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南白河六重溪公廨祭太祖
2011/10/10 21:22:20瀏覽1114|回應0|推薦0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陰曆九月十五日

祭儀釋義

原本世居在玉井盆地的大滿族(四社平埔)人,在漢人的壓力下被迫他遷,出走的路線以南、北兩路為多,往南大多遷到楠梓仙溪流域,在甲仙一帶建立部落;往北的族人則來到曾文溪中、上游一帶,在台南的東山、白河地區,建立最後的據點。

因關仔嶺聞名的白河區,現今的行政區域,雖劃在台南市境內,但漢人來台之前,卻是以嘉義為根據地的和安雅族平埔人的勢力範圍,因此從玉井盆地北上的大滿族(四社平埔)人,只能在和安雅族勢力範圍外的地方求生存,因此能夠在這個地區存活下來的族人並不多,大多集中在東山的東源、白河的六重溪以及險潭一帶。

祭儀緣由

白河六重溪的公廨,位於六重溪村落東北,通往碧雲寺的產業道路旁,其分兩處,右邊為小公廨(舊公廨),裡面僅有一根將軍柱,隔一條小徑左邊的大公廨,是用水泥新建的,內有將軍柱以及五個祀壺,因受漢化的影響,祀壺前都有插香的香座。

六重溪公廨的祭期是在陰九月十五日,部落的規模不大,但大多數族人受到平埔文化復振運動的影響,民族意識強列,祭典的格局與內容還相當可觀。

文化特色

早年的民族學研究者劉斌雄教授,是最早研究大滿族(四社平埔)公廨建築的研究者,他曾經記錄過六重溪公廨,至公仍是最有價值的文獻:「早期公廨建築有二,一大一小:因大者內設有祭太祖的祭壇,故或稱『祖厝』,而稱小者為『真公廨』,平常稱謂公廨者指前者,即有祭壇的祖厝。在本文,以大公廨、小公廨區別之。大公廨,單房,竹柱瓦頂,頂向前後兩面斜,圓墩柱屋式,柱根不埋於土中,用大塊鵝卵石承接,屋四面不設牆壁,只在祭壇背後部份,編竹片當牆圈之。此外,部皆除進口處,柱與柱間用小竹竿貫穿連繫之。建物的大小為四八五公分長,三六四公分寬。祭壇設在靠後壁中下,地上排著一長條石台,一二三公分長,二十二公分寬,十五公分高。石台上放置五個粗暗褐色罐子,排成一列。罐形,小口縮唇、鼓腹、平底、寬高略相同,口徑在十公分左右,高度在十四公分乃至二十二公分之間。石台的前面地上,插著無數的香枝,左側放著聖筶一副,右側有瓷瓶一件,前側有茶碗一件。祭壇背後竹牆上掛著紅土布一條,上面寫著「威靈感應」四個大字,大字的兩旁一邊寫著:「祝五太祖千秋」,另一邊寫著:『北港鎮弟子楊奇謝』。又掛著數件花圈於其上。在屋的正中,有根將軍柱,柱上紮一根竹,上端劈開,編成開展形,上大下狹,成蔞形,中插了不少香枝。小公廨蓋在大公廨西側旁,單房,竹柱茅頂,大小約有一公尺六十公分,方中只設置一根插香枝的竹筒,其他另無一物。」

祭儀活動

六重溪「太祖五姊妹」的夜祭,約在日本時代末葉因官方的限制而中斷,直到二十世紀末平埔文化的風潮初起,原本在外地從事廢五金買賣(另說角頭老大)的潘瑞淋,也在父親潘慶堂的鼓勵下回到部落,在他不斷的努力之下, 先是在1997年帶領部落的子民重建的竹籠厝公廨,並且依舊制分成兩間,較小者稱「真公廨」祀奉「清水老君」,較大且設有石板祭壇的稱「祖厝」,祀奉「太祖五姊妹」共五只祀壺。

有了初步的成果,到了第二年(1998年),他們更努力恢復了中斷五十多年的祭典活動,並且從古老的六首牽曲歌謠跳伊阿嘿中,找回了三首,至於儀式方面,他們觀摩期他部落經驗,重新訓練了尪姨和祭司,等到正式祭典時,便由尪姨主持所有的祭儀。

六重溪公廨的祭儀,可說是現存西拉雅族系統祭典的綜合體,正式開始的時間是九月十四日深夜,是由尪姨請太祖開始,接著向祖靈唸奏文,完後再行吉貝耍部落祭儀中的點豬、翻豬、燒金紙等儀式,十五日白天則有擲筊求「平安金戒」的道教科儀,以及傳統的「禁向」儀式。

-----------------------------7db3ddb15009a Content-Disposition: form-data; name="f_MEDIA_CODE"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572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