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屏東內埔昌黎祭韓愈
2011/10/06 09:15:31瀏覽1019|回應0|推薦1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陰曆九月初九

慶典釋義

九月九日是韓文公的例祭日,六堆地區的客籍人士代表,於是日上午九時,都會齊集在昌黎祠內,以三獻禮隆重祭祀這位唐代大儒。

被蘇東坡譽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因曾數度被放逐嶺南,因此開啟了中國廣東嶺南地區先民的文明與文化,宋代以後,原本在朝廷服務的王卿貴族,為了躲避元朝官方的趕盡殺絕,來到嶺南成了「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的粵人,這些前朝的權貴都曾是飽讀詩書之人,來到蠻荒之境的粵東地區,對於韓愈的遭遇不免同情,更感念他對南蠻之境的「教化」之功,向來重視文明的粵人乃以他為師,敬為昌黎伯韓文公,明、清以降,隨著粵籍移民傳播到他處,清代移民來台的粵人也各自分香來台,有的成為其他主神的配祀神,台南市西門路上的三山國王廟,就配祀有昌黎伯韓文公,也有建專祠奉祀者,以屏東內埔的昌黎祠最具代表性。

清中葉之後,仍被官方定位為粵人的移民,漸自稱為客家人,為了維繫「敬文明、重文風、崇聖賢」的古風,祭祀唐代大儒韓文公乃成了最具代表性的祭儀,祭期為九月初九,顯示客家人當長輩奉祀,因此韓文公才會被暱稱為昌黎伯。

慶典緣由

韓愈在中國廣東嶺南受到人們的特別敬奉,主因這位唐代先儒自二十五歲考中進士後,一生宦途中有兩度遭貶,第一次因上書評論時事觸怒德宗,由監察御史貶為廣東陽山縣令;第二次則因反對將鳳翔法門寺的釋迦佛骨迎奉入京,由刑部侍郎貶到潮州刺史;韓愈這兩次貶職,都發落到當時仍稱南蠻之地的粵東,但韓愈畢境是飽讀詩書之士,來到被視為南蠻之境的嶺南,卻大力倡教育、興文明,讓這些地方也因此開啟文明的大門,韓愈百年之後,便有先住民建小祠祭祀,神宗元豐年間,更將他入祀孔廟,尊為先儒,此後歷代對祂的奉祀甚虔。

南宋覆亡之際,百萬中原衣冠南遷,和韓文公重新在嶺南相逢,彼此間類似的際遇讓這些流亡之人對這位唐代大儒有了好感,加上韓文公又曾為潮州刺史,對地方的文明發展有深遠的影響,自然尊奉祂為文明先驅。

原居廣東潮州一帶的客家人,移民來台時帶來的神明,往往就是韓文公,有些人甚至就在家祠中,甚至是個人家裡奉祀這位唐代大儒,此外,其他地區移民來台的客家人,則在文昌廟合祀這位文化之神的信仰,其中最常見的是五文昌帝君,包括了:文昌帝君、魁斗星君、韓文公、朱熹夫子及制字先師…等。

潮汕移民較多的地方,比較會有人建廟來供奉韓愈。屏東的內埔鄉,就有一座專祀韓文公的昌黎祠,為原居中國廣東嶺南的移民移祀來台,與相鄰的天后宮同時創建,該祠誌載:「清乾隆初年,有廣東嶺南人卜居於此,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昭武都尉鍾麟江,為紀念韓文公,特倡建『昌黎祠』於此,並聘名師駐祠講學,故亦可謂為當時之私塾場所也。民國三十六年由鍾梅貴先生領銜改建,六十八年又由劉宴章先生等負責募款重建…」。

慶典特色

陰曆九月初九重陽日,為屏東內埔昌黎祠的韓文公例祭日,屏東內埔最早為六堆客家人的政經文化中心,因此早期每逢昌黎伯的生日,遠近的客家人都會前來祭祀這位如族中長輩的文明之神,晚近則只有鄰近的人才會參與,信眾按例準備三牲、四果、五金及鮮花…等祭品,到祠中敬獻給韓文公,再加上廟方準備的壽桃及壽麵塔,把整座寺廟中都佈置得充滿生日的喜悅氣氛。

正式的祭典為三獻禮,約在早上九時左右開始,由地方士紳及管理委員,組成祭祀團,以簡單隆重的敬儀獻祭昌黎伯,那些穿著長袍長掛的客家耆老們,莫不肅穆恭莊行禮如儀,氛圍就如家族祭祖一般,透過這個長約一小時的祭禮,最能夠體會出為什麼客家人敬韓文公為文明之神,卻以「伯」稱之,這其中除了依封建社會公、候、伯、子、爵的階級意識而建的地位之外,我相信大多數客家人都寧願當祂是家族中的旁系長輩,因此祭祀起來雖肅穆隆重,卻處處顯露出親切感與人情味。

祭典結束後,眾人還要一同在廟內共餐飲,稱為「食福」,代表參與的人都可以分享到昌黎伯的德澤與智慧,因此參加者都會特別感到有福氣,而大家也藉著這個難得的機會,連絡鄉親間的感情。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5709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