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南北各地建醮之期
2011/11/16 22:41:15瀏覽1513|回應0|推薦1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每年秋冬兩季

歲時釋義

魏金絨為彰化竹塘地區客家廟醒靈宮慶成福醮紀念誌所撰寫的〈台灣醮祭習俗〉文中指出:「『醮』者原為祭神之義,中國古祭已有『醮』名,迨漢代道教盛行以後,遂為道教所襲用,乃專指『僧道設壇祭神』。然現今台灣之所謂『醮』者,係指某一地方為還願酬神之大規模祭典。循依台俗,每逢地方不寧或廟宇重修慶成,則向神祇許願祈安或舉行隆重謝恩祭典,並祈求未來之福;則前者為『許願還神』,後者為『謝願酬神』,前呼後應,構成一連串的宗教行為,是為建醮,亦為地方空前一大事。」

「做醮」的最初意義僅是祭神。中國的《昭明文選》中,宋玉〈高唐賦〉謂:「醮諸神,禮太乙」。此時的「醮」只是單純的祭祀之意。

此後醮的方式不斷改變,至隋代有了明顯的演變,唐代魏徵的《隋書》載:「夜中於星辰下,陳設酒脯、餅餌、幣物、歷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到了明代,僧侶道士搭檔祭祀也都稱之為醮。

位處海島的台灣,移民都來自中國,民俗風情大體仍傳襲自中原故土,但受海島環境、墾拓、交通不便、醫療、生活不易以及早期與原住民族及平埔族人交往、通婚等種種因素,影響,使得台灣的建醮活動,無論是在動機、緣由、規模和祭禮等,都漸有不同之處。

至日本時代,差異已漸明顯,丸井圭治郎撰《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謂:「醮的定義,為供酒祭神,後來道家設壇祈禱亦稱做醮。而今既轉為訛意,漸為對曾經許願而有效之時,賽神表示謝意之儀禮,並非指為祈願而賽神。」

鈴木清一郎寫的《台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書中認為:「所謂『醮』,就是祈求地方平安而舉行的祭典,可見做醮,就是許(還)願的意思。」

歲時緣由

台灣有句俗話說:「立冬之後打大醮」,意指立冬之後是台地作醮的旺季。

各地都可見到許多寺廟紛紛忙著「建醮」,一直要到新年之前,這項為祈安或祈福而舉行的祭典,才會告一段落。

選擇在這個時候「做醮」,乃因農業社會時代,冬藏之後的人們,不但有一段較長的時間,也才有稍寬裕的經濟,更重要的則是感謝神祇們庇祐這一年的風調雨順,五榖豐登!

歲時特色

作醮的用意為普施亡魂,祈求平安、活動的重頭戲都在誦經法會,但一般人並不太重視,較重視的卻是放水燈或神豬普渡這些場面壯觀的活動上。

八○年代後,台灣的經濟大幅起飛,人民的收入提高甚多,許多地方為經濟利益而舉行的醮典,有愈來愈多的趨勢,甚至從年初到年尾,任何時候都有寺廟舉行醮典。

 

歲時活動

作醮的儀式,大致而言,要先組織起建醮委員會,由爐主、總理及各柱首分別籌備各項事宜。諸如搭醮台、設天公壇以及糊大士爺、山神、土地、四大元帥、寒林、同歸等所,入醮前一天,信仰區內的信徒都要戒殺素食,然後便是作醮的序幕──豎燈篙、開光、發表、啟請…等。

 

其他

台灣民間信仰相當複雜,作醮的種類、型式與日期也大不相同;在種類方面,有為超渡死於水火亡魂的水醮或火醮,有為掃除瘟疫而做的瘟醮,也有純粹為祈求平安的清醮;在日期方面,有僅一天的一日醮,有三天的三朝醮,有五天的五朝醮,也有長達七天的七朝醮,甚至長達四十九天的羅天大醮。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5845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