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南白河險潭太祖祠阿立祖祭
2011/10/10 21:29:22瀏覽1426|回應0|推薦0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陰曆九月十五日

祭儀釋義

險潭公廨則位於白河水庫後,險潭村落旁小徑進入約一公里處,這個公廨最早在土鰍坑,民國五十年土鰍坑的居民全部搬離,公廨才遷至現址,位於小徑旁土丘上的險潭公廨,僅六柱而無牆,中間有一根將軍柱,上有一橫匾寫著「太上老君三姐妹」字,地上則擺幾個祀壺,頗具原始的平埔風味。

光看險潭的太祖祠,直接連想到的一定是太滿族(四社平埔)人的太祖崇祀,沒錯,這裡的確是四社平埔的遷徙地,除此之外,這裡更是和安雅族哆囉嘓社人最後的居住地,只是兩族人同住在同一個部落,大家又都是祖靈崇祀的民族,因此太祖祠中祭祀的,應當包括兩社人的祖靈,但主化特徵較為明顯的,則為太滿族(四社平埔)人。

祭儀變遷

險潭太祖祠的祭典是在九月十五日舉行,顯然這個祭期,來自於大滿族人的開向與禁向,加上這裡的族人不多,祭典的規模甚小,大多數的子民都只是仿照漢人的祭祀方法,簡單準備了牲醴或是水果,自行祭拜完後便了事。

直到2001年起,六重溪部落的族人前來協助白水溪險潭部落的族人教唱牽曲,並在祭典時相互交流,促使了這個部落的族人,民族意識大興,對於傳統的祭典也更加重視,並且持續努力希望有一天能夠重新復振民族!

其他

白水溪的險潭部落,有一間長老教會,這是白河區最早興建的教會,為甘為霖牧師於同治13年(西元1874)創建,但竣工之後,卻為斗六都司吳志高放火焚毀,甘為霖牧師也差點遭難,幸得教友的協助,連夜前往嘉義縣城告官,事後透過領事與官方交涉,由吳志高賠償100元並新建岩前教會和解,也因此,白河地區有了「火燒白水溪,起岩前來賠」之俗諺;到了戰後,民國4381岩前教會正式准白水溪分設支會,不久後卻遇到地震倒塌,最後才在民國55年重建成鋼筋磚造的新教堂,也就是現今的白水溪福音堂。

白水溪教會的簡史也自承:因為在歷任諸位牧師的努力傳教後,平埔族的太祖信仰逐漸消失,居民改信基督教…,這對大多數的文化研究者而言,可能任直接批判白水溪教會對於平埔雅族文化的傷害,但如果你到過這個部落,見過每一個人因信仰而得到的喜樂,你一定會同意,幸好有信仰,才讓這些族人有了更安全、更溫暖的依戀。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57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