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高雄甲仙楠梓仙溪的大滿族「夜祭」
2011/10/10 21:02:47瀏覽882|回應0|推薦1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陰曆九月十五日

祭儀釋義

可能是因為台灣的平埔族群,從前清開始漢化,到了日本時代的皇民化運動期間,祖靈的崇祀被迫廢棄,傳統的祭典更遭受到打壓,使得戰後不以來,台灣各地僅存的平埔族祭典,全都只剩下「平埔夜祭」,除此外,似乎沒有任何其他形式的祭典? 

平埔族的「夜祭」,顯然是從觀光旅遊書中的「頭社夜祭」開始,然後吉貝耍的嚎海祭,也成了「吉貝耍夜祭」,咖吶埔的祭典也成了「咖吶埔夜祭」,然小林部落重新恢復的祭典,就叫做「小林夜祭」了,八八水災引發的土石流,將小林部落掩埋掉了之後,重新恢復的「小林夜祭」,更成了各個不同政府單位展現關懷災民,重視文化的競技場。 

南北各地不同的平埔族群,傳統的祭典各有不同的形式與內涵,一般人經常俗稱的「平埔夜祭」,指的大多是西拉雅族及其兩個亞族的祖靈祭,在沒有曆日的年代,族人乃是以月亮的變化來計算「日」的,而月亮只在晚上出現,因此許多祭典都是月亮出來了以後才開始,因此所謂的「夜祭」,指的只是舉辦的時間而已,其他並無任何意義。 

坊間的各種報導中,更常可見到「阿立祖(太祖)每年一度的聖誕千秋」的說法,這完全是來自漢人的神明崇祀觀念,無論是阿立祖或是太祖,都是西拉雅族及其亞族泛靈信仰中的共同祖靈,族人們選擇在不同的時間,舉行不同的祭典都有不同的目的,在每個不同的民族間,不同時間的祭典更代表不同的意義。

西拉雅族亞族之一的大滿族(四社平埔)大多數的部落,例於每年三月十五日的「開向」,其實是播種祭,九月十五日的「禁向」,則是收獲祭,但因這些祭典的舉行,都要祭祀祖靈,因此也可以視為是祖靈祭,就因為要祭祀祖靈,對於長期被漢化的族人,很普遍地受到漢人民間信仰信的影響,認為是慶祝太祖的生日,也才會成為許多媒體筆下的「太祖聖誕千秋」。 

幾百年來,長期與他族有深厚互動,並且一再遷徙的四社平埔族群,還傳承至今的文化並不多,太多數的族人傳承下來的文化,幾乎都只剩下對太祖的敬畏、感念,甚至有些人是懼怕與無奈,也因此,這個民族傳承至今的祭典,全都跟太祖有關。 

祭儀緣由

大滿亞族的太祖祭典,原本最集中的地區在楠仔仙溪流域,位於甲仙的公廨早被改成了祖師祠,且香火又已經相當式微,根本談不上有任何祭典可言,九月十五日當天,會記得準備祭品去祭祀太祖的,大概只剩下個位數的人而已了。 

阿里關和小林,是保留最完整太祖祭典的兩個部落,且因兩地相距不遠,許多社人都有親戚關係,兩個部落往來頻繁,因此兩地保留的祭典幾乎完全一樣,只是阿里關部落人口較小,參與祭典的人更少,加上没有什麼知名度,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阿里關部落也有太祖的祭典。 

小林的太祖祭典,從民國八十五年恢復舉辦以來,早已成為四社平埔族群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小林平埔夜祭」。 

一般人知道的「小林平埔夜祭」,是在每年的陰曆九月十五日舉行,事實上,完整的小林太祖祭典,是從三月十五日的「禁向」開始,到底什麼是「向」呢?周鍾瑄修的《諸羅縣志》,認為是法力高強的靈魂靈:向者,猶云鬼神也,莫敢指按摩觸;過年賽戲,或露立竹柱,設向以酹。」,至於「向」有什麼用途,什麼人才會施向,《諸羅縣志》也寫得很清楚:「作法詛咒亦名向。先試樹木立死,解而復蘇,然後用之。不則,恐能向、不能解也。不用鎖鑰,無敢行竊,以善向故也。擅其技者,多老番婦.田園阡陌,數尺一杙,環以繩;雖山豬、麋鹿弗敢入。漢人初至,誤摘啖果蓏,脣立腫;求其主解之,輒推託而佯為按視,轉瞬平復如初。近年附郭諸社,畏法不敢;稍遠,則各社皆有.或於笭箵中取鵝卵石置於地,能令飛走,喝之則止…。」 

簡單的說,「向」其實是一種巫術,尪姨可以在任何物件上「作向」,完成後便等同在該物件上施了「詛咒」,任何人只要違背了「詛咒」,便會使身體不舒服,甚至對身體造成傷害,因此而達到禁止的目的;此外,如果是部落公共的「向」,則代表著神力,四社平埔族群的公廨中,有「向神座」、「向竹」、「向柱」、「向水」、「向酒」…等,要出遠門或者要當兵服役的人,離家前可到公廨中乞求「向水」或「向酒」,不僅可用來克服水土不服,更能協助躲過兵燹之禍,在小林地區的傳說中認為,日本時代發生的小林抗日事件,事後族人為了逃離日本軍警的追殺,向太祖乞得了「向水」,急難時用手指頭沾彈出來,便能幻化成百萬士兵,阻擋日軍警的追捕行動,使得許多人得以平安脫身。 

「向」既然是一種可以使人不舒服或者生病的法術,又是一種神力,很顯然的,「作向」當然是為了約制或者庇佑某些人,四社平埔族群中的「禁向」,很顯然就是透過這種巫術,籍以規範社人,禁止從事某些工作或行為。 

《安平縣雜記》載:「四社番有『作向』,最為徵驗之要。究不惟四社番有作,凡屬熟番、生番,莫不皆然。考其俗例,每年定舊曆三月十五日禁向,至九月十五日開向。」 

每年定期舉行的「禁向」與「開向」,雖是以巫師的法術為主軸,目的卻如《安平縣雜記》所說的:「最為徵驗之要」,因此可見「作向」實為四社族人的重要歲時節俗,日本時代之前,四社族人每當作向之前,都要請全體社人合力蓋一間小屋子,以正式宣告進入或者結束向期,《安平縣雜記》載:「當於開向、禁向先期,各社、各莊均須設一向地公界(廨),建築竹屋一開,屋上蓋以茅草,前後倒水,中作一脊,…」 

對於社人而言,不論禁向、開向都是重要的儀式,因此只要公廨完成之後,正式作向之前:「各番民當相率入山打獵,或鹿、或獐、或山豬,隨便打殺一只,賫至公界(廨),將皮肉一盡剖切,只留其頭,尚要去其皮肉,將骨縛於向神座後大竹根之上。總看是日入山銃獵,得有幾獸,所有頭骨,均要取縛其中,以行作向之禮。」(《安平縣雜記》) 

祭儀特色

太平洋戰後以來的作向,儀式簡化多了,公廨不必重蓋,更不必上山狩獵,四社平埔族群的將軍柱上,甚至連豬頭殼都沒有,尤其是「禁向」,愈來愈不受到重視,陰曆三月十五日這天,只有少數族人會準備簡單的祭品,到公廨中祭祀太祖,尪姨則將檳榔、酒肉與 mai(米買)擺置於向缸前方的石板祭壇之上,然後坐在石板前的小板凳上,喃喃地向祖靈禱祝,祈請太祖蒞臨,然後再帶領族人向太祖「說向」,亦即向太祖承諾:「三月的月圓之後,雨水逐漸豐足,男女族人都要開始專心農事,為了祈求有好的收成,從現在開始,族人必須停止造屋、射獵、歌舞、婚嫁…等活動,唯有訂婚因儀式較為簡單,可以例外之外,其他都必須完全禁止,若有人敢違背這些規範,他家種植的五穀雜糧,一概難有收成,今天我們準備了檳榔、酒與 mai(米買)…等祭品來祭祀太祖,就是要請太祖施法來規範大家,避免有人偷偷做出違反禁忌的事,讓整個部落都歉收…。」 

每年秋天,作物收成之後,社人會選擇一個月圓之夜,也就是漢化之後的陰曆九月十五日,舉行「開向」儀式,既然開向了,原先禁止的造屋、射獵、歌舞,婚嫁…,也就不再受限,也因此,每年一到九月十五日的「開向」日,社人莫不隆重慶祝一番。 

清代時,為了要作向,「先期必殺一人,取頭刮骨祀神。嗣因清廷知情,傳諭嚴禁,准其獵獸,不許殺人。此後迄今,惟生番尚有殺人,而熟番概獵獸而已。」(《安平縣雜記》);日本時代初期砍竹造屋的舊俗,由於房屋都改成磚造,並不需要年年重建,但民國八十五年恢復舉行的小林部落開向,還是會找人去砍了一些茅草,重新蓋在屋頂之上,此外,公廨中的向神座,公廨前的向竹以及向神座,也都會重新製作。 

祭典開始之前,社人要上山砍竹子,眾人上了山,要由尪姨先選好竹子,老一輩人都知道,要選尾端開始轉彎的老竹,才能成為向竹,此外,還要另取兩枝做向神座的麻竹,這些竹子全都取好扛回部落後,眾人開始加工,分別製作「篙」(或寫作「笴」,也就是向神座)及向竹,製作「篙」的人要將竹子的一頭剖開,再用藤條撐開,再用藤皮編好驚,再削七把竹刀,插在「篙」上代表太祖七姊妹,便算完成了;製作向竹的人,要找一些稻草,綁成七捆草束,等距平掛在向竹上,一方面代表太祖七姊妹,族人更認為是引領太祖下凡的天梯;此外,還要取一把較大把的稻草,將尾部綁束在一起,頭部則呈分散狀,高高掛在向竹連葉的尾端,象徵舊時的標旗。 

儘管已經沒有人真正了解向竹上的七捆草束代表什麼意義,但歷史文獻告訴我們,向竹是尪姨和祖靈溝通最重要的媒介,《安平縣雜記》載:「於作向之期,該尫姨當就其家中堂上左畔設立竹竿三枝或五枝,要連竹葉者,堅置該處。竹前則要備磁硑或磁礶一個,乘水其中,以供奉並檳榔、燒酒、蔴糬等物(何蔴糬?用朮米炊好,以麻少許拌之)及宰豬一只,不要皮肉,只取其頭骨,縛於竹竿之上。其為尫姨之番婆,則取小竹椅一張,坐於竹前,念咒乞寶行法,約有一時之久。」 

至於開向的祭典,《安平縣雜記》寫得很詳盡:「各番民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均須至公界說向,每家必須備辦檳榔、 mai(米買)酒挑往公界之中供養(何曰『 mai(米買)』?系用白米或禾米和豆炊之,其名曰 mai(米買)』),互相歌舞番戲,演唱向曲,欣歡暢樂。迨舞唱將畢事,則將各人挑供養酒 mai(米買)群取飲食,有餘者挑回。此乃番社作向之情形。」 

祭儀活動

對於四社族人而言,「開向」代表一年農事生產工作的結束,可以開始進行造屋、射獵、歌舞、婚嫁…等活動,這個祭典,一方面已經有了農事方面的收穫,同時又可以開始歌舞與娛樂…,當然會更受到大家的歡迎與重視,中午過後,出現在小林公廨前的人愈來愈多了,二、三點左右,開始有社人挑著酒肉、mai(米買)、檳榔、水果…等祭品前來,不到四點,公廨內外的地上都擺滿了祭品,尪姨則坐在將軍柱前的小板凳上,虔誠地禱祝祈請祖靈降臨,相傳早期公廨屋角的木刻鳥,能知曉神靈到來了,還會通知尪姨,戰後則改採漢人擲筊的方式,但所用的筊,是用檳榔剖成兩半的。 

太祖來到公廨時,尪姨會高興得手舞足蹈,眾人認為那是被太祖附身,接著尪姨要帶領族人向太祖說明:一年之中作物的生長之期已經結束了,主要的農作物也都收成了,請太祖同意有需要的人可以上山砍竹伐木,做為蓋房子的材料,由於農事已畢,是家家戶戶存糧最多的時期,人們可以高興的歌舞慶祝,年輕人更可以利用這段時期結婚,以繁衍更多的子孫;至於野生動物,經過半年的休養與生息,加上已過了繁殖期,也可以開始獵捕,以增加族人的食物。 

祭典告一段落之後,族人會將帶來的祭品,如 mai(米買)、蔴糬、酒肉(雞酒)…等,移到廣場的一角,招待所有的來賓一起共食品嚐。入夜之後,再一次由尪姨向太祖禱祝,表明族人要歌舞歡慶收成,再由尪姨牽起族人的手,帶頭社人牽戲,先從公廨的左門進入,繞往中柱後方,尪姨再次稟告太祖眾人要開始牽戲,並唱起〈敬番太祖祭品之歌〉後,再領著大家由右門出去,到廣場繞成圓圈前進兩步後退一步的開始牽戲,並且吟唱〈kalawahe(加拉瓦嘿)〉等祭歌。 

阿里關和小林的公廨牽戲,吟唱的祭歌有多首,除了〈kalawahe(加拉瓦嘿)〉之外,還有:〈太祖的內心歌〉、〈 公廨外的牽戲〉、〈番太祖流傳的可憐歌〉、〈番太祖痛苦時所唱之歌〉、〈Kalelomawahe番太祖的九月曲〉…,由於歌聲低沉滄茫,早期總是愈唱愈引來悲涼的氛圍,近年來一方面因許多祭歌失傳,再者大多數的人都將跳戲當成是歡慶豐收的歌舞,總會加入許多現代的原住民歡樂歌謠,加上大家輪流敬酒,使得每一次的牽戲,總是在歡樂歌舞的氛圍中結束。 

阿里關和小林的太祖祭典,二十世紀中葉以後的儀式,似乎只剩下充滿歡樂的豐年祭典,但這個祭典最重要的內涵,卻是「禁向」與「開向」,四社族人選擇在陰曆三月十五日禁向,禁止結婚是因為這段時間農事正忙,結婚難免會耽誤農事,且如果結婚不久後便懷孕,十個月後生下孩子時,又是必須忙於農事的時期,為了照顧嬰兒,農事勢必受到耽擱,甚至可能影響到生計,因而才會禁止社人在這段時期婚嫁;過了九月十五日之後,農事告一段落,社中男女正可借著開向牽戲,男女社人都一同歌舞的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象,如果有滿意的對象再告知父母,再透過社人認同的儀式完成婚姻,接著懷孕,到了生子時又是第二年的開向期,完全不會影響到農作生產,自然可保生活無慮。 

禁向之後禁止造屋,乃因傳統的造屋材料都以竹、木為主,陰曆三月間正是綿綿春雨期射,樹木長出新的年輪層,竹子也正努力輸送養分到末端的枝葉,這段時間若要造屋,所砍的樹木會因新長的年輪尚未木質化,竹子也因輸水層鮮嫩而容易被蛀蟲吃掉,自然保存不久,到了九月之後,竹木漸進入休眠期,新長的年輪或嫩芽也漸木質化,這段時期所砍的竹木,自然較不會遭到白蟻或其他蛀蟲侵害,所蓋的房子當然可以用得更久些。 

至於狩獵,主要是因大型輔乳類動物都有固定的胎育期,大體而言都是秋天為求偶朝,冬天受孕之況,第二年的春天正是懷孕期,一直要到春末夏初(視不同的動物而定)才會產下小動物,因此春天時禁止狩獵,乃是避免打到一屍多命的動物,如果到了九月十五日開向後,母動物都已生產完畢,因此才會有秋天之後才開放狩獵的習俗。 

不管是什麼樣的民族,都會找出最適合生存的基本法則,四社民族的「禁向」與「開向」,乃是這個民族世代累積,向環境習來的生存智慧,但為了避免後世有人因無知而破壞規制,於是以祭祀太祖之名,並加入尪姨「作向」的法力,形成約制族人的共同禁忌,以期後世代代遵奉行。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572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