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火與土的淬鍊,人與窯的對遇──台灣的窯燒歷史與北台灣的特色窯場探訪
2011/07/28 22:29:07瀏覽4861|回應1|推薦3

2011年之始,我們開始在救荒本草堂學習原住民的露天坑燒,許多人很難聯想,這樣燒出來的東西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2011年入夏,我們籌備在道禾實驗學校的三義校區建造一座柴燒窯,結果又有人質疑我沒有學過陶藝,又怎麼會蓋窯呢?
其實,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也許更值得關心的問題是,為什麼台灣有那麼多的捏陶、玩陶人,絕大多數都只能依賴瓦斯窯或電窯,卻沒有多少人使用柴燒窯,其中應該是有些人並不懂得柴燒窯的特色,更多人不敢想像的是:在這個繁忙的現代社會,怎麼可能有機會去接觸柴燒窯呢?
如果我們認知的柴燒窯,只是某些陶藝大師創作的專業用窯,那麼當然會是大多數人一輩子都不大有機會接觸的「珍貴設施」,但如果你認知燒陶乃是人類的文明歷程中,最重要的關鍵之一,你反而必須開始反省的是:是誰讓我們和製陶、燒陶隔離得如此遙遠呢?
無論那一個民族,在上古時代的史前文明中,從石器時代進化到金屬器時代的過程中,總要歷經過黑陶或彩陶…的時代,說明了製陶、燒陶,可說是上古時代人類便開始擁有的共同生命經驗,更重要的是陶器的出現,代表人類的文明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一、代表人類懂得貯藏與釀造食物:遠古時代人類以漁獵維生,使用的器物相當簡單,漁獵所得用繩子便可綑綁帶回,甚至到了採擷的時代,也只要使用編織的網子或籃子便足夠用了,直到人們要需要貯藏液體,才開始製作可盛裝液體的容器,剛開始時也只是取用現成的東西,如竹筒、貝殼…等,但無法久貯或密封,人們才開始取土捏成盛皿,再用火燒成堅硬、不怕水的碗、甕或瓶子…等各式的土陶器,這些器皿的出現,代表人類的對於食物的需求,進入貯藏與釀造的階層。
二、代表人類懂得用火來加工食物:用竹、木或其他器物製成的器皿,可以盛裝液體,卻無法承受火的燒烤,原始的人類為了發現了火之後,原本直接用火燒烤食物,後來為了改變食物的味道,需要可以塑形、盛水又可以火烤的容器,無意中發現黏土製成的器物,放在柴堆中燒烤,便能成為堅固的容器,乃用火來燒黏土,所製成的器物,乃為人類最古老的「陶器」。
人類最古老的,「燒陶」,採取的是露天的方式進行,漸漸地為了增加蓄熱效果,先是在地上挖坑,再用土在頂上加蓋,後來經過不斷地修正,於是出現了有坑有蓋的窯。
人類最原始的窯,主要是用來燒製可以貯藏、釀造以及盛水並用火來燒煮的器皿,經過漫長的演替之後,才開始發展出「官瓷民陶」兩條路,「官瓷」開始製作各種裝飾及藝術品,「民陶」則大量製作各種民生實用品,不只是碗、杯、大甕、小瓶及鍋子,更製作出磚、瓦、柱…等各式建材,成為常民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品。
在台灣,在荷蘭時期便出現了宋硐(也被稱為宋甕、宋陳甕、明瓷、龜甕…,因大多在安平出土,因而被俗稱為安平壺),但一直到清代初葉,台灣的陶瓷品主要都來自中國,清代末葉,台灣才開始自行建立了龜仔窯,開始造磚燒瓦,到了日本時代,台灣始建蛇窯及目仔窯,同時還將半自動輪燒方式的「霍夫曼窯」由歐洲引入台灣,並且改成了八卦窯,台灣開始進入磚瓦、陶器自行生產的時代,漸漸地燒陶工業也逐漸發展成重要的工業,並且締造出許多地方的陶藝美名,包括鶯歌陶、公館陶、苗栗陶、清水陶、大甲東陶、集集陶、南投陶、八卦山陶、鳳山陶…等。
太平洋戰後,台灣的陶藝事業百廢待舉,加上塑膠製品興起,生活器物迅速地被方便又廉價的塑膠產品取代,只剩下一些磚瓦場維繫著燒土成陶的古老事業,只是這些古老的行業,到了二十世紀七○年代,也因外地進口的磚瓦侵台而逐漸沒落。
至於原本集中於杯、碗、甕、缸製作的陶器,也因為小巧的瓦斯窯電窯的興起,燒陶不再是傳統窯場才能進行的工作,作品也不再必須以千或萬為單位,而可以一次只燒幾十件或是十幾件,這個改變也讓陶藝不再只是工業產品,而是個人創作者可以自行生產、創作的藝術品。
隨著台灣經濟的起飛,台灣人漸懂得開始追求生活中的品味,人們對於陶瓷品,不再單純只是當成生活用品,更逐漸可以接受好的陶瓷創作為藝術品或裝飾品,除了不少陶藝工作者被視為藝術成就極高的陶藝名家之外,也開始有不少地方結合園林、造景、文物以及DⅠY實作…等方式,創造出了北、中、南等三大陶藝園區,這種結合旅遊與DⅠY的陶藝推廣方式,的確引領過二十世紀八○年代後的二、三十年風華,甚至因此直接或間接地促成台灣幾個官方陶藝園區的成立。
二十一世紀初,苗栗縣的許多陶藝創作者,成立了苗栗縣陶藝協會,主要推廣的是柴燒窯的創作,他們不只促成了苗栗陶藝文化園區的設置,更先後促成了苗栗窯和客陶窯的興築,不僅讓柴燒窯在苗栗落戶生根,更確立了柴燒陶藝在苗栗的重要地位,也因此一方面讓許多古老的柴燒窯,重新被整理使用,獲得了全新的生命,同時也激勵許多陶藝家建造新窯,承續了幾千年來,木柴、火與土的驚奇對遇!
自古以來,人類利用木柴來燒陶,不只火的溫度和壓力可以將土燒成堅硬且不易碎裂,更因為不同的燒陶法,可以燒出不同的效果與成品,因此在窯燒不斷演進的歷程中,人類總是不斷地設法改變窯體結構,目的就為了有效提昇且精緻窯燒的溫度,因而發展出不同的柴燒窯體結構,大致可分為:直燄式窯、橫燄式窯、半倒燄式窯、倒燄式窯…等。
不同結構的窯,自會產生不同的火燄與火路,影響到火在窯體內的時間,所產生和蓄積的溫度也不同,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氧化燄或還原燄氣體氛圍,不一樣的氧與一氧化碳比例,在陶土坏體上製造的釉色與形成的紋飾,當然也大不相同。
漢人傳統的柴燒,很早就懂得高溫柴燒會形成陶瓷器上的落灰,但漢人的陶瓷品,講究的是坏體釉面的圓潤以及釉彩的細膩工整,因此早期的柴燒,都要使用匣缽將坏體釉面與火燄木灰隔離,以防杜落灰在坏體上自然產生釉,致使釉質產生太大的變化,致使成品的釉彩受到自然釉的影響而失控,成了「失敗」的作品。
近代台灣的柴燒,講究的是不上釉彩,講求自然、樸實的柴灰與泥土礦味結合的天然釉色與火痕,這種擺脫華豔釉燒的創作觀,主要是受到受東洋陶燒的影響,常見的燒法有裸燒、投燒及堆燒三法,特色都是不使用調製釉藥,坏體因木柴自然形成落灰成釉的燒法,由於木柴堆放及所加的燃料不同,所形成的結果也大不相同,而這也是這些年來,傳統的柴燒窯再一次受到許多創作者重視的主要因素。
2011年9月劉還月的人文旅行,選擇以窯和火為主題,當然不是只看幾間創作者的柴燒窯或者是柴燒的作品而已,而是一趟較為完整的窯與土之旅,因此我們將從八卦窯開始,看林口與迴龍的磚窯、鶯歌的陶藝工業、大溪、峨嵋的柴窯、苗栗的陶藝園區、竹南的蛇窯、後龍的磚窯、以及造橋眾人集力所蓋的小柴窯和全台唯一建柴窯以為營業的柴窯窯場…,我們也去看土,除了林口台地上的紅土,也看獅頭山、八卦力的陶土…,再透過各地窯師的燒窯經驗,相信可以給朋友們完整的窯、火、土概念與想像…。
2011年09月17日 (星期六)
集合的時間和地點是早上七點鐘,地點是圓山捷運站,交通工具是25人座的小巴士,主要是因第一站為林口台地上的舊八卦窯遺跡,因此我們走國道一號南下,下林口交流道,也因為第一站就是走訪台地上的舊窯場及早期被取來做磚的紅土層,因此本次的旅行,不設有其他上車地點(住林口、泰山、五股…等地的朋友可在林口上車,第二天回程在林口交流道下車!)。
劉還月的人文旅行,和別人完全不同的是,一般旅行圖的漫長車程中,不是唱卡拉OK,就只能睡覺;劉還月卻認為,有目的與意義的出遊才能稱為「旅行」,否則只是觀光,因此,每一次的人文旅行,從一上車便正式開始了,劉還月總是會利用車上完整的時間,詳述旅行地點的人文、產業與歷史變遷,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相關背景資料。
林口台地八卦窯:林口台地上曾經是北台灣最重要的磚窯場,如今已成新興的都會區,僅存的磚窯場大體結構完整,可以讓每個人都看清楚八卦窯的整體結構。
林口台地紅土層:林口會成為北台灣最主要的磚窯區,主要是台地上的紅土層,這些含有許多有機物的沉積岩層,風化之後成為富含黏性的土層,由於土地膠結良好,植物生長不良,卻是八卦窯燒製紅磚最佳的材料。
龜山的隧道窯:林口的八卦窯逐漸沒落之後,製磚人改變了基地,移到了龜山的馬頭厝以及兔子坑兩個地方,窯場也改成了隧道窯,不僅產量大增,更不需再用黏土製磚,完全改變了紅磚的產製關係。
鶯歌的陶瓷博物館:台北縣的鶯歌,自古為鶯歌陶的主要產地,如今甚至成為全國最大的雅俗陶瓷藝品的集散地與商市,他地難以取代,建在市區邊緣的陶瓷博物館,更是台灣地方博物館中,相當具有特色的一所。
博物館中的窯:鶯歌的陶瓷博物館的戶外空間,建有好幾座窯,一般最為人們熟知的,莫過於每逢假日便開窯烤麵包和Pizza的麵包窯,這座產值頗高的窯,當然值得我們參觀比較一番。
博物館中的四角窯與穴窯:窯烤麵包窯之外,園區裡另有多座燒陶的窯,除了小型的龍虎窯,以及其他只有外形而無實際功能的展示窯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瓦斯為燃料的四角窯,以及以木柴為燃料的穴窯,前者為倒燄式窯,後者為橫燄式窯。
午餐:離開鶯歌之後,我們將經三峽而進入三民,因此我們的第一個午餐,選在台7乙公路上的土雞城,當然我會努力地去找當地的最道地的鄉土小吃,可惜這時已過了竹筍產季,不然我們就可以享用美味的竹筍大餐了。
新峰國小的柴燒窯:新峰國小是桃園縣的一所廢校,縣府將閒置的空間再造,成為綠色陶藝中心,因此蓋了一座窯,強調的是:「在地素材揉合在地情感形塑在地文化,把石門水庫淤積底泥及漂流木+學校聯盟群=大嵙崁『綠色陶藝』新文化,結合在地陶藝工作者,發展『大溪燒』作為特色的識別。」
透天公寓後庭的柴窯:我們所想像或者有機會接觸到的柴燒窯,雖然大小不大,但總要有稍大的空間來建置,但在大溪的三層里,卻有一座小柴窯就擠在某一棟透天厝的後庭,很難想像吧?
台三線的旅程:離開大溪,我們沿著台三線南下,如果參與這一次旅行的是新朋友較多,我們就轉入北埔的救荒本草堂,看看露天坑燒的場域,以及燒出來的成品;如果都是老朋友,我們就直接南下。
峨嵋天主堂柴窯:峨嵋早已荒廢的天主堂,近年由民間社造團體承接,他們在這裡蓋了一座窯烤麵包窯,每日生產麵包,以宅配的方式銷售,相當受歡迎,你也可以捧捧場哦!
大樹挖腹而成的榨油機:麵包窯旁,還有一座古老的榨油機,專門用來榨苦茶油,最特別的是這部榨油機,是用一棵大樹幹挖空中腹製成的,簡單的設施卻充盈著先民的智慧。
獅頭山陶土:台灣陶藝界所使用的陶土中,獅頭山的黏土礦不見經常被提及,更是仍在開採的礦場,主要都來自矽砂層中之夾層,燒成的陶呈黃土色,有樸實的鄉土風味,因此自古為許多陶藝家所喜愛。
八卦力陶土:苗栗所產的陶土中,南庄土也是非常知名的,其中八卦力的礦坑土更具有特色,我們何妨深入採土場,實地去感受各種不同的土,完全不同的特性。
賽夏族跳舞場:八卦力部落除了有許多的民宿,更在部落 中設置了一間跳舞場,裡面的陳設跟正式的祭場完全一致,卻是他們建來純粹演出用的舞台。
山度麵包窯:八卦力部落中,還有一間由客家人所蓋的麵包窯,麵包窯最大的特色是以窯體中所蓄的熱來烤熟麵糰,這是和柴窯最大的不同之處。
八卦力晚餐:八卦力是賽夏族的部落,這裡更有我們的老朋友打赫史,晚餐我們怎能錯過屬於族人的傳統之味呢?
石板烤肉之夜:火烤其實是人類最原始的熟食方式,人類透過火烤不只進化到了熟食階段,更創造出了陶瓷的文明,這個晚上我們何妨借著火的歷程,探討火的無盡變化與無限可能。
住宿:這個夜晚,當然是住在八卦力部落,這裡是全國最早的原住民民宿村。
2011年09月18日 (星期日)
早餐:八卦力民宿會為我們提供最有風味的早餐。
下山之路:我們將走仙山之路下山,經獅潭走台6號公路,經福基而到公館,這裡也是早期公館陶的大本營。
民間的陶藝館:從福基到公館,也有許多民間經營的陶藝空間,最著名的莫過於陳俊光、林麗華經營的甕之鄉陶藝館,內有二百餘坪工作室,駿窯(複合式柴窯)、電窯、實驗窯、展覽館及休日休閒玩手拉坯。
公館陶瓷博物館:全盛時期的公館,共擁有18家窯廠,生產的全都是公賣局的甕,如今雖盛況不在,卻也帶動苗栗陶藝事業的發展,位於公館舊營區的苗栗陶瓷博物館,正因這段歷史而生,園區中特設一面甕牆,展現的正是公館陶的歷史傳奇。
陶博館柴窯:苗栗的陶瓷博物館旁,有一座由陶藝協會所興建的柴窯,主要是希望借這個公共空間,來傳承與發揚「公館陶」的特色,而這座集眾人之力完成的穴窯,則是我們探訪的首要重點。
客陶窯:公館鄉的大坑村也有一座拿客委會經費所建的「客陶窯」,這是一座如階梯般層層高升的登窯,設有三間窯室,燃燒室則在前端,以新建的窯來論規模相當龐大,尤其是相連的窯室造型優美,可惜一年難得燒幾次窯,使用率超低。
陶色公路:地方政府為了增顯公館為早期陶瓷產業的重鎮,規劃在台六線公館交流道到128號縣道路段以及沿山道等主要道路設為「陶包公路」,路旁設置陶藝大師的作品,增加公館陶的能見度,讓遊客一進入公館就看到陶藝之美。
金龍窯:以傳統窯業起家的金龍窯,早年生產以酒甕、水缸、花器…等器具為主,近年則改作各種實用的生活陶器,同時也開放窯場供一般觀光客玩陶;古窯場中最迷人的,莫過於那座二窯室,外形渾圓的登窯,至於窯主目前創作用的窯,則是另一座新建的柴窯。
紅瓦窯家常菜:苗栗的造橋原本有一座紅瓦窯,停產多年之後窯場被重新整理,成為一間有風味的客家菜餐廳,我們將在這裡享用午餐。
失落的包子窯:早期燒瓦的窯場,因外型較圓,看來像是個包子,因而被稱為包子窯,餐後我們可以內外穿梭,看看古代的瓦窯和其他的柴燒窯,有那些異與同之處。
人人都可以蓋窯的成果:2010年5月,苗栗縣柴燒陶藝創作協會舉辦全國首屆蓋窯比賽,協會理事長也是竹南蛇窯的林瑞華老師親自指導,吸引了八組國內外團體參加,在谷巴休閒度假村砌了8座柴燒窯,每座造型不一各具特色,相信看過的人都會相信,蓋窯並不是件太難的事,因要有心,人人都可為之。
柴夫窯的經營模式:造橋的柴夫窯,原本是窯主廖玉瑩自建來燒陶的柴燒窯,由於個人創作有限,閒置的柴窯剛開始借朋友使用,後來愈來愈多人借,窯主為了避免得罪好友,於是以出租場地的方式經營這座柴窯,許多創作者都非常感謝他的「善舉」,但還是有許多人必須等了好久才能排上了柴夫窯的檔期,窯主乃從善如流,建了第二座窯,沒想到還是供不應求,於是又蓋了第三座、第四座窯,而且每座窯都有人排隊等候要燒窯,成為台灣最熱鬧的窯場…。
看過熱鬧的柴夫窯,你會拿來和蒙塵的客陶窯來相提並論嗎?
從窯變身的力馬工坊:造橋的另外一個傳奇,就是由卑南族人南賢天夫婦所經營的力馬工坊了,力馬工坊原本也是一座現代化的陶瓷窯場,主人將之轉型為複合式的餐飲、藝術空間,成為苗栗地區重要的文化匯集地。
回程的下車點:我們將走國道一號北返,由於國道一號擁擠不堪,回程的下車地點,僅限林口交流道。
圓山捷運站解散:我們希望在下午六點半以前(最好不要晚於下午七點)回到圓山捷運站,同時也結束我們的旅行。
【特別說明】
這次的旅行,表面上是去看不同的窯,但不希望只是陶藝創作者的專業旅行,因此我們用火來串連全場,希望透過火的變化與應用,讓朋友們有機會重新認識人類的生活與火的密切關係;同時也透過土的不同面向,讓更多的朋友看見,玩陶不是陶藝家的事,而是人類製作器物的本始。
 【報名資訊】
【主辦單位】
台灣常民文化學會。
【活動名稱】
「2011台灣的窯燒歷史與北台灣的特色窯場探訪」文化學習活動。
【適合報名的朋友】
想認識陶土的文明、台灣陶藝發展、窯場變遷、柴燒窯的類型和特性、生活美學的朋友,但受限於小巴士座位的限制,只能接受二十五位朋友的報名。
【報名日期】
即日起受理報名,請早行動,以免向隅。
【報名方式】
我們只接受電子郵件報名,如果你想參加,第一要務就是立刻將報名表E-mail到liu580220@hotmail.com信箱,如此才可能佔有名額;為了避免電子郵件遺失,報名後請用電話確認,若有其他問題,也請用電話連絡:劉還月的手機是:0958020220。
【旅行費用】
每人的費用是4000元。
情義相挺救荒本草堂,預付2007~2009年活動費用,預付金額的餘額,仍有50000元以下者,特別優惠3900元;預付金額的餘額,超過50000元以上者,特別優惠3700元。
(以上費用包含小巴士車資、住宿費用、門票、參觀費、在地特色飲食、在地風味餐、早餐、講師費、司機小費、行政費,旅遊責任險及其他雜支…等。)
【繳費方式】
E-mail報名之後,請不要直接繳費,請等待收到劉還月回覆的報名成功及開始繳費E-mail信息後,按通知時間再行繳費(繳費方式連同報名成功及開始繳費E-mail信息一併報告)。
未在收到第一次通知後三日內繳費者視同棄權,名額由候補者遞上,謝謝您的配合!
【嚴格規定必備物品】
一、布鞋或登山鞋:我們為了大家的安全起見,戶外行程全程禁止穿著涼鞋,並將在出發時檢查,若鞋子未符合規定,主辦者得當場退費,要求報名者無異議退出活動。
二、個人食具:包括碗筷、杯子等,在劉還月的戶外實察活動中,全程不提供個人餐具,忘了帶餐具的朋友,每餐應付免洗餐具費100元。
三、個人盥洗用具,無論住宿地點是否提供免洗式的盥洗用具,我們都禁止使用,完全是因為這些用完即丟的塑膠製品,不僅浪費,更是環境的大負擔,因此,請各位務必自備個人盥洗用具。
【建議攜帶物品】
個人水壺(個人自備飲水,減少產生保特瓶)、防曬用品、輕便雨具、防蚊蟲藥及個人用藥…等。
【退費標準】
報名後七個工作日內通知棄權者,酌收行政費100元;報名後第八個工作日起通知棄權者,酌收行政費50﹪;活動前一個星期內通知取消者,恕不退費。
【報名手續】
以下報名表請務必完整填妥,再複製報名表(只要報名表便可),直接貼在信件或夾檔都可,再E-mail到liu580220@hotmail.com信箱,劉還月收即可,但電子信件經常無故遺失,因此若寄件後一個星期左右,未獲劉還月的回信,請直接打電話0958020220確認。 
【報名表】 
〔2011劉還月的人文旅行【族群與產業】〕
火與土的淬鍊,人與窯的對遇
──台灣的窯燒歷史與北台灣的特色窯場探訪報名表
姓  名:
性  別:
生  日:民國                    年     月     日(辦理保險用)
身分證字號(辦理保險用):
電話(日):             (夜):           手機:
e-mail(所有相關連絡用,請務必填寫最常使用的e-mail)  :
通訊地址:
郵遞區號:
服務單位: 
職 稱:
緊急聯絡人:
關係:
緊急手機: 
家用電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5478485

 回應文章


很吸引人的旅行
2011/07/29 01:04
劉老師,不得不佩服你串連的能力與研究透徹的用心
很吸引人的旅行,我要參加,因為可以看見土、窯、以及人文
實在是對你佩服得五體投地
錯過這次旅行實在可惜