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五瘟神祭
2011/10/01 23:56:34瀏覽735|回應0|推薦3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陰曆九月初三

慶典釋義

漢人的瘟神信仰,主要集中在潮濕溫熱、疫病橫生的長江以南地區,人們祭瘟神的目的,有防範瘟疫、驅逐瘟疫以及感謝免受瘟疫之害…等多種,每一種所祭祀的瘟神也大不相同。

由於人們防瘟、怯瘟與謝瘟的心理需求不同,瘟神的角色與職責也大不相同,至於是那一類型的瘟神,在成神的故事中,就足以分辨了。

又稱為五瘟使者的五瘟神,相傳為隋朝人,據《三教搜神大全》卷四載:「昔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內,有五力士現於淩空三五丈餘,身披五色袍,各執一物。一人執勺子並罐子,一人執皮袋並劍,一人執扇,一人執錘,一人執火壺。帝問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災福也?』張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名曰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鐘士貴,總管中瘟史文業。』……帝乃立祠,……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後匡阜真人游至此,既收服五瘟神為部將也。」

此外,也有人認為五瘟神就是《管子.輕重甲》中的所謂「五厲」:「昔堯之五吏五官,無所食,君請立五厲之祭,祭堯之五吏。」在《國語‧周語》中也認為五瘟神乃由五厲轉換而來,且歷史相當悠久:「堯臨民以五。」

在台灣,五瘟神則被稱為五福大帝,相傳最早為福州一帶的地方保護神,游醒民修《台南市志》載:「五福大帝,據傳係祀昔時到福州考試書生……因某夜半出遊,路遇五瘟神,於五處古井投毒,五人欲將事告知人民,因恐不信,遂決意犧牲自己…。」這五人分別是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公明,他們正準備上京赴考時,撞見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告之鄉人又無人相信,只得投身入井而亡以示警,鄉人感念他們捨身救人,於是建廟祀之,後來被玉皇大帝封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也稱劉主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合稱為「五靈公」,專為陽界驅除瘟疫,保境安民。

另一版本的民間傳說,則說五人為泉州府五縣之秀才,瑞桐張元伯,螺陽鍾士秀,銀同趙公明(或作趙光明),武榮劉元達,清溪史文業。他們赴閩都應舉人試,夜宿福州府南門外瘟神廟,夜半時突然金光閃耀,原來是瘟神帶領鬼差乘輿出巡,五秀才好奇偷偷跟出去看,發現瘟神命部將在五井中投放瘟毒。五人到了天明將瘟神投毒之事告知鄉民,卻沒有人肯相信,迫於無奈只得犧牲自己,各投一井,並且留書以示警。五人成仁後,鄉民才相信這件事,並因此躲過浩劫,玉皇大帝也因五人捨身之德,敕封為「五福王爺」,巡按天下,主宰防瘟、避瘟之事。

慶典緣由

沿自於中國華南沿海先民信仰的瘟神崇祀,由於瘟疫的種類、發生的條件、時間更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地域,常會衍生出不同的瘟神信仰,五瘟神的崇祀,主要是由福州人傳入台灣的,而移民台灣的福州人並不多,因此五瘟神的信仰並不多見。

主要集中在台南府城的五瘟神信仰,相傳是清代初葉因瘟疫橫行,清廷乃派福州藉的官兵協助處理疫區,不少官兵害怕感染惡疫,於是將原鄉的福州白龍庵分靈五靈官前來,在府城另建白龍庵奉祀,成為福州人專祀五瘟神的廟,泉漳等地士紳看見福州人的信仰,遂自白龍庵分香神靈,另建西來庵奉祀。

清代中、末葉,清廷認為民間瘟神之說大多為迷信,因此禁絕瘟神崇祀,因此善信才將五瘟神又改稱為五顯靈官、五顯大帝…等,到了日本時期,因西來庵事件,總督府查禁台南西來庵神祇,五顯大帝又被改稱為五福大帝。

太平洋戰後,台南白龍庵及西來庵的五顯大帝信仰逐漸恢復,但因衛生條件的改變,瘟神的崇祀難有機會再受到重視,因此這些廟都淪為角頭小廟。

台南市中正路的五瘟宮,可能是規模最小的五瘟神廟,三川門上的二十四節氣神畫像,畫得相當古樸而具特色,成為這座小廟最珍貴的文化資產之一。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569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