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05 21:49:36瀏覽2907|回應0|推薦0 | |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主神釋義 漢人原始水神崇祀中的水仙尊王,清代前常被稱為水僊尊王,也被簡稱為水仙王。坊間的各種介紹文字中,大多稱之為「中國海神之一」或是「航海者的守護神,郁永河的〈海上紀略〉也說:「水仙者,洋中之神」,卻少有人探索水仙尊王與媽祖的角色重疊與差異性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解決的是水仙王到底是什麼神?台灣最古老的台南市及澎湖馬公水仙尊王廟,供奉的主神都是大禹,為什麼廟名水仙王,主神卻是大禹?更有趣的是在當地人的口中,這些古老的水仙宮都被稱為禹王廟,卻不直接以禹王廟為名;此外,這兩座廟也同祀了:寒奡、項羽、伍子胥和屈原等神,這些神跟水仙尊王有什麼關係呢?或者也是水仙尊王之一呢? 在漢人的信仰中,自古便拜河神,原始的河神乃指溺死在河中的亡靈,晉代葛洪《抱朴子‧釋鬼》載:「馮夷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為河伯。」《莊子‧大宗師》釋文引司馬彪的說法:「《清泠傳》曰:(馮夷)華陰潼鄉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為河伯。」自古人們就相當懼怕河神,主因河中有靈胥弄人,西漢劉安撰《淮南子》載:「靈胥,伍子胥神也。昔吳王殺子胥於江,沈其尸於江,後為神,江海之間,莫不尊畏子胥。將濟者皆敬祠其靈,以為性命,舟楫之師,獨能狎玩之也。千里,路之長也。寸陰,晷之短也。言水靈輯睦,浪濤弭息,取長路於短景,獨能先期而到,故有須臾之暇也。」;可見春秋戰國時代的伍子胥,到了漢代之後己成主宰水路安全與否的神,到了東漢時,吳平、袁康所撰的《越絕書》更直接點出伍子胥便是水仙神:「子胥死,王使捐於大江口,乃發僨馳騰,氣若奔馬,乃歸神大海,蓋子胥,水仙也。」 晉代王子年的《拾遺記》也載有另一位被稱水仙神者的故事:「屈原以忠見斥,隱於沅湘。…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之思慕,謂之水仙,立祠。」晉代葛洪的《神仙傳》另載:「郭璞,得兵解之道,今為水仙伯。」 清王士禎所寫的《分甘餘話》,更整理了漢人歷史上重要的水王神相關記載:「水仙之名甚美,馮夷為河伯,名曰水仙;伯牙從成連之海上,作《水仙操》;西湖有水仙王祠;陶峴泛三舟於江湖吳越間,號為水仙;他如雒妃、湘君之屬,皆水仙也。乃盜賊如孫恩,流毒會稽、吳興數郡,及勢窮投海死,其黨亦稱為水仙,甚可笑也。脫清都仙籍果有此輩,正當與趙高、李林甫同班爾。」 透過諸多的歷史文獻,顯見歷代的水仙神各有不同的成因與所指,但大多跟江湖有關,因此被崇祀的水仙神,數量多且不同神。郁永河的〈海上紀略〉載:「水仙王者,洋中之神,莫詳姓氏。或曰:『帝禹、伍相、三閭大夫,又逸其二』。帝禹平成水土,功在萬世;伍相浮鴟夷,屈子懷石自沉:宜為水神,靈爽不泯。」王必昌修的《台灣縣志》則載:「水仙廟…在西定坊港口祀大禹王,配以伍員,屈原、王勃、李白。」陳培桂修《淡水廳志》也載:「水仙官,在艋舺街乾隆初郊商公建,祀夏王。」 綜觀台灣的水仙尊王崇祀,形式與神明有頗大的差別,有單祀一尊者,必定是大禹王,其他則以五王合祀,各廟所祀的水仙王都不相同,現今台灣各廟奉祀的水仙王,大約有七八種之多: 大禹:傳說的夏朝開國君主,姓似名禹字文命,年少有政績初封夏伯,後來被稱為伯禹,被敬為神乃因治水有功而來的。 伯益:相傳為夏禹的助手,因率首先率眾鑿井取得水源而被敬為神。 寒奡:同為夏朝人,為寒浞之子,傳力大無窮,能陸地行舟。 伍員:也就是子胥,從政卻被陷害而投河自盡,自此成了水中之神。 屈原:戰國末期的楚國人,因不被楚懷王、楚襄王重用,悲憤自沈於江,國共內戰後國民政府遷台,尊其為「愛國詩人」,想借他的故事來喝阻知識分子的反對聲浪,因此祂在台灣的角色也由水仙尊王之一轉變成「愛國詩人」。 項羽:秦末起兵的軍事領袖,號稱西楚霸王,與劉邦相爭中失利,悲壯地自刎於烏江邊,因而成了水神。 王勃:唐初四傑之一,《滕王閣序》作者,年少渡江不幸溺死而被後人敬為神。 李白:唐朝大詩人,相傳他在酒醉後,為了撈起水中之月,不幸溺死江中而成神。 ◆祭祀緣由 台灣建有奉祀水仙尊王的宮廟並不多,大都在早期對外交通的口岸,諸如澎湖馬公、白沙、台南府城、嘉義新港,新竹市、彰化鹿港、台北艋舺…等,而且大多數的水仙尊王,都是隨著移民渡海來台,且在渡海的過程中,人人都要懂得如何「划水仙」。 所謂的「划水仙」,是早期航海人遇到危難時向水仙王祈求施救的儀式,郁永河在〈海上紀略〉中描述了孤再在大海中遇到風浪的無助與驚恐:「划水仙者,洋中危急不得近岸之所為也。海舶在大洋中,不啻太虛一塵,渺無涯際,惟藉檣舵堅實,繩椗完固,庶幾乘波御風,乃有依賴。每遇颶風忽至,駭浪如山,舵折檣傾,繩斷底裂,技力不得施,智巧無所用;斯時惟有叩天求神,崩角稽首,以祈默宥而已,爰有水仙拯救之異。」至於求救的儀式更是特別,謝金鸞修《台灣縣志》中的記載是:「今海船或遭狂飆,危不可保時,有划水仙一法,靈感不可思議。其法:在船諸人,各按髮蹲舷間,執食著作撥棹勢,假口為鉦鼓聲,如五日競渡狀,雖檣傾舵折,亦可破浪穿風,疾飛倚岸,屢有靈驗,非甚危急不可輕試云。」,也就是船上的每個人都要眾口一起喊叫模仿鑼鼓聲,每人手拿羹匙和筷子死命地劃,像是端午龍舟比賽般,相傳就可以得到水仙王的救助,順利靠岸。 透過水仙尊王的成神經歷、划水仙的傳說,再加上水仙宮的分佈,很明顯可以看出,水仙尊王乃是河湖中助人脫離危難的水上救難神,因此在宋代之前,漢人較少從事航海行為時,便在水域較為廣闊的江南地區,為人們所敬奉;到了明末清初,明鄭的水師雖奉祀玄天上帝為航海之神,但船隻還是難免在海上遇到危難,「划水仙」可助渡災難的傳說也就成了怒海無助的孤舟最後的希望,誰會因為它是「傳說」就不去試試看呢?於是總會出現許多的應驗之說,郁永河的《裨海紀遊》載:「顧君敷公曰:『有是哉!曩居台灣,仕偽鄭,從澎湖歸,中流舟裂,業已半沈,眾謀共划水仙,舟復浮出;直入鹿耳門,有紅毛覆舟在焉,竟庋舟底。久之,有小舟來救,眾已獲拯,此舟乃沈。抑若有人暗中持之者,寧非鬼神之力乎』?」 廣泛流通於民間的「划水仙」而得救故事,成了台灣移民奉祀水仙尊王最重要的關鍵,只是清代領台之後,為了消滅明鄭王朝帶到台灣來的水神信仰,不僅創造了玄天大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神話,將原本為星宿之神的玄天上帝乏為屠宰業的守護神,更大力提昇原本只是湄洲地方神的林默娘地位,成為天上聖母,且為台灣地方最主要的航海神,等到媽祖的神威遍佈全台之後,水仙尊王也只能淪為地方性、行業性的小眾信仰。 ◆祭典特色 早期為郊商,進出口商或船員虔誠信奉的水仙王,例祭日有兩期,一是 水仙尊王的第二個例祭日,是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