻千年蟾蜍精,乃特別將青山王安置屋中以鎮壓蟾蜍精,此後,果然不再見到蟾蜍精出現害人。

兩年後,在地方人士的倡議下,正式興築青山宮,王國璠撰《台北市歲時紀》載:「落成之日,半線以北泉籍居民,扶老攜幼,悉至朝拜。香火之盛,百六十年來不稍衰微。」。

祭典特色

原本只是地方信仰的青山王,來到艋舺之後卻受到地方人士的敬奉,並且迅速地發展成整個艋舺地區的司法神,最主要是受到發生在清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頂下郊拼」的影響。

最初來自中國泉州晉江縣、南安縣、惠安縣以及同安縣人,先後移民到了艋舺,卻為了競奪淡水河商業河運利益,晉江、南安、惠安三縣的「三邑人」聯合起來和同安縣人發生武力械鬥,勢力較小的同安人敗陣下來,被迫退居大稻埕,另建新市街,他們離去時也帶走了從同安故鄉帶來,扮演司法神角色的霞海城隍。

取得勝利的三邑人,雖然掌握了整個艋舺的控制權,卻沒有完全獲得所有的商業利益,原因是同安人很快地就在大稻埕開港開埠,不只很快就因地理的優勢,取得了不少商機,更吸引了許多外商前往投資,取代了艋舺原有的商業地位;自此以後,艋舺和大稻埕成了兩個激烈競爭的港市,曾經在武裝衝突中失敗的同安人,建立了大稻埕之後卻後來居上,成為北台灣的河運、商業中心,使得佔有艋舺的三邑人不得不處處仿效、學習大稻埕的同安人,民間信仰便是最明顯的例子。

奉祀霞海城隍的同安人,被迫遷到大稻埕之後,同時遷建了霞海城隍廟,隨著商市的發達,霞海城隍爺的司法神角色,成為約束各行業經商及一般人行事相當大的力量,為了強化陰間司法的嚇阻力,於是發展出暗訪、告陰狀…等特殊的祭儀,在台灣初拓之期,商市得以繁榮發展,又不致招來太多盜匪覬覦,民間信仰中的司法神,必然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佔有艋舺的三邑人,本身並不信奉霞海城隍,但為了建構司法神的信仰,於是把奉命守城、勇敢殺敵的青山王張滾,形塑成類司法神,不僅配祀了七爺、八爺,更加了文、武判官、牛頭馬面、家將衙役…,最好的範本自然就是大稻埕的霞海城隍爺。

每年的霞海城隍爺祭日之前,都要舉行兩夜的暗訪,艋舺的青山王也依樣劃葫蘆,除了暗訪的地區有明顯的區別之外,其他的神像組成、陣頭衙役…,很明顯可以看出雙方相互影響、學習的痕跡。

艋舺青山王的祭典,再次顯示了民間信仰和地方發展的密切關係。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5847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